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儿童所需:构建幼儿园适宜的课程

2019-01-11 13:59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中心幼儿园马小燕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经验幼儿园游戏

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中心幼儿园 马小燕

一日活动皆课程,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老师关注的课程,如,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生活环节、偶发事件等等,也就说孩子生活点和关注点也就是我们课程的出发点。

一、课程要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

兴趣是幼儿解决难题的最大动力,他们会为了找到答案,调动所有的经验、尝试所有的方法,他们不需要他人的提醒,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他们需要的只是成人的支持。所以我们的课程首先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孩子对动物的兴趣是天生的、永恒的,如果班上突然出现小虫,孩子能围观半天,更别说养只小动物了。根据这样的心理特征,我园今年小班开展了饲养鸡、鸭、鹅的班本活动,每周到了动物返园日,就会引来全园孩子的观看,虽然很多孩子家里都有,但是这么多同伴一起去观察,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了充分交流的时间,把自己已有的一些与动物接触的经验全部表达出来,而老师只是给他一个场景而已。所以活动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点开展,孩子喜欢这样的课程。

二、课程要利用幼儿身边资源

课程不是跟风,别人怎样我就怎样,而应选择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只有熟悉的事物才能引发幼儿的共鸣。而农村孩子身边最熟悉的事物有家里饲养的动物、农作物、花草树木等等,这些无疑变成了我们的特有课程资源。我们幼儿园去年园所改造时,打造了亲子种植区,去年的秋天孩子和家长为自己的小花园种植了植物,今年春天植物开花了,各种各样,其中一种花特别多,孩子也纷纷表示自己家也有,孩子的发现让大家都想去了解它,于是很多孩子回去主动问家长花叫什么?(黄花菜)现下幼儿园有、家里也有,在这样的情景下“黄花菜主题活动”自然产生了。黄花菜对于农村幼儿来说他是身边熟悉的事物,孩子看着实物,了解花的形状、颜色,所以在同伴、老师、家长的提示下立刻引发他的共鸣,本主题的发生遵循了运用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展课程。

三、课程应切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㈠课程应是幼儿生活所需要的

1.现下生活所需要的

孩子进入了幼儿园,开始独立生活了,生活各方面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了,如入厕、洗手、吃饭、穿衣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要学会的,所以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园的课程,当然自理能力除了学习还要有展示,让孩子展示自己的能力,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学习的兴趣。

2.生活即将需要的

大班孩子即将离开幼儿园升入小学,进入小学后将面临活动形式、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所以为了让孩子能快速的顺利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应组织大班家长、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开展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比如:

一个讲座:邀请小学校长或老师为大班家长做幼小衔接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孩子做好进入小学的各项准备。

一日教研:邀请小学低年级组教师走进幼儿园,参加大班小朋友的一日活动,并与大班组的教师就“幼小衔接”的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一次升旗:组织大班幼儿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让孩子们了解小学升旗仪式的内容。

一节课堂:组织幼儿走进小学教室,请小学老师上一节课,让幼儿体验小学的课堂与幼儿园的不同。

一顿午餐:走进小学餐厅,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吃个午饭。让幼儿了解小学食堂和幼儿园里在班级进餐的不同等等。

让孩子们通过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近距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㈡课程应符合儿童的经验

幼儿的经验可能来自于他们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也可能来自于成人世界的间接影响,除了具有相应年龄阶段的共同性特点外,还具有个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的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根据这一要求,我们的课程注重幼儿已有经验,同时也注重幼儿新经验获得。如:农村特有的民俗活动“赶集”,大部分农村孩子都参与过,在这样一个经验基础上,我们再次利用赶集资源帮助孩子提升经验,如:观察集市中人们的活动,学习社会规则、体验社会生活,用真实的体验积累着社会交往经验。

四、课程应结合节日和节令

1.课程结合节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利用传统的节日适当地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以,我们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开展教育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情感得到发展。如: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节日活动中使幼儿感受到家庭和睦、尊老敬祖的内涵。

2.课程结合节令

农村的节令非常明显,春天春暖花开,适合种植;秋天硕果累累,是收获的季节。这样季节给了我们课程新的引发点,让孩子与自然深度接触,如:春天植树“我和小树共成长”的主题活动,带孩子从种植到小树发芽、长叶,从这一点点变化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和大自然的神奇奥秘;秋天挖红薯,孩子们从准备工具到辛苦的挖出红薯,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和收获时喜悦。

五、课程开展的形式要游戏化

㈠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

幼儿学习有三大特点: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而游戏恰恰满足了这些特点,为此,我们专门对幼儿的生活环境进行改造,满足孩子游戏需求。

1.户外游戏区的打造

用孩子身边熟悉的资源改造游戏区,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

种植区:让家长和幼儿共同体验种植,感受亲子之间的温情;美工创意区:给幼儿大胆涂鸦提供不同的材料,如,颜料、粉笔、水枪、磁性板、树桩、油桶、玻璃墙等等,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绘画体验;玩水、玩石、玩沙区:为孩子打造一个这样的区域,满足、保护他们探索发现的积极性;玩泥区:泥巴可以变成各种造型,满足他们塑形的欲望;果林迷宫区:用果树作为支架,用彩旗、铁丝网等辅助材料变换迷宫,让孩子的游戏充分与自然互动起来。

2.室内游戏环境的改变

室内是孩子一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所以班级要为孩子们创设更多区域游戏,给孩子自由、自主的选择。我园除了一些常见区域以外,还专门根据农村特有的资源如泥土、石头、大树、秸秆、蔬菜、种子等等打造班级特色区,这些材料是孩子熟悉的,在游戏中就会运用自如,有了这些材料的加入,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孩子积极性更高。

㈡活动模式的改变

教育“走向大自然,回归生活”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变“教室排排坐”为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的室外活动,充分满足孩子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需求。所以,我们的课程活动模式理念是:能让孩子看的,决不说,能让孩子体验的,决不看。

为了帮助孩子们能更加直观、形象地体验社会交往能力。我园大班组织了一次蔬菜义卖的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园所有家长、老师、小朋友的支持。在义卖之前,大班孩子们先将带来的蔬菜进行了分类、整理、包装,然后商量了蔬菜的价格以及怎样吆喝卖菜,最终顺利开展了蔬菜义卖体验活动。在这样活动中孩子收获很多,如:科学方面的发展:对蔬菜进行分类、定价格、计算能力;社会能力的发展:售卖过程中还挑战了自己的勇气以及锻炼了与人交流的能力;语言的发展:吆喝买菜的方法,与家长的交流等等。

总之,幼儿园课程首先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同时要结合孩子的生活,即在儿童本位的基础上,兼顾儿童知识、技能的获得,最终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幼儿身心素质和能力。

猜你喜欢
经验幼儿园游戏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