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本之美,润泽稚子之心

2019-01-11 22:52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0期
关键词:祖父美的文本

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陈 敏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借助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为媒介,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于文本,来感受美、体验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人类最微妙的教育工具。”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作为学生习得语言的主要途径,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材精心收录了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诗歌到寓言、传说,再到小说、散文,无一不体现了文本的语言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地发掘文本美的因素,去感受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才能真正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美、创造美,有效地实现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初读文本,发现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美是无处不在的,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发现点滴的美,这是实现语文阅读美育的第一步。语言之美首先在于它的平仄、对仗和韵律,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

1.感情朗读,发现声韵之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只有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体会,才能使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声韵之美,节奏之美。朗读应入情入境,不同的文本有着各自不同的声韵之美。

古诗文最讲究平仄、押韵。抑扬顿挫的声调、长短错落的节奏,无不折射出诗人丰富的情感及诗作的丰富内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表现了江南荷塘闲适、恬静的景象,最后四句的句式以东、西、南、北并列,勾勒了鱼戏莲间的快乐画卷,反复诵读,即产生愉悦美好之感。在陆游的《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和“空”强劲有力,反衬出下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凉不甘,细细读过,悲哀凄楚之情油然而生。

叙事抒情的现代文里也处处渗透着声韵之美。《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句式,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激情和震撼。“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一连串排比层层递进,直抒胸臆,不仅读起来富有韵律美,还表达出对伟人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朗读去发现语言的魅力,去发现文本的美,不正是一种愉悦身心的美育教育吗?

2.以图促讲,感知形象之美

在朗读文本发现声韵美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感知作者用文字所描摹的景物的形象之美。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随文配了许多精美的插图。初读时,巧妙用好这些插图,可以让文字语言更加形象、唯美,这不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吗?诵读《峨眉山月歌》的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时,简单地朗读是很难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的。课文中恰到好处地配上了一幅峨眉山的夜景图,把峨眉山明媚的月色形象化、具体化了。教师在朗读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以图促讲,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学生对“半轮”“影入平羌”等难点的理解,还使学生在脑海中真的浮现出诗歌所勾勒的形象之美。寥寥数语,如此美好的画面就跃然纸上,使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华文字之魅力呀!

二、“咬文嚼字”,品味美

一篇篇语文课文如璀璨的明珠,字字蕴含真情实意,如何让学生们品味其中的内涵美呢?这就需要一双手、一盏灯,引领学生去品读语言,咀嚼文字。在教学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笔者先和学生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紧接着引导学生去品读,去发现祖父与“我”各自的活动情况,再紧紧抓住文中最传神的词语“溜平、瞎闹、踢飞,乱勾”等逐个品读,体会萧红儿时的顽皮和自在的生活。对文中祖父的“笑”的体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体会祖父“笑”所包含的慈爱、宽容,笔者不仅让学生抓住祖父与“我”笑谈谷子的一段对话,加上提示语,朗读感悟,还出示了《呼兰河传》中许多关于“笑”的片段,让学生细细品读、比较。在“咬文嚼字”中学生逐渐体会出祖父对“我”的耐心和关爱,捕捉到祖父和“我”因彼此的陪伴所带来的快乐,感受亲情的美好,生活的闲适。

用心用情地去品读文字,就会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中;深切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就宛如经历了一场美的洗礼,心灵的荡涤。古语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表达运用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表达真挚的情感或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一些重点语段的推敲,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之美,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孙友田的《月光启蒙》就是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结尾一段点明了母亲在月光下以民歌民谣启迪她的孩子,让他走进了诗歌的王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文章重点的段落,一开始,学生仅仅停留在理解表面的内容上,知道母亲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孙友田感谢母亲让自己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对于更深的情感体会得较少,缺乏感情的共鸣。于是,笔者出示了孙友田的原作被删去的部分:诗人母亲这时已患有老年痴呆,失去了记忆,忘却了自己深爱的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回乡看望母亲的孙友田满心苦楚,这才写下了这样一篇《月光启蒙》来怀念母亲,回忆和母亲度过的美好时光。这时笔者引导:在夏夜迷人的月光下,一位平凡的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正给她的孩子不厌其烦地讲故事,唱童谣,滋润了他幼小的心灵,播撒下文学的种子。现如今已经成为著名诗人的孙友田再次看到这迷人的月亮,看着坐在月光下,已经苍老的病重的母亲,他又会想到什么呢?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母爱伟大;有的说作者会怀念美好的童年时光;也有的说作者是感激母亲无私的付出;更有同学深情地吟诵出了《游子吟》的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自己身份如何,都不要忘记母亲的恩情,永远怀念感激母亲,这就是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传递的美好情感。在这种浓浓的亲情的渲染下,播放出《烛光里的妈妈》的音频,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深情诵读出最后一段。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们走近了作者,真正感受到了文章的真情,洞察到其中的人文之美,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熏陶。

三、延伸想象,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不乏描摹优美意境的语段,其中暗藏着许多巧妙的留白。发现并利用这些留白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契机,教师只要善于抓住留白之处质疑,就可以为阅读打开更广阔的空间,领略更美丽的情境。例如,在教学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海水的片段:“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闭上眼睛,想象海之碧天之蓝,体会海天一色的壮观,从而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创造出更多美的感受。

教学《桂花雨》一课,读到重点的句子“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时,为了让学生能置身于动人的场景,感受其中的美,笔者设计了延伸的问题——你淋过雨吗?什么样的雨让你欣喜?学生们纷纷联想生活中的美好场景,各抒己见:春天的早晨,细雨蒙蒙,沾湿了脸庞、衣领、裙摆,她像母亲的手一样温柔;夏天的及时雨,啪啪地打在屋檐上、玻璃窗上、路人的头上、脖子里,凉爽、痛快、舒服……大家想着,讲着,体会着,共鸣着,仿佛自己也变成那个天真的摇花女孩,沐浴着花雨,无比喜悦。看,想象就是这么奇妙,像仙女挥动着的魔法棒,把我们带入了缤纷的幻境,营造出别样的美丽。

要构建美的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美的教育,就要努力让美育沉浸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之前,笔者认为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首先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情趣的人,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美、营造美的人。教师的工作周而复始,如果没有一颗审美的心,是很容易走入倦怠、贫乏的境地的。而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有着无穷的精力,无尽的创意,给他们一个火花,就能照亮整片天空。因此,在平时琐碎繁杂的教学中,我们应像学生们一样,以积极的心态去发现美,用灵动的方式去创造美。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有勃勃生机,才会充满灵动之美,才会贴近学生,让他们心灵焕发出美丽的光辉。

猜你喜欢
祖父美的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祖父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以我血荐轩辕——祖父的英烈事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鸡犬不宁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