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审视与启示

2019-01-11 17:43胡建峰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大学

胡建峰

[摘           要]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学生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科学有效地了解和借鉴国内外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和经验,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大学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还对当代高校教育科学化、有效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就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国内外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关    键   词]  课程体系;大学体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224-02

一、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内涵

(一)大学体育课程的概念

2002年,教育部面向国内高校颁布了著名的《指导纲要》,在《纲要》中对当代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其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指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目标和手段,通过参与和实施有效的体育教育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其健康水平和增强其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大学体育课程更具多样性、互动性以及交融性和变革性。

(二)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概念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是指在教育价值理念指引下,将构成大学体育课程的所有要素进行有效性组合,从而使其朝着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目标实现方向转化的系统体系。其主要由课程目标与类型、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课程考核与课程结构等要素构成。

二、国内外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情况

相较于国内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所处的初级阶段,国外大学以及一些优质国内高校已经在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中有了一定的建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里我们拿美国、日本和国内的北大和上交大为例。在美国,体育课程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是强调体育自身的学科性,其主张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协同发展。其课程特色则表现为个性化和自由化,突出生命体育和全面体育。而到了日本则有了一些基础的变化,其外在表现为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必修和选修中进行自由选择。其课程主要内容为三大类,即健康科学教育型、身体教养型以及终身体育教育型。而在国内,北大和上海交大基本模式相同,其课程类型都是基础课、提高课以及专项体育课,其最大的区别是北大课程模式是完全开放式,而上海交大课程模式则是分层教学。

三、国外大学建设对当代国内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国内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要明细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不仅是教育中课程观的体现,还要能够有效服务于整个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立中,要想科学有效地确定课程目标,那么学科发展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具体因素也必须考虑其中。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中,一定要能够始终坚持德育优先、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如在美国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中就比较强调“体育的学科性,注重身体、认知、社会和体育的协调发展,追求体育社会价值的最终完全实现”。而厦门大学则与时俱进,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对《指导纲要》中的课程目標进行有效性整合,从而将课程目标细化为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与目标以及身心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二)国内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类型要普适化

在以往的大学体育中,大学主要课程类型是基础课,即男、女生分别有统一的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标准,其中,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田径和球类项目。完全忽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理等差异,尤其是对身体障碍的学生重视不够,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此,国内外高校开始重视开设具有普适化的大学体育课程类型,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如美国高校重视体育教育的个性化和自由化,注重学生的兴趣,突出生命体育、全面体育;德国开设以实用主义为特征的运动技能课程和以建立综合性教育为目标的体育通识课程。目前,国内许多学校以一年级开设普修课为基础,大力挖掘各校资源潜力,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在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对身体障碍的学生开设保健康复康,如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有的学校发挥区域优势,开设大学生喜爱的特色课,如厦门大学凭借厦门马拉松赛的资源优势开设马拉松特色课,要求报名该课的大学生必须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并跑完全程获得相应证书。

(三)国内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模式要特色化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是高校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通过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典型的课程范式。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实践研究,编制了各自的高校体育课程计划,并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有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他们的体质,提高了他们的终身体育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如北京大学作为一所全国综合性大学,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传统精神和良好学风的长期培养在这里生根发芽,尤其是北京大学的包容性和并行性。课程模式是开放的、民主的,采用完全开放的课程模式,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具有积极的影响。合肥学院实行体育教育、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综合的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作为实施的主要方式,实现了观念的转变、课程的转变、管理的转变和制度的转变,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国内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容要多样化

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来完成。科学合理地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让大学管理更加科学化。以课程目标的结合为例,课程内容可分为身心健康课、心理培养课、知识理论课等,结合课程的性质,将课程内容分为实践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环境特点和传统体育,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如英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涉及政治、社会、科学、商业、环境等内容;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要包括体育、健康科学教育和终身体育等。清华大学采用专业分级课程模式,提供体育知识理论、技能培训、竞赛、素质、休闲娱乐、体育、医疗保险等50个项目;福建农林大学在保持传统体育教学的同时,将开展定向运动和课外长跑,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效衔接;福建师范大学将充分利用游泳资源,将游泳项目作为必修项目,体现南方体育课程的独特魅力。

(五)国内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结构要层次化

课程结构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行之有效的主要媒介。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能够按照既定计划实现。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遵循相应的科学规律、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面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群体是一个成年人,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确立了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学校的现实条件。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形成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以满足需求及大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大学体育一、二年级课程。在这方面,有的学校设置了一年级通识培训、二年级选修课程结构,如福州大学;有的学校设置了一般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的选修课程结构,如厦门大学;学校有一年选择一门,两年选择两门不同的课程结构项目,如福建师范大学;有的学校设置一个学期选择一个,两年选择四个不同项目的课程结构,如合肥学院,对于选修课,大多数学校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

(六)国内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考核要全面化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实施方法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本研究主要基于后者。课程评价一般分为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过去,大多数学校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评价都采用期末评价,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績评价的依据,忽略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因素。评价方法相对简单,评价结果不科学。它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构建起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多维度、动态性、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学采用基于菜单的评估和限制性选择。考核内容包括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素质、理论知识等。厦门理工大学上学期的考核包括选项、体能测试、社团活动、下学期考核,内容包括选项、体格测试、俱乐部活动和理论。

四、结语

如今,国内外一些大学可以结合各自的教育系统、文化背景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道路,并逐步积累独特和宝贵的经验,并为大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和中国的大学体育课程系统及基本的实践经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广泛吸收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树立系统观,结合各高校特点,努力构建明确的课程目标、概括的课程类型和课程模式,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以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层次化的课程结构和全面的课程评价为目标,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颖.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

[2]隋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审视与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6).

[3]李颖,王东.大学特色体育课程发展现状、问题与改革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6).

[4]叶树江,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课程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

[5]宋明伟,卢三妹.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8(8).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大学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至善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