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2019-01-12 09:54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冯美虹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感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冯美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特点,彰显学科的内在价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传统的“灌输”“注入”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思维

思维是课堂活动的主心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维,并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热情,突出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各种答案,并给予他们合理的解释,学生在对自己想法有全新的认知后,获得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更能深刻体会到参与的过程,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不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绝对权威,而应是平等的师友,学生合作参与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将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说与做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例如,在引导学生开展“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主题学习活动时,笔者针对主题活动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一天中,你做了些什么事?是如何安排的?几天来,你的生活安排得好吗?还有哪些不够合理?怎样调整?你认为你安排的这些活动哪些是有价值的呢?哪些是感受深刻的呢?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教师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边思维边总结,尽管看起来他们毫无准备,顺口谈天,但细细品味,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会在辨别与思索中充分进行自己的思维活动。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让每个学生融入课堂

就道德与法治学科其本身来说,它集认知、情感于一体,能提升育人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妨利用这一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法,让道德情感成为道德认识的动力,并指导自身的言行举止,指导道德行为。例如,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活动中,融入课堂探索中,领悟情感、感知真情。授课时,采用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冶情,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体会真知。同时,教师要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育人艺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描绘出具体人物或事件所处的情境,表达出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情绪高昂。如《关心老人》一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老,培养学生爱老敬老的情感和主动关心、帮助老人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老人生活的不易,并展示老人在年轻时期为家庭、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使学生学会理解、尊敬老人,进一步强化儿童尊老敬老的情感。每个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氛围渲染下,不仅能获得知识,还学会了做人做事,这就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营造平实、简洁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平实”,就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据生活实际情况,不需要刻意设计复杂的教学方案,而只是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整合生活素材,提高教材使用效度。比如,很多教师会过分拔高生活或夸大生活的某一方面,甚至没有建立所学知识与截取的生活片段的联系,学生莫名其妙,无所适从;还有些教师为了煽情竭力造成学生哭泣的效果等,这些都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基础,课堂设计过分夸大。所谓“简洁”,主要是指“课的结构”不需要追求过分的烦琐和宏大,更不必要花太多的心思去让教学形式显得花哨而使得课堂笑声连连。学生的生活是现实平淡的,过分渲染反而使得课堂学习活动失去其本质属性,情感氛围营造过分就会失去育人的价值。正所谓“平淡显生活,简洁更明了”。

但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所谓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特色,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精雕细琢,不仅内容复杂、形式多样,而且过分设计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其原因是教师自己感到生活和情感是贫乏的,为了追求教学活动设计的“新意”,附加其他手段,让课堂教学活动体现所谓的“创造性”,最后结果是为了有新意,课的结构复杂了,内容却简单或单一了。然而,简洁的教学风格并不简单。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平实深入的教学指导,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引领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社会生活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知识的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新课堂理念下,特别强调要激活学生潜在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充分调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实践中,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能够自主探索、自主创造所必需的环境氛围与物质条件,让他们能够在创造性活动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新知,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如在引导学生探索“我和春天一起玩”主题实践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农田、公园、山坡等地方游玩观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春天的变化,欣赏春天的美景,春游、放风筝、做风车等都是学生们喜欢的游戏,他们参与到这些活动过程中,能更加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活力。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体会中感受春天的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再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很多与法治相关的生活问题,笔者让学生做角色扮演,生动表演生活中常见的与道德、法治相关的生活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场景,多方面剖析道德、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样切身感受要比课堂内单调、枯燥的讲解效率高得多,实效性更强。

五、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在问题解决中升华

追求课堂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探究的质量。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探究互动为中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诱发出学生对学习内容或问题的新见解,暴露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并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以问题引领课堂,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中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对于教材中的课文《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学校生活有规则》等,其核心内容都是规则,但不同群体的学生,对“规则”的认知与感受是不一样的,为了突出不同类比学生的探究过程,基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遇到的“规则”也不一样,教师不妨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举出生活实例,并在各自的认知范围内,利用“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若忽略探究活动的过程,只是照本宣科的话,教学中就不可能有生成,更脱离了学生的具体生活,何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呢?只有让学生参与探究,并促成课堂生成,他们的体会才更加深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入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健康和谐成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