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兴趣 体验快乐
——记由蜗牛引发的幼儿自主科学探索活动

2019-01-11 21:40
好家长 2019年2期
关键词:浩浩蜗牛经验

文 徐 静

自从幼儿园开辟了种植园,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到种植园里劳动,为自己种的植物浇浇水、拔拔草,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完成记录表,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小天地里,孩子们编织着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

这一天,吃完点心后,老师照例带着孩子们又来到种植园,孩子们边走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走着走着,队伍后面的孩子渐渐“掉了队”,他们蹲在地上寻找着什么。“我找到了!”“我也找到了!”只见庚左举起自己发现的“宝贝”——蜗牛,兴奋地跳了起来,其他孩子也都被他们吸引了过来。“快来,我们发现了宝贝!”瑞瑞的召唤声让伙伴们纷纷加入寻找蜗牛的队伍中。就这样,“蜗牛”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

案例一:追随兴趣,开始蜗牛探索之旅

一、事件回顾

为了了解孩子对蜗牛的现有经验,我进行了“采访”:“你们是在哪儿找到的蜗牛?阳光底下能找到吗?”“你们说蜗牛们在干什么呢?找食物吗?”当这些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为了让孩子们收获更多,我在孩子们中间做了一些调查以了解孩子们的需要:你观察过蜗牛吗?你想了解蜗牛的哪些知识?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有关蜗牛的知识?需要哪些材料?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后,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相关的经验,布置这样的任务以后,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的孩子说:“我想知道蜗牛都吃什么?”“我知道蜗牛喜欢在什么地方。”“找到蜗牛放在哪里呢?”……

二、反思

(一)善于捕捉有价值的兴趣点

从孩子们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小小的蜗牛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捕捉到孩子的兴趣,才能顺利地带领他们踏上科学探索的旅程。

(二)善于推进有价值的探索点

孩子们在发现蜗牛之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状态,孩子们想知道蜗牛的秘密,对未知的探究之旅充满着好奇与挑战。在讨论和讲述中让孩子们去思考“你想了解什么?”让孩子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

案例二:无痕引领,建构科学认知框架

一、事件回顾

下午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来到操场后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花园里开始寻找蜗牛,他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还有的拿着树枝忙着挖个不停。千千拉着思颖的手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想到滑梯边上的花池里找找蜗牛。”思颖信心十足地说:“花园里太吵了,人太多蜗牛都害怕了,不敢出来啦,我们要换地方找找!一定能找到!”

几个花坛边都围满了孩子,浩浩和然然围着花园里的玉兰树使劲地晃,引来了其他孩子的“投诉”:“老师,他们破坏树木!”浩浩急忙辩解道:“不是,我们想把上面的蜗牛摇下来!”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上去,那哪是什么蜗牛,就是一个虫子壳!“瞧,我这才是蜗牛呢!”庚左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战利品”。“你是在哪里找到的?”浩浩好奇地“采访”起了庚左,庚左顺手一指:“在墙角边的四叶草草丛里。”浩浩迫不及待地跑了过去。

“快看它的触角伸得好长呀!”庚左兴奋地说着,“不对,那是蜗牛的眼睛,它正在用眼睛寻找食物呢!”然然不同意庚左的看法争辩着。“到底是眼睛还是触角呢?我们有什么办法找到答案?”一听到这个问题孩子们马上提出:“回家可以让爸爸妈妈上网上找一找。”“还可以看看动物书上有没有。”“蜗牛是小虫子,动物书上没有吧!”“有,虫子也是动物呀!”新的一轮争论又开始了。

二、反思

(一)无痕引领,明确探究方向

探索是儿童的天性,科学探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构建系统的研究框架,梳理清晰的研究脉络是关键。从孩子们的行为中看出他们对自然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愿望。但是受年龄的限制,有些探索活动是随机的、从众的、盲目的,需要老师的引领帮助他们提升探索能力,从而将探索活动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使其自发的探索更为有效。孩子们缺少相关知识经验所以才会出现在花园中无目标地乱找。在这次探索中引导孩子发现有蜗牛的地方和没有蜗牛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去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发现在植物叶子茂密潮湿的地方蜗牛比较多,太阳底下的石头路上很难发现蜗牛,还有的孩子回家以后查找资料去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了蜗牛的生存环境。

(二)适时放手,建构新的认知框架

《指南》中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仅要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还要恰到好处地创造条件引领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究、去欣赏、去讨论、去倾听。孩子的世界没有对与错,每一次观察都会让他们对前面的经验进行回顾,并在心里滋生新的“问号”,在进一步的活动中找到答案。把握了孩子们对蜗牛的前期经验和进一步认知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为孩子们建构问题引领式的认知框架,让孩子们的问题通过他们的观察、比较、实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同伴分享等形式,寻找到答案,从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快乐的过程、直接的实践行动、可喜的收获,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案例三:提供支持,创设科学探究平台

一、事件回顾

一早,刚进教室就听见孩子们的争论声:“我带的巧克力,蜗牛一定爱吃。”浩浩晃着手里的巧克力说。旁边的哲哲不急不忙地说:“我妈说蜗牛是素食动物,它吃蔬菜和树叶的!”哲哲忙拿出手里的青菜叶:“看,我昨天在家里都喂过蜗牛了,看上面的洞就是蜗牛吃的!”果真叶片上有一个小小的像是小虫咬过的洞。

他们每人把一只蜗牛放在一片绿色的叶子上,并在叶子上放上了一些米粒、面包渣、巧克力,然后举着手中的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蜗牛的每一个动作。“老师,快来!我看到蜗牛张开嘴巴在吃米粒,快看!”浩浩兴奋地跳起来大声喊着。

“不能这样弄,会把蜗牛吓回去的!”昊霖提醒到,原来放在桌子上的蜗牛被国栋他们几个拿在手里,他们一只手拿蜗牛,一只手拿着整块饼干正往蜗牛的头上塞呢,还不停地说:“我在喂它吃东西呢,没关系的!”“你会把它弄伤的,不信你用放大镜看看!”

为了更好地观察蜗牛,孩子们经过讨论四处找寻了很多工具:放大镜、手电筒、各种不同的食物、棉签等材料投放在科学区,有了这些材料,孩子们的探究也变得更加有趣。为了更好地记录自己探索的结果,有些细心的孩子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设计了《蜗牛吃什么》调查表,在观察、记录后饶有兴致地与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探讨新的问题,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些来自孩子的自主创意,让他们的探索活动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反思

(一)追随兴趣,提供材料支持

经过孩子们的努力寻找,大家已经找到了很多蜗牛,有些孩子意犹未尽,回家后继续寻找。瓶子里、盒子里、塑料袋里有好多大大小小的蜗牛,有的孩子为了便于看清蜗牛的触角,从家里带来了爷爷的放大镜和各种认为蜗牛会喜欢吃的食物等。活动中孩子们自己根据需要选取材料,如有的孩子在桌子上放了些白纸和五六只蜗牛,并且将他们带来的认为蜗牛会吃的食物摆放在上面,然后观察蜗牛的变化。他们有的举着放大镜,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蜗牛一动不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着蜗牛。孩子们会想到各种方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经验分享,收获探索喜悦

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自由组成合作小组,他们会自主进行分工,明确孩子们在与同伴的分工合作中学会协商、学会谦让、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他们的合作变得更加融洽!孩子们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同时也会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新的启示。

宽松、愉悦的探索交流环境能让孩子们自由、大胆地表达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非常重要,在这其中孩子们会发现、验证很多有关蜗牛的秘密,比如在讨论蜗牛喜欢吃什么时,孩子们会亲自带来相关的食物,通过观察、完成记录表来进行验证。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孩子的亲身体验和尝试,但在过程中,孩子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和困难,甚至是兴趣的转移。此时老师的适时介入、巧妙设疑会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行为。只要我们尊重孩子,追随孩子的兴趣,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体验。

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孩子们的探索伴随着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孩子们对蜗牛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支撑他们持续、专注的探索过程,获得的新经验又增进了他们对蜗牛的关注和亲近。在幼儿认知和经验建构的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的互动,教师以更隐性的手段在幼儿的兴趣点上实现了应有的教育价值。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教师无痕地引领,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潜能将会得到无尽的释放,相信孩子,适时放手,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浩浩蜗牛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小蚂蚁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探月之路漫浩浩
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