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格鲁克歌剧改革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2019-01-12 00:22林碧云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艺术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爱神爱妻咏叹调

□林碧云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一、格鲁克歌剧改革

格鲁克,德国作曲家,祖籍波希米亚,1714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和捷克交界处的艾拉斯巴赫,1787年11月15日于奥地利维也纳病逝,享年73岁。格鲁克是当时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奥音乐风格特点于一身的作曲家,是改革派中最杰出,也是最重要的一位。他的贡献在于使歌剧这一珍贵的艺术获得了新生,并为后来大歌剧和浪漫派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18世纪,音乐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是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引发歌剧改革的社会历史原因是旧制度的瓦解和新思想的形成。作为启蒙运动在音乐领域的直接成果,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喜歌剧的产生[1]。喜歌剧是对意大利正歌剧的一场革命,不仅创造出一种新体裁,更重要的是宣扬了启蒙主义的思想观念,表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其题材来源于市民群众新生活,塑造的新人物是具有理想主义的新形象。它的出现取代了正歌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格鲁克一生创作的歌剧有百部以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切斯特》《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等。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典雅、质朴、庄重的感觉。格鲁克对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改革在于他创作的咏叹调不再是歌唱家用来炫耀演唱技巧的无内容唱段,而是被安排在剧情的发展中,表现出一种朴素、淡雅之美,如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的著名咏叹调《我失去了尤丽狄茜》就突出了这一特点。对于宣叙调的改革,格鲁克则主要赋予它更为丰富的音乐性,用管弦乐取代了传统的仅用古钢琴伴奏的习惯。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对意大利、瑞典、法国、英国、奥地利音乐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是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创作背景

格鲁克最初的创作有很长时间都是在依循传统的模式。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是1741年在米兰完成的《阿尔塔塞斯》。这部意大利风格的歌剧,以炫丽的声乐演唱技巧为基础,当时在米兰相当受欢迎。

直到1762年,格鲁克创作了一部令人刮目相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剧本是由意大利文脚本作者卡尔扎·比吉(1714——1795)编著的,故事情节取自希腊神话“奥菲欧”。1761年,格鲁克与诗人卡尔扎·比吉相识,凑巧卡尔扎·比吉对一些歌剧的美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写诗之外,他对为歌剧写新脚本有着很高的创作热情。当时格鲁克认为意大利歌剧越来越荒诞浮夸,深深感到歌剧有改革的必要,正在寻找新的脚本,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合作。卡尔扎·比吉为格鲁克写了《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脚本,没有用尤丽狄茜的死造成的悲剧结局,而是处理成由于爱神的力量,使尤丽狄茜复活,最后成了一场对爱情的赞歌和盛大的芭蕾舞会,以幸福美满的场面结束了全剧。当时,格鲁克只创作了两幕,两年之后,又重新对乐曲的顺序进行整理加工,写成三幕歌剧出版。

格鲁克的歌剧创作原则是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西方歌剧的作曲家一般首先考虑音乐和戏剧的关系,如蒙特威尔强调“歌词支配音乐”。但格鲁克不同,他追求“力图使音乐为诗歌服务”的原则,强调“音乐应帮助,加强诗歌的表情,并起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而不是“用多余的装饰去阻碍动作和剧情”,歌剧中的一切表现手段都不能脱离戏剧的整体需要而独立存在。格鲁克按照自己的理性审美观,追求一种质朴的美,努力避免因炫技而产生的表面华丽效果。在《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这一歌剧中,格鲁克就大大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差异,力求音乐、戏剧、舞蹈之间的有机结合,使整部歌剧在风格上更加和谐统一。

《奥菲欧与尤丽狄茜》1762年在维也纳歌剧院首次公演并获得了成功。当时的奥菲欧是由阉人歌手加埃塔诺·瓜达尼(女中音声部)演唱。在歌剧上演了12年之后,莫里内又将歌剧脚本译成法语,于1774年8月在巴黎皇家音乐院首次上演,但因为法国没有阉人歌手,奥菲欧这一角色由女中音改成了男高音,由男高音歌手勒格罗演唱。为了迎合法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场面非常华丽,并加入了合唱和芭蕾舞。1891年,《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首次搬上大都会歌剧院,同样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三、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剧情简析

《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讲述了歌唱家奥菲欧的爱妻尤丽狄茜遭遇不幸死去,他感到无比悲伤,在神灵前痛哭。奥菲欧用悲痛欲绝的歌声向爱神祈求,希望爱妻能够起死回生,爱神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出手相助,允许他去地狱用动人的歌声救回爱妻,并警告他在跨越冥界返回人间之前不得看妻子的脸,否则妻子就会死去。奥菲欧来到冥府,用歌声感动了众魔,众魔将尤丽狄茜交给了奥菲欧,但他一眼都不看妻子,只牵着她的手,妻子感到疑惑,而奥菲欧又无法解释。在爱妻的苦苦哀求下,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叮嘱,转过头来看了她一眼,尤丽狄茜立刻倒地死去。奥菲欧后悔莫及,欲自杀殉情。爱神再次被他的真情感动,并出手相救,最终救活了尤丽狄茜,使夫妻得以团聚。

在《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这部歌剧中最为著名的唱段是咏叹调《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这段咏叹调是歌剧第三幕中尤丽狄茜再次死去,奥菲欧抱着尤丽狄茜悲痛至极演唱的一段哀歌,充分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容。这首咏叹调为C大调,行板,回旋曲式,共分为五段(A-B-A-C-A)。A段主题部分反复出现三次,表现出奥菲欧内心的极致伤感;B段是对爱妻的激情呼唤以及爱的宣言;C段的下行音调将奥菲欧悲伤无助的情绪推向高潮,与A段形成对比;最后A段再现时出现了一些变化,尾声部分是持续上行的旋律,力度不断增强以及紧迫的音型将悲痛至极的气氛推到了顶点。在演唱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强弱与力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结 语

格鲁克歌剧改革是一次有着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变革。格鲁克的改革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他批判性地继承了意大利正歌剧的形式,并将其在自己的作品中达到完美和终结。可以说他赋予了这种已濒临死亡的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作为格鲁克的代表作,为此后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爱神爱妻咏叹调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以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创编教学为例
钗头凤·痛悼爱妻
爱神
路过爱神的喷泉广场
咏叹调
爱神丘比特
老李的咏叹调
昨日重现
大声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