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解决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

2019-01-12 20:21秦雯静
魅力中国 2019年19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图形幼儿园

秦雯静

(陕西宝鸡幼儿园,陕西 宝鸡 721000)

数学教育活动作为幼小衔接中的一个环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如何解决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幼小衔接问题,使之过渡衔接得合理、科学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幼儿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幼儿觉得容易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进一步让幼儿借实物及对蒙氏教具的接触,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由少到多,进入简单加、减的计算,逐渐培养幼儿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让幼儿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再自然而然地联想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

二、巧选操作材料,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思维是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选用材料要考虑能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防止操作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并保证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幼儿带着问题操作,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幼儿不仅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蒙氏数学就采用了以材料操作为主导的游戏方式,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给出了情境、任务、玩法和规则,让幼儿借助对材料的操作,完成游戏过程。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如排序,给幼儿3根不一样长的长棒让他们排排队,幼儿可能会横着排,也可能会竖着排。先别忙着纠正他,因为幼儿对长棒的长短序列已经有了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排列。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不断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引导他得出正确的多种排序的形式,如按长短排,按高矮排。当幼儿已经掌握了以上的排序后,教师也可以再给他添两根长棒,让他重新再排。在幼儿已有的排序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整理得出一端对齐来比较长短的方法,以及以桌面为标准线来比较高矮的方法,以使幼儿获得有关排序的感知经验。再如要求幼儿“给图形分类”,教师先出示两个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幼儿一组图形,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这样,幼儿就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既获得有关分类的感性经验,又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在幼儿对某件事感兴趣或有疑问时,我们应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思考、猜想、讨论、实践等,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重要和有趣,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游戏中接触数学,具备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应注重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资源,从而引发幼儿的兴趣与学习动机。数学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幼儿们每天都与数学打交道。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认识数的教育活动,还是简单的加减法的教育活动,都应该联系幼儿生活。在“认识1-10各数”时,可以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用1-10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用多种方法表示1-10各数,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对数字的认识。例如,说一说1-10各数可以表示什么(一本书、2个小朋友、3朵花等),在自己的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像比较高矮,可以以小朋友为中心材料,幼儿以高矮排成一列,让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后解决身边的问题。怎样排队好呢?你排在哪里呢?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生活情景,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接触数学时感到轻松、自然。总之,教师选择的情节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方法要灵活,注重让幼儿感受并唤起生活体验,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这样联系生活实际,使幼儿对数学理解更深刻、更生活化,幼儿可以初步感受到数学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在生活中。

四、重视幼儿的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

幼小衔接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该与新课程接轨,应突出幼儿的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使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然这就要求操作学具多样化。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与活动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教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数卡接龙、拼图等;也可以是师幼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壳、开心果壳、盒子、瓶盖、冰棍棒等。多样化的学具,能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例如,小班幼儿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老师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们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有目的的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让幼儿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喜欢上数学。

结束语:随着幼儿教育活动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有了新的看法,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注重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图形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爱“上”幼儿园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