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注射药物法联合内镜下钛夹止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

2019-01-11 07:43白荣庆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出血点消化性溃疡

白荣庆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0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机重症,消化性溃疡主要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症状主要有呕血、黑便等,严重的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1]。在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时通常使用药物进行止血和抑制胃酸等,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比较有限,患者的消化道在治疗后容易出现再次出血[2-3]。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止血速度较快且简便易行,对患者病灶的观察和诊断也更为清晰、准确。本次研究将内镜下注射药物法和内镜下钛夹止血法联合使用,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7年3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有黑便、呕血的症状,入院后均在内镜检查中得以确诊,溃疡 Forrest等级划分为Ⅰa、Ⅰb、Ⅱa、Ⅱb。排除标准:存在恶性病变的患者;内镜下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出血但是同时又有幽门梗阻的患者;以及有消化性溃疡出血但是内镜下未能检出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2~70岁,平均(56.15±6.22)岁,胃溃疡的有26例、十二指肠溃疡的24例。患者出血部位为胃体部的有16例、胃窦部的有8例、贲门的1例、十二指肠球的25例。按照溃疡Forrest等级划分,Ⅰa的3例、Ⅰb的14例、Ⅱa的17例、Ⅱb16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4~71岁,平均(57.48±6.82)岁,胃溃疡的有27例、十二指肠溃疡的23例。患者出血部位为胃体部的有14例、胃窦部的有9例、贲门的1例、十二指肠球的26例。其中Ⅰa的4例、Ⅰb的12例、Ⅱa的16例、Ⅱb的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镜下注射药物治疗,在患者处于侧卧位后对咽喉部进行局麻,接着将消化内镜经食管置入胃部或者十二指肠。找到出血点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包括出血点周围的组织,将其充分暴露。将1 ~ 2mL浓度为1∶10000的肾上腺素(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1021685)注射在出血点周围黏膜上,患者所有出血点均进行重复操作。待注射3min后若溃疡面渐渐转白,即可将内镜撤出。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采用内镜下钛夹止血的方法,在消化内镜上的活检孔道处插入钛夹置放器以及钛夹,再将消化内镜插入患者消化道内。用和对照组同样的方法将肾上腺素注射在出血点周围黏膜上,接着把钛夹置放器从消化内镜的前端推出,并将其调整好角度。接着将钛夹打开,使其两端顶在患者出血点两侧黏膜上,加压收紧钛夹。在听到叭的一声后,将钛夹从置放器中释放出去,再次使用生理盐水将出血点周围黏膜冲洗一遍,最后撤出内镜。

1.3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术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血尿素氮、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等指标。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消化内镜下检查到其溃疡出血点位置的皮组织完全被覆盖,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大便隐血检查结果是阴性;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消化内镜下检查到其溃疡出血点位置的皮组织70%以上被覆盖,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水平和血红蛋白值略低于正常值,大便隐血检查结果阴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消化内镜下检查到其溃疡出血点位置的皮组织30%~70%被覆盖,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水平和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值,大便隐血检查结果是弱阳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减轻,且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水平和血红蛋白值明显低于正常值,大便隐血检查结果是阳性[4]。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和有效的百分数和。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情况,并在治疗1个月后进行复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行χ2与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如表1所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P < 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止血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止血情况比较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止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2.3 治疗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出现情况如下,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贫血,无其他并发症,因此并发症出现率为2%对照组有5例贫血、2例失血性休克,因此并发症出现率为14%。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比较中χ2=4.891,P=0.027<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的止血情况比较[n(%)]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内科中较为常见的急症,患者的症状主要有呕血、黑便等,主要出现在胃部和十二指肠球部,其出现溃疡后容易导致出血[5-6]。而出血原因主要有:溃疡处的动脉血管扩张后形成假性动脉瘤,在其破裂后出血;溃疡部位侵蚀到患者的动脉而出血[7-10]。临床中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常规方法是药物治疗,达到止血和抑制胃酸的目的,通常是对患者出血点周围的黏膜注射肾上腺素,黏膜组织肿胀后会压迫、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的凝集和血栓的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11]。

然而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患者治疗后再次出血的情况较多,而且因为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因此肾上腺素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受限[12]。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治疗法在临床中开始较为常见。在治疗之前使用内镜检查和诊断消化性溃疡出血,有利于更加早期的发现患者的病灶,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如今,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除了内镜下注射药物外,还有内镜下电凝、套扎、氩离子凝固以及钛夹等。本次研究对我院部分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使用内镜下药物注射联合内镜下钛夹止血的方法进行治疗,钛夹止血属于机械止血法,我们将钛夹及其放置器插在内镜上置入患者的消化道,在药物注射完毕后将钛夹送出,使其顶在出血点左右两端的黏膜上,加压收紧后将出血点及其周围的组织夹紧,如此可以阻止出血点血管再次出血[13]。通常钛夹在一两周后会自行脱落,但是对出血点的止血作用比较久[14]。钛夹应用于十二指肠球部的后壁或者已经坏死的溃疡,容易出现过早脱落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病灶的再次出血,而造成钛夹过早脱落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溃疡面积过大、溃疡底部比较深等,也可能是钛夹角度问题[15]。因此,在采用钛夹止血法之前需要对患者溃疡的出血点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采取对应的止血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内镜下注射药物法联合内镜下钛夹止血法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6%,其中完全治愈的患者占66%,只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主要由于其溃疡面积较大,钛夹应用面积受限等。单纯使用内镜下药物注射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其中完全治愈率为48%,无效例数13(2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94%的患者在治疗后48小时内有效止血,84%的患者能立即止血,而对照组患者对应的数值为72%、60%(P<0.05)。治疗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贫血和失血性休克,观察组的并发症出现率为2%,仅有1例患者出现贫血的情况,而对照组的并发症出现率为1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时,将内镜下注射药物法与内镜下钛夹止血法联合使用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出血点消化性溃疡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急诊胃镜下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都是“溃疡”惹的祸
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