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2019-01-11 11:56房三虎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
教书育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培训信息化

房三虎(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不断推进高校教师在教育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变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

纵观当前高校实际,高校与高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在信息化教学建设与应用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据对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显示,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中等;46~65岁年龄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低于25~45岁年龄段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及实际操作能力欠缺。[2]

一 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1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播集中体现为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传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者角色。随着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更迭,“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单一化”“封闭式”的教学方式,逐步被“互动式”“启发式”“多样化”“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手段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形势,需要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改造升级传统教育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学生亦追求个性化发展,学校需要发挥信息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便利,建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主流。

2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需要不断提升。教师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传播信息技术的教育者,这种双重性决定教师除了应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知识以满足专业教学要求,还应具备信息素养以满足未来社会学习者的一般要求。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3 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需要

互联网、手机、电脑的普及,使现代的学习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虚拟学习等数字化学习方式不断出现,课堂教学只是学生接受知识渠道之一。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高校大学生,知识和信息来自互联网平台的比重越来越高。信息时代需要高校老师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基于信息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课程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适应信息时代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足

传统观念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用“投影仪+PPT”代替板书,只需要多媒体教室就能实现信息化教学。然而,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网络在线课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MOOC)、虚拟仿真教学等均是信息化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由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拓展和培养。

2 高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不足

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其中一部分是师范类院校,也有非师范类院校。高校教师在走上讲台前,系统全面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不多。即使有过培训,通常也限于PPT制作技能等较单一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培训的内容尚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教学所需。

3 高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不足

开展信息化教学不仅需要电脑、投影仪等基本教学设备,还需要智慧教室、高清录播教室、视频拍摄设备、网络平台、教育大数据资源等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设施。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条件,高校才能顺畅地推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与试验,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质”与“量”。

4 支撑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的制度尚不健全

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教师需要在信息化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前,在“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等现实境遇中,“教学”与“科研”是一架失衡的天平。高校若没有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制度环境,信息化教学改革与推行无疑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和困难。支撑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的制度缺失,制约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内驱力。

三 高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1 转变信息化教学思想

思想影响行为,没有先进的思想理念,难成发展进步的举措。一所大学、一名教师,如果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不能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墨守成规、不思创新,也将难以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4]为此,高校的职能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破除陈旧的教学思想,积极地将教育信息化融入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紧跟信息化时代发展步伐。

2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高校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基础,高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加强智慧化教室、录播教室、微格教室、校园网络、教育资源数据平台等信息化条件建设,满足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需求。此外,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教师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打造顺畅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 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首先,加强培训主体建设,明确培训主体职责。当前,高校负责信息化培训的部门有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部门,有的则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无论是哪个部门负责,培训的主体必须明确,职责要鉴定清晰,避免发生主体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此外,培训主体要加强师资和硬件条件建设,具备开展信息化教育培训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确保培训的实效性。

4 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制度保障

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是高校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和紧迫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自动自发地参与和投入,需要常态化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将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师资格申请、职务晋升、教学比赛、教职工奖励等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方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适度倾斜。

5 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文化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社会、高校、学生都应关心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在社会中要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在教师中要形成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自觉行动,在学生中要培养对信息化教学的强烈诉求,将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化作教师信息化教学文化,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培养研究[5],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永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6]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规划的持续推进,需要稳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更需要持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7]不断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是高校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化解传统课堂教学危机的必然要求,更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上下应齐心合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信息化条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让信息化教学文化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互联网+培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