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2019-01-11 05:54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9年32期
关键词:文综卷史料城镇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曹 娟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该专题中的知识基本上年年考查。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高考试题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近万名举人对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29题,考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清末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8题,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为背景材料,考查清政府外交局限。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2)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时事热点,以中国基层治理为背景,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运用史料考查与维新思想相关的知识。

【例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解析:本题运用史料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事关民生,责任重大。回答历史背景类试题时,同学们一定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回答。同学们可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清末,即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回答时,同学们要从材料中时间信息入手,联系清末社会特征、政治变革等知识回答。由“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可知,清末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最后,同学们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企图吞并中国……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史料二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甲午中日战争中)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阅读上述史料,分别对以上史料进行解读。

解析:由“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可知,与当时的中国相比,日本在国力方面具有优势。由“企图吞并中国……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可知,日本在战前做了准备。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提高,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战前准备充足。因此,史料一的主旨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做了充足的准备。“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李鸿章寄希望于外国调停。“‘静守勿动’‘保舰勿失’”表明,李鸿章认识不足,指挥失误。通过分析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力增强。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①本单元最重要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在复习时,同学们应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把本单元知识点联系起来。②注意归纳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来把握,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文综卷史料城镇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文化边城镇远
史料二则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回眸六载 思考对策
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特色述评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