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自然,聚焦幼儿的“生活世界”

2019-01-12 03:08杨丽君
好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土豆泥资源

文 杨丽君 陈 玲

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始终指导着幼儿的教育实践。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此,我园将目光聚焦到幼儿的“生活世界”,确立了《幼儿园共同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研究。

一、就地取材丰富室内环境,创设真实的游戏情境

室内外环境交相辉映,才能相得益彰。室内环境的合理规划和创设,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树立儿童本位理念,综合利用园内的多种资源,和幼儿共同优化温馨愉悦的班级游戏环境,丰富幼儿体验,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结合“健康月”,挖掘园内“有点田”资源,各班以一种收获的果实为主食材,师幼共同探索生活实践区游戏。如“非你莫‘薯’”游戏区,用红薯制作薯泥、薯糕、创意薯娃娃等;“蔬菜乐园”利用“有点田”里的蔬菜,开展制作口口香饺子、口口香馄饨等系列游戏;“江南小点区”利用面粉,进行制作蝴蝶面、玫瑰小包等游戏;“花生屋”围绕花生开展花生酱、花生糖制作和花生DIY 等游戏。游戏中,幼儿兴趣浓厚,专注投入,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在大班游戏“非你莫‘薯’”中,通过前期的知识积累,幼儿们知道了需要将土豆蒸熟,捣成泥,然后就有了以下几次尝试。

(一)第一次尝试

毛毛戴好一次性手套,拿了一只蒸熟的土豆放在碗里用杵开始捣,土豆一下子就被捣烂了,变成了土豆泥。毛毛偷偷地尝了一口,可能味道不太好,他皱了皱眉头,拿了一盒牛奶搅拌进去后,又尝了一口,顿时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看来味道不错。

土豆泥里可以放什么?经过讨论后,幼儿们提出可以将火腿粒、葡萄干放在土豆泥里面,并将和好的土豆泥分成小块,搓成圆形放在小盘子里。

(二)第二次尝试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制作土豆泥的团队越来越壮大了,毛毛做起了小组长,给每位组员安排了“工作”,多多负责切火腿,涵涵负责切土豆……大家各司其职。幼儿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做完后,每人都进行了试吃,都觉得比第一次做得好吃多了。之后,幼儿还将多余的土豆泥进行了分享和售卖。

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经常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从第一次加入牛奶慢慢地过渡到加香肠粒、葡萄干,从幼儿的个体实践到团队间的讨论协作,从品尝失败的土豆泥到分享美味的土豆泥……我们见证了幼儿的成长,他们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语言表达、互动协作、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见,这种开放、自主、真实的游戏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整合户外资源,提供亲历自然的机会

园内户外资源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是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首选资源。

(一)科学规划户外环境,丰富课程活动

根据幼儿的天性,从本园实际出发对园内户外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规划,创设开放、生动、丰富的户外活动环境,丰富课程活动,满足幼儿自主游戏、探索实践、互动成长的需求。

我是“小小野战兵”:我们对桂花树林、玉兰树林和塑胶场地进行整合,打造出“我是‘小小野战兵’”游戏运动区,幼儿通过小兵集训、闯关、对战和救护等游戏环节,学会坚持、勇敢、合作、交往以及自律守纪等良好品质。

“有点田”植趣园:为了让幼儿有更多亲近自然和关注生命成长的机会,我们在园内开辟了“有点田”植趣园。在植趣园里,幼儿协同伙伴从“起名”到“种什么”“怎么种”,一起开展了种植、观察、写生、收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大(二)班的菜地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幼儿翻完地后撒上了青菜籽,之后定期浇水、施肥,悉心照料着,一周过去了,菜籽没发芽;两周过去了,菜籽还是没发芽。幼儿们着急了,问:“老师,我们的青菜怎么还不发芽呢?”“是不是水浇少了?”“是不是阳光晒得少了?”老师说:“都有可能,我们再等等吧。”又过了一周,幼儿来到菜地,兴奋地发现土里有一棵绿绿的小苗,大家围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根小草,地里依然没有菜籽发芽。于是,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温度、种子的质量都会影响发芽。几位家长志愿者自发地来到种植区又翻了一遍土,栽种了好多青菜苗,看着地里绿油油的菜苗,幼儿们露出了笑脸。一段时间后,幼儿们发现地里陆续冒出了许多小芽儿。“老师,这是我们之前种的青菜,发芽啦!”就这样,大(二)班的幼儿记录着小青菜的成长。幼儿在亲身参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植趣生活坊:我们将后操场的“有点田”植趣园与其他场地进行相互关联、整合打造,创建成涵盖种植养护、生活实践、创意绘画、智慧科探等多功能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植趣生活坊”。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游戏空间,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支持幼儿实践、探索、创造、互动等体验性活动,满足幼儿玩中学、乐中学的需求。

(二)利用园内自然课程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幼儿自由结伴,漫步校园,寻找春天,开展“我和春天的约会”主题活动。他们有的三五成群地在草地上寻找、采摘马兰,有的在“有点田”里种植、观察、测量,播撒春天的种子,有的拿着小画板,在花丛中绘画、写生。幼儿们用眼睛寻找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美丽的春天,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每年8 月,园内桂花盛开。在丰富有趣的《桂花树之旅》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喜闻桂花香,采集桂花瓣,认识桂花树,制作桂花食品,回味桂花乐。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幼儿对桂花树增加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建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激发了探究周围事物的欲望,增强了动手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美不胜收的桂花,已成为幼儿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三、优势互补挖掘园外资源,拓展贴近生活的生态课程

课程是幼儿和教师共同走过的美妙旅程。我们有效地利用园外资源,努力让课程贴近幼儿的生活,丰富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与环境资源积极互动,获得发展。

借助生活中常态的、安全的、随手可得的低结构材料丰富我们的活动。比如,在“环保月”特色活动的基础上,秉承环保节能的宗旨,我们设立了“变废为宝加油站”。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材料投放到班级区域中,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组织幼儿去图书馆参观,激发阅读兴趣;去博物馆参观体验,了解各种科技信息,激发科学探究的愿望;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增强爱老、敬老的情感;去商场、菜场、小区和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参观、实践和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人文资源开展活动。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节庆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和自然节气开展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特色节气活动;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组建家长信息资源库、家长助教团、家长志愿者行动队,邀请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和活动组织中。另外,还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幼儿园种植实践、区域游戏、社会实践、家长护学岗等各项活动。家长们在参与幼儿园课程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丰富课程内容的作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家园共育合力。既开拓了幼儿的知识眼界、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充实了幼儿园课程内容。

课程资源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基础,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重要支撑。我园在实践探索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加快园本课程资源库建设,构建适宜的课程资源蓝图,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多元课程资源终点站”,为我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生活中追随教育,在教育中体验生活”。我们将幼儿园课程活动与幼儿的生活资源紧密相连,借助生活,提炼生活,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让幼儿在丰富多元、充满童趣的生态“百草园”中,亲身感知,实践操作,自主积累知识经验,进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土豆泥资源
烧制“火山土豆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秋葵土豆泥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