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新“四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新方略

2019-01-12 02:33江苏淮安市天山外国语学校朱延巧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情境

江苏淮安市天山外国语学校 朱延巧

古诗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优美的诗句,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见古诗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重视对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讲解,古诗教学常常一带而过,认为古诗内容少,没有必要做过多讲解,有时直接把古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把古诗及其意思背诵下来,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这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普遍性的想法。这样教学,古诗中所凝练出的语言、语境,没有被教师和学生关注,学生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往往觉得古诗学习无趣和乏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及理论知识,提出了要创设古诗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讲解古诗背景,加深古诗理解;添加学生表演,体会古诗意境;加强古诗诵读,感悟古诗内涵四个策略,破解当前古诗教学的瓶颈。

一、创设古诗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受年龄和认知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具有以下特点: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直观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好奇心强烈。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创设相应的古诗教学的画面情境、语言情境,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和兴趣。

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优美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古诗的语言情境来渲染。由于古诗中的诗句简短、讲究押韵,教师可以带着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古诗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温度,激发学生产生联想,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的情境之中,如在讲解白居易的《池上》一课时,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之后,邀请一个学生上台朗读古诗,此时教师借助事先从网上搜集到的影像资料,播放满池荷花和莲蓬的视频,还配上小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学生立即就被这些影像资料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进入了古诗的情境中,与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摘莲蓬。此时,带读的学生再读出:池塘中的莲蓬真大啊,多么新鲜清香和诱人啊!突然有个小孩因为害怕,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又赶紧把船划回来了(带读的学生边读,边做着划船的动作),对着大家说:“赶快划,赶快划,不然就被发现了”。教师在此刻引导大家一起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学生形象的讲解与古诗句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台上的学生继续讲解:因为孩子们不懂隐藏自己的踪迹,以为大家不知道自己的行踪,却不知小船驶过水面就把浮萍画出了一道水线。这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浮萍被撑开一道水线的画面进行多次播放,学生们自然就体会到了古诗中的意境“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教师借助古诗的画面情境和语言情境进行多方位解读,让学生明白古诗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想法,提升古诗教学效率。

二、讲解古诗背景,加深古诗理解

要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就要把作者生活经历与创作这首古诗时的背景联系起来,这些古诗多数都是在诗人遭遇各种不顺,人生低谷,或者是思乡心切等背景下,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古诗的背景,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有写作背景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以及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为古诗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如孟郊的《游子吟》一诗主要抒发了孟郊的颂母之情,但是在字里行间又传达着其生活贫困潦倒的境遇,直到自己在五十岁时才谋得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不对孟郊的贫困潦倒、仕途不顺等人生经历进行讲解,学生是无法感受到孟郊笔下珍贵的亲情的。教师紧紧抓住了孟郊早年的漂泊无依、穷困潦倒、仕途不顺,在五十岁后,谋得一官职,接母亲来住,以尽孝道,因饱尝了各种世态炎凉,觉得亲情可贵,由此写下了这首颂母之诗等进行讲解,使学生准确地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此诗的理解。

三、添加学生表演,体会古诗意境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受到新鲜和感兴趣的事物影响,在古诗教学中添加学生的表演成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同时表演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非常渴望获得老师的赞许,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宽松和愉悦的表演平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如高鼎的《村居》一诗中有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描述的是孩子们的动作,教师就可以根据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诗中孩子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互相评价,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孩子们的欢乐。教师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大声朗读,另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全班进行读演活动,让学生仿佛进入了古诗情境中,从而切实体现新课标中关注学生学习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快乐学习古诗,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古诗诵读,感悟古诗内涵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也一样,要让学生诵读,将自己对古诗的体会和情感抒发出来。诵读古诗能够让教师、学生、诗人心灵互通,从而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升,达到优化古诗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目的。古诗中的语言简练,表达结构完美,表现手法奇特,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品味,诵读可以让学生的语言的品位不断深化。学生通过反复、不断的诵读,才能入诗入境,感悟古诗自身的内涵与美。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诵读古诗的方法。首先要找准古诗的情感基调,然后处理古诗朗诵的节奏和重音,最后要教会学生具体的朗诵方法。如在音调的强弱处理方面,表示悲壮或快乐时,开头要加强;表示不平或确信时,句子的末尾要加强;表示庄重或优美时,句子的中部要加强;遇到愤怒、害怕、高兴等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如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夸赞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世间留下清香的美德,意思是以梅花自喻,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诗的前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由于这两句表达了优美的情境,因此要把句子中间部分的音调加强些。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作者借物言志,写出了诗人鄙薄流俗,孤芳自赏的个人品格,此处诗人把画格、诗格和人格融合为一体,表面上在赞誉梅花,实则是在赞美自己的立身之德,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诵读时要慷慨激昂,并读得慢一些。

古诗的内涵学生只有通过不断诵读,一次一次地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诵读古诗这一环节,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这是建立在教师对古诗的前期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只有将古诗解读到位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古诗。

中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要求语文教师不遗余力地发掘古诗文化的内涵,教会学生品味古诗,让他们能够与古诗的作者进行“对话”,读懂作者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品味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利用以上四种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古诗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拟古诗”之我见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