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易经》(中)

2019-01-13 01:39单天罡
现代语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古文字易经

单天罡

摘  要:《易经》是一部很古老的筮占书,记录的是初民占卜吉凶的材料,其文字和语言叙述应该和后来发现的甲骨卜辞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不宜过于使用后世的文字理解或思想观念来释读《易经》,而是要尽量从它产生和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考虑其内涵。参照甲骨文或金文等早期文字,从古文字的角度来看待《易经》,将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研究角度。上文针对《易经》中的《乾》至《比》卦中的一些文字,对照它们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结合《说文解字》等文字学资料,做了一些尝试性阐释。这里赓续前篇,对《小畜》至《家人》卦中的某些文字继续辨析。

关键词:《易经》;卦爻辞;卜辞;古文字

在上篇中,我们针对《易经》中的《乾》至《比》卦的一些文字,对照它们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结合《说文解字》等文字学资料,做了一些尝试性阐释。本文赓续前篇,对《小畜》至《家人》卦中的某些文字继续辨析。同上篇一样,本文所引《周易》经传原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明胡震亨、毛晋同校,万历间刊刻,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不再出注。

8.《小畜》

畜,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本又作蓄。……积也,聚也。卦内皆同。”[1](P37)李镜池认为:“《小畜》、《大畜》,两个农业专卦。‘畜字之义久已湮没,解者训畜积、畜养或畜止,均误。幸《说文》‘畜字下重文作,引《鲁郊礼》从田从兹,又解‘兹字曰‘草木多益也,因知‘畜是的简体,意为田里草木多益,即滋生谷物。”[2](P500)

我们认为,李氏所说尽管大致不误,但他以“兹”解“畜”似有可商。兹,甲骨文作“”,乃是“丝”字。《说文解字·田部》:“畜,田畜也。淮南王曰:‘玄田为畜。

,《鲁郊礼》畜从田从兹。兹,益也。”段玉裁注:“田

畜谓力田之畜积也。……艸部曰:蓄,积也。畜与蓄义略同,畜从田,其源也;蓄从艸,其委也。”[3](P697)也就是说,“畜”字同“蓄”,本义是田地耕作所积蓄。鲁之郊礼之“畜”,大概就是秋收之后的报成之祭,以答谢、庆祝丰年也①。马王堆帛书《易经》“小畜”作“少”[4](P13),“大畜”作“泰蓄”[4](P2)。按:《说文解字·丮部》:“孰,食饪也。……《易》曰:‘孰饪。”段玉裁注:“饪,大孰也,可食之物大孰,则丮持食之。”如此,则“孰”即“熟”,“小畜”即“小熟”或“少熟”,小有收成也。同理,《易》卦之名《大畜》者,大蓄、大熟也,是收成大好、大丰收的意思。

九五:“有孚挛如。”按:《中孚》九五亦云:“有孚挛如,无咎。”《说文解字·手部》:“挛,系也。”段玉裁注:“系者,絜束也。《易·小畜》‘有孚挛如,马曰:‘连也。虞曰:‘引也。挛者,系而引之。”盖谓把俘虏绑缚起来,牵引其前行。

9.《同人》:“同人于野,亨。”

《说文解字·部》:“同,合会也。”即聚合的意思。《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郑玄《笺》:“其同者,君臣及民因习兵俱出田也。”[5](P500)“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郑玄《笺》:“既同,言已聚也。”[5](P505)《诗经·小雅·吉日》:“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毛亨《传》:“同犹聚也。”[5](P656-657)因此,高亨释此卦辞为:“同人犹言聚众耳。”又说:“同人于野或指田猎之事而言。”释初九爻辞“同人于门”云:“国有大故,君致万民于门有所询也。”六二“同人于宗”谓:“或指祭祀行赏宴饗之事而言。”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谓:“盖有一军被敌人围攻,将就歼灭,相聚大哭,乃突围而走,幸与援兵相遇,而转败为胜。”上九“同人于郊”谓:“疑指祭祀之事而言。古者祀上帝于郊,因而此祭亦名郊。”[6](P200-202)李镜池先生则以此卦为“军事专卦”,同人于野、于郊,是“为了打仗,在郊野征集农民,挑选士兵”;同人于门、于宗,是“战前出兵准备”,而“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九三)、“乘其墉,弗克攻”(九四)、“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则是战争的各种不同情况[2](P510-512)。

今按:于省吾先生认为,同,“当是祭名。”[7](P2854)同人,即聚集众人举行祭祀。至于“于野”“于门”“于宗”“于郊”,乃祭祀的不同场合、情形而已。

10.《大有》:“大有,元亨。”

《大有》卦,郑玄释云:“大臣有圣明之德,代君为政,处其位有其事而理之也。……又能长群臣以善使嘉会礼通,若周公摄政,朝诸侯于明堂也。”王弼注谓:“上下应之,靡所不纳,大有之善也。”[8](卷3,P19-20)《经典释文》云:“《大有》,包容丰富之象。”无乃引申太过。高亨、李镜池两位先生均理解为“大有年”[6](P202)、[2](P512-513),或是。

今按:于省吾先生认为,卜辞中有无之有、福祐之祐、侑祭之侑、左右之右、再又之又,均作“又”。实则“有”“祐”“侑”“右”均由“又”字孳乳演化而来,义俱相因[7](P881)。《诗经·小雅·楚茨》:“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毛《传》:“妥,安坐也。侑,劝也。”郑《笺》:“介,助。景,大也。以黍稷为酒食,献之以祀先祖。既又迎尸,使处神坐而食之。为其嫌不饱,祝以主人之辞劝之,所以助孝子受大福也。”[5](P810)王国维先生云:“又之言侑。《诗·楚茨》‘以妥以侑,犹言祭也。”吴其昌更引申其义云:“‘又即通‘有,‘有即通‘侑,‘侑亦通‘宥。卜辞作‘又,凡‘又于某云云,义皆为祭。《周易》作‘有,《萃》之卦辞云:‘萃,亨。王假有庙。……《涣》之卦辞亦云:‘涣,亨。王假有庙。……‘有庙,皆谓侑祭于庙也。”[7](P877)如此,大有,也可能是指大的祭祀活动,所以下文有“元亨”二字。元亨,即大享、大祭祀也(用高亨说)。

11.《谦》:“亨。君子有终。”

谦,一般读为谦虚之“谦”。《易·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系辞上》云:“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郑玄注:“谦者,自贬损以下人。”[9](P194)孔颖达疏:“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也。”[10](P80)《经典释文》:“卑退为义,屈己下物也。”朱熹《周易本义》云:“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意也。”[11](P93)因此,李镜池认为,《谦》卦是“行为修养之卦”,是谈道德问题的。

不过,《经典释文》又云:“子夏作‘嗛,云:‘嗛,谦也。”[1](P37)王应麟辑郑玄《周易》亦作“嗛”。《说文解字·口部》:“嗛,口有所衔也。”与言部所说“谦,敬也”不同。章太炎先生认为:“衔恨之衔即嗛字。有所不足亦谓嗛,引申义。”[12](P62)或“嗛”之“有所不足”义假借为“谦”欤?再考。

12.《豫》初六:“鸣豫,凶。”

豫,马王堆帛书《易经》作“餘”[4](P6)。其卦坤下震上,故郑玄解之曰:“坤,顺也;震,动也。顺其性而动者,莫不得其所,故谓之逸。逸,喜逸说(悦)乐之貌也。”[8](卷3,P29)《说文解字·象部》:“豫,象之大者。”段玉裁注:“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伸之凡大皆称豫。……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宽裕之意也。大则乐,故《释诂》曰:‘豫,乐也。”又引《易》郑注云:“豫,喜豫说(悦)乐之貌也。”是郑、段均释“豫”谓“逸”,亦借为“舒”字,为舒适、安逸、喜悦的意思。逸豫则宽松,有充分的时间准备、预备,因此,解之者又认为《豫》卦与预计、考虑相关,如《经典释文》曰:“豫,备豫也。”然《豫·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似“豫”与祭祀有关,不宜解为“犹豫疑虑”或“预计熟虑”[2](P519)。

鸣,《说文解字·鸟部》云:“鸟声也。”段玉裁注:“引伸之凡出声皆曰鸣。”不过,胡厚宣先生认为,“商族在原始社会,是以鸟为图腾的。所以殷人迷信,以鸟鸣为不祥。……《尚书·高宗肜日》说,‘高宗肜日,越有雊雉。《史记·殷本纪》说,‘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汉书·五行志》说,《书序》又曰:高宗祭成汤,有蜚雉登鼎耳而雊。刘歆以为羽虫之孽。野鸟自外来,入为宗庙器主,是继嗣将易也。一曰,野鸟居鼎耳,小人将居公位,败宗庙之祀。武丁恐骇,谋于忠贤,修德而正事。……《左传》襄公三十年说,‘鸟鸣于亳社,如曰譆譆。甲午,宋大灾。亳社见于卜辞,宋为殷人之后,可见直到春秋时期,殷人的后代,仍然还保存有以鸟为灾祸的宗教信仰。”[7](P1740)《周易》虽为周族的筮书,然以鸟鸣为灾祥,或与殷人有同好者,亦未可知。《说文解字·雈部》:“雈,鸱属,……所鸣,其民有旤(祸)。”似可表明“以鸟鸣为不祥”的风习由来已久,且相当普遍,不必限于殷人也。

六二:“介于石。”《说文解字·八部》:“介,画也。”画部又云:“画,畍也。”畍,即界。介(界)、画互训,画然有边界也。《经典释文》云:“介于,音界,纤。介,古文作砎。郑云:‘谓磨砎。”高亨先生据以理解为“坚”,云:“砎于石者,犹言坚于石也。”[6](P207)李镜池先生认为,介,夹也。“这当是采石工人没预想到有石块会滚下来,被封堵在石洞中出不来。”[2](P520)

我们认为,上面诸说皆可商。按:“介”字有“助”“副”的意思,如使者之副称“介”,次卿称“介卿”;用于亲属的称谓,也是副、贰的意思,如《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郑玄注:“介,副也。不言庶,使若可以祭然。”[13](P605)《内则》称冢子以外诸子之妇为“介妇”,郑注亦云:“介妇,众妇。”[13](P839)石,当为“祏”。甲骨文“祏”字作“”或“”,而“石”作“”或

“”,亦简化作“”或“”。于省吾指出:“卜辞从‘示之字,多为孽乳分化字,均可省‘示作原形。”[7](P2196)

也就是说,“石”其实就是“祏”的原形。《说文解字·示部》云:“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段玉裁注:“郊宗石室,盖谓天子有之。郊宗,盖谓郊鲧宗禹、郊冥宗汤、郊稷宗武王之类。远祖之宔为石室藏之,至祭上帝于南郊、祭五帝于明堂,则奉其宔以配食,故谓之郊宗石室。”祏乃宗庙藏神主的石函,或可直接指称神主,有时也是祭祀的名称[14](P23)。“介于祏”,意即:祭祀上帝或五帝时,以自己的祖先副之配享。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盱,《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纡”。李镜池云:“纡、迂、纾等字通借,缓慢也。”盱豫,则理解为“思想缓慢迟钝,不会思考。这就够坏了,而表现在行动上则迟迟不做,更糟。”[2](P520)高亨则认为“盱”字当为“旴”,即“旭”。“盱豫者,晨而厌倦也。……古人早起持事,……晨而厌倦,其业必荒,悔将频至。”[6](P208)

我们认为,李、高之说似嫌迂曲。对于卜辞中的“鸣”字,饶宗颐有一说法:“鸣睢指灾变。(契文睢字从目在隹上甚显。《说文》训睢为仰目,无鸟鸣义。)《史记·天官书》:‘岁星与翼轸晨出,曰天睢,白色大明。此星占之说,疑与殷代鸣睢有关。考《地镜》云:‘鸡夜鸣,天子适有急令,戎马兴。‘众鸟集木上,鸣而泣,兵且起,邑将虚。(马国翰辑本)则鸟鸣为兵起之兆,此古之鸟占也。”[7](P1739)《说文解字·目部》云:“盱,张目也。”段玉裁注引张载注《魏都赋》“盱衡”曰:“眉上曰衡。盱,举眉大视也。”章太炎先生亦云:“大张其目曰盱衡。”[12](P150)则盱、睢二字义同。本卦爻辞之言“鸣”“盱”,或即卜辞之“鸣睢”,预示天下将有兵灾。

九四:“由豫。大有得。”《经典释文》:“由,从也。郑云:用也。马作‘犹,犹豫也。”高亨认为“犹”与“游”通用,“游”指田猎之事。“由豫者,游田而厌倦也。耽于游田,古人所戒。……然则游田而厌倦者,必将改其荒嬉之度,补其阙失之德,急于正务,有所成功。”[6](P208-209)李镜池认为“由豫”即犹豫,“这是说商人贸易,要善于揣摩臆度,考察物情,才能赚钱。本来狐疑犹豫,但经过反复周详考虑,觉得会大有所得,因而变为不疑。”[2](P520)按:马王堆帛书《易经》释读“由”字为“允”,然其字形作“”[4](P6)。考卜辞中有“”字,丁山先生释为“尤”。他说:“殷契中言‘亡者不下数百事。……愚尝遍征殷契,审其形义,疑即《易传》之‘無尤。《广雅·释言》‘尤,异也,异、尤一声之转,其义故相通。《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曰:‘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异者天之威也。《公羊》定元年《传》:‘异大乎灾也。然则《易传》之言‘终无尤犹言终无灾异。”[7](P3433)①结合本卦初六“鸣豫”、六三“盱豫”可能是指天下有大灾变而举行祭祀活动,我们认为,本爻之“由(尤)豫”大概也是指因为出现了大的异常变化而祭祀。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经典释文》:“冥,马云:‘冥昧,耽于乐也。王廙云:‘深也。……郑读为‘鸣。”因此,我们怀疑“冥豫”即“鸣豫”。不过,作“冥”亦有说。《说文解字·冥部》:“冥,幽也。”在段玉裁注本,“幽”作“窈”。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引《诗·斯干》“哕哕其冥”郑《笺》云:“冥,夜也。”因释“冥豫”谓暮夜而厌倦[6](P209)。李镜池则理解为“晚上考虑”[2](P520)。按:卜辞中有“”和“”,盖一字而形稍异,多见与“”“”连用。唐兰释作“冥”,谓“象两手以巾覆物之形”;郭沫若读为“娩”,“”

即“娩嘉”,生育男婴的意思。李瑾进一步解释说:该字“上部象妇女下肢,中部菱形、半月形、口形或省在一竖画者,则象征阴道孔开口处,……其下者,象助产者背反两手向左右两边用力撑开产妇两腿以导产之状。”[7](P2067-2068)若此,“冥豫”或与生育产子有关。此外,冥既“象两手以巾覆物之形”,或是“幎”之别体。《说文解字·巾部》:“幎,幔也,从巾冥声。《周礼》有幎人。”段玉裁注云:“谓蒙其上也。《周礼》注曰:‘以巾覆物曰幎。”《周礼·天官·幂人》:“幂人,掌共巾幂。祭祀,以疏布巾幂八尊,以画布巾幂六彝。”[11](P414-415)意思是祭祀时有专门的“幂(幎)人”负责用疏布、画布覆盖八尊、六彝等礼器。若此,“冥豫”亦与祭祀相关。

“成有渝”之“成”,高亨以为是“城”的借字。按:卜辞中“成”均为地名。

13.《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

按:甲骨文“孚(俘)”有作“”者,增“彳”,正表示“于道中逮人”[7](P542),或在道上驱赶俘虏以行之义[14](P895)。

《随》九五:“孚于嘉,吉。”卜辞中有“”“”

二形,尽管朝向相反,但实为一字,隶定为“”,罗振玉释读为“奴”字。《说文解字·女部》:“奴,奴、婢,皆古辠人。《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辠隶,女子入于舂稾。从女又。,古文奴。”“”,即像一女子双手被刑具束缚的样子。通俗地说,“”大概有枷义。此外,《易经》中还有两处也有“嘉”字,似均与俘获、制服有关。其一,《离》卦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醜),无咎。”大概是说:王要出征打仗,出发前举行祭祀活动,用“嘉”来作人牲。获,《说文解字·犬部》:“猎所获也。”本字作“隻”,象只手抓住一只鸟之形,引申为一切捕获。丑,虞翻注:“类也。”[9](P310)高亨理解为“俘得敌众”[6](P249)。马王堆帛书《易经》“丑(醜)”作“”,从寿从戈,寿当为“畴”。按:卜辞中有“”字,或作“”,释

为“”。《说文解字·口部》:“,古文畴。”从田,象耕屈之形,或省作。饶宗颐认为,卜辞中的“日”即祷日。屈万里认为,畴或为祭名,或假为祝祷之

祝[7](P1177)。如此,“获,匪其畴”,大概意思是:尽管有所俘获,但却不符合畴祭的要求①。其二,《遁》卦九五:“嘉遁,贞吉。”“遁”,繁体作“遯”,高亨疑是“豚”的借字。嘉豚,即把用于祭祀的牲猪的四肢绑缚起来。这样理解,与该卦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用黄牛皮来捉猪)、九三“系豚”(用绳子把猪捆住)等正好吻合起来。

不过,张秉权却认为:“在卜辞中,娩往往是连用的,而且绝大多数是用在帚(婦)某之后,那是问帚某生产的情形,生子曰,生女曰不。”[7](P474)正因为如此,郭沫若读字为“嘉”。这样看来,“孚于嘉”的意思难道是被俘掠来的女子生了个男孩?还是如罗振玉所谓:俘虏手上都带有刑具(绑缚)?姑且存疑。

14.《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马融注《观》卦云:“盥者,进爵灌地,以降神也。此是祭祀盛时,及神降荐牲,其礼简略,不足观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王道可观,在于祭祀。祭祀之盛,莫过初盥降神。故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言及荐简略,不足观也。”[8](卷3,P48)《说文解字·示部》:“祼,灌祭也。”章太炎先生释云:“灌洒地下,以鬼神在地下。”[12](P6)盥乃“澡手”(见《说文解字·皿部》),祼才是“灌祭”,因此,我们怀疑“盥”或作“灌”字。卜辞中屡见“”字,各家多释为“雚”,即“灌”,是祭祀名,或为祼祭[7](P1688)。本卦初六“童观”、六二“窥观”、六三和九五“观我生”、六四“观国”、上九“观其生”之“观”,亦当读为“灌”。

“盥而不荐”之“荐”,《尔雅·释诂》云“进也”,即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牺牲(荐牲)。《礼记·郊特牲》云:“既灌,然后迎牲”,即杀之以献[15](P817)。这里只说“灌”而不“荐”,为什么呢?因为“有孚颙若”。《说文解字·页部》:“颙,大头也,从页禺声。《诗》曰:‘其大有颙。”颙的本义是大脑袋,后来凡大皆称颙。“若”为虚词,即如“班如”“涟如”“交如”“委如”之“如”。“颙若”,就是脑袋特别大的样子。孚,即俘虏。本来准备用抓来的俘虏作牺牲祭神,但是他的脑袋特别大,很不正常,干脆舍弃不用算了①。“童观”之“童”,是指捕获来的俘虏或犯罪之人,可能也用来作为祭祀的牺牲。《随》卦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即是对祭祀用人牲的真实记录。“观我生”“观其生”之“生”,亦当读为“牲”。“窥观”之“窥”,马王堆帛书《易经》作“”,疑当读为“圭”。《礼记·郊特牲》:“灌以圭璋,用玉气也。”郑玄注:“谓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以圭璋为瓒之柄也。”[13](P817)

15.《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童牛”之童,已见上文《蒙》卦六五“童蒙”和《观》卦初六“童观”之论述,不烦词费。前人把“童牛”理解为“无角”或“未穿鼻”之幼牛,恐不确②。《说文解字·牛部》有“牿”字,释云:“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淫舍牿牛马。”所引《周书》,乃《费誓》之文,意谓:军人要大规模放牧圈养的牛马[16](P564)。《周礼·地官·充人》:“充人掌系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则系于牢,刍之三月。”郑玄注:“牢,闲也。必有闲者防禽兽触啮。”[15](P931)闲即防闲,牢即圈养牲畜之栅围,亦圈也。不过,《经典释文》云:“牿,《九家》作告,《说文》同。”《说文解字·告部》:“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告,谓以木楅其角。……绳缚小木,横著牛角。”又引侯果曰:“牿,楅也。以木为之,横施于角,止其牴之威也。”[8](卷4,P30-31)《周礼·地官·封人》曰:“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置其絼,共其水稾。”郑玄注引杜子春云:“楅衡所以持牛,令不得抵触人。”并谓:“楅设于角,衡设于鼻,如椵状也。”[15](P893)朱熹《周易本义》亦云:“童者,未角之称。牿,施横木于牛角,以防其觸。”[11](P126)而戴侗《六书故》(文澜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七又云:“笼牛口,勿使犯稼也。童牛未穿者必告之。《易》曰:‘童牛之告。《书》曰:‘今惟淫舍告牛马。因之为桎梏之告。在首为告,又作梏,借为报告之告,亦作诰。”其目的无论是“所以告(诉)人”,还是“令不得抵触人”或“勿使犯稼”,均不过是在牛角上绑缚横木,类似刑具而已。如果这样理解,那“童牛”之“童”应该是用作动词,仍然是施加刑具、以限制行为的意思。

但是,段玉裁却对《说文》释“告”提出不同意见:“如许说则‘告即楅衡也,于牛之角寓人之口,为会意。然牛与人口非一体,牛口为言,未见‘告义。且字形中无木,则‘告意未显。且如所云,是未尝用口,是告可不用口也,何以为一切告字见义哉?愚谓此许因‘童牛之告而曲为之说,非字意。”其实,段氏的质疑宋代即有。项安世《周易玩辞》(文澜阁《四库全书》本)卷六“告牙”条说:“告,《说文》云:‘牛角横木也。正引《易》‘童牛之告为证。牙,《埤雅》云:‘以杙系豕也。胡翼之《易传》正用其说。今按,告以制牛,则牙以制豕③,从可知矣,二说宜用。但‘告字从牛者别是一字,《说文》云:‘牛马牢也。《周书》‘牿牛马是也。则此告不当从牛。”按:甲骨文“告”字作“”或“”,其上部并不从牛。徐中舒认为:言、舌、告、音诸字同源,“字形都象张口伸舌之形”,如“饮”字作“”,其人张口伸舌的部分,倒过来正是“告”字之形[17](P13)。所以,“告”的本义就是开口说话、告诉别人,细分的话则有下对上为“告”、上对下为“诰”之别。古代有“告祭”,屡见经传,如《诗经·周颂·时迈》序:“《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郑玄《笺》:“巡守告祭者,天子巡行邦国,至于方岳之下而封禅也。”孔颖达《疏》:“《时迈》诗者,巡守告祭柴望之乐歌也。”[5](P1916)《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告祭,脀。”郑玄注:“脀,俎也,所告者众宾兄弟内宾也。”[18](P876)《说文解字·示部》:“祰,告祭也。”皆是。因此,我们认为,“童牛之告”,也是用牛作牺牲的祭祀活动④。

16.《颐》卦

郑玄解此卦之“颐”说:“颐者,口车辅之名也。……口车动而上,因辅嚼物以养人,故谓之‘颐。颐,养也。”[8](卷4,P33)朱熹《周易本义》因之[11](P127)。《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19](P342)所以,高亨解其卦辞说:“食物在口,其颐隆起,观人之颐,不能饱,须自求食物,故曰观颐自求口实。此示人以勿羨于人,宜求于己也。”[6](P236)

不过,《说文解字·部》:“颐,篆文。”“颐”既然是“”的篆文,则“”就是“颐”的古文,、颐其实是一个字。卜辞中多有“姬”字,写作“”或“”。于省吾先生认为,姬字女旁之“”或“”,就是“(颐)”字,有时又作“”或“”,其实就是梳、篦的象形。“姬”在卜辞中每用为祭名,或是用作祭牲的女俘[7](P501-502)。此外,该卦初九爻辞:“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高亨认为“舍尔灵龟”是舍弃龟肉不食的意思,恐非。灵龟乃占卜神物,在初民心中地位很高,此爻更像是在说占卜之事。如此看来,“颐”大概也与祭祀有关了。

17.《习坎》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习”字已见上篇之释《比》卦,不赘;这里只说“坎”字。《易·序卦》:“《坎》者,陷也。”其说与《说文解字·土部》“坎,陷也”正同。因此,各家释“习坎”均由《彖》“重陷”而发,干宝更引申其义云:“窞,坎之深者也。江河淮济,百川之流行乎地中,水之正也。及其为灾,则泛溢平地,而入于坎窞,是水失其道也。刑狱之用,必当于理,刑之正也。及其不平,则枉滥无辜,是法失其道也。故曰‘入于坎窞,凶矣。”[8](卷4,P45)

今按:卜辞中有“”“”“”“”“”“”“”

“”諸形,尽管其肖形动物各别,但表示动物陷于凵中之意则无殊。此外,更有“”“”这些人陷于凵中的字形,凵中动物或人周围的黑点,表示诱捕的食饵、水,或者填埋的泥土。对此,于省吾先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甲骨文中的、、、等字,象挖地为坑以陷麋鹿之形,疑当为臽之古文。《说文》释“凵”为“张口也,象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一说坎也,堑也,象地穿。”凵是本字,坎是借字。甲骨文“臽”字作“”、“”,象陷人于坑坎之中。卜辞之“今日”(《乙》8716),是指陷人以祭言之。此外,关于田猎陷兽,则作凵中各种兽形。田猎之外,祭祀有、、等字,均指陷牲言之。祭祀用牲,或掘坎陷牛,作;或掘坎陷犬,作。至于和,则是陷人牲来祭祀了[7](P1656-1657)。

《坎》卦辞:“有孚维心,亨。”孚,即俘。维,马王堆帛书《易经》作“”,维、二字皆从隹。卜辞中“隹”多用为语词,罗振玉说:“卜辞中语词之惟、唯喏之唯,与短尾之隹同为一字,古金文亦然。”吴其昌也说:“‘隹者,在卜辞中,虽大部用发语之词,……但亦有少数处按其上下文意,必须以祭名解之乃通。”[7](P1167)我们怀疑本条爻辞之“维”也是语词,且与祭祀(即享)有关。“有孚维心”的意思大概也是祭祀时用俘虏作为牺牲。

六三“来之坎坎陷且枕”,马王堆帛书《易经》作“来之赣赣噞且訦”(六二“坎有险”之险,帛书亦作“訦”)。枕、訦,疑当为“沈(沉)”字,枕、訦、沈(沉)在上古音均属侵韵,分属章、禅、定纽,可通①。沈,甲骨文作“”或“”,象沉牛于水之形,卜辞用为祭名,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之“沈”[15](P1314)。《淮南子·说山训》:“髡屯犂牛,既犐以,决鼻而羁,生子而牺,尸祝斋戒以沈诸河,河伯岂羞其所从出,辞而不享哉!”高诱注:“牺者,牲也。尸,祭神之主。祝,祈福祥之辞。祀河曰沈。”[20](P543)《坎》六三所谓“坎陷且枕”者,或即掘坎陷牲以祭河也。六四:“樽酒簋,贰用缶。”《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15](P1229)簋、缶,盖祭祀用之礼器。上六:“系用徽、纆,置于丛棘。”徽、纆,乃绑缚人牲或牛牲的绳索。

如此看来,《易·坎》卦所说的,大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从高处坠下,或是不小心陷入坎中,而是和初民的田猎有关,而且也与祭祀相关了。

18.《大壮》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经典释文》:“壮,马云:‘伤也。”《周易集解》引虞翻注亦谓“伤也”[8](卷5,P16)。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认为:“壮训为伤,实借为戕。”[6](P256)按:戕,甲骨文作“”,与壮的繁体“壯”字形体相似,可能是误写,而非假借。

19.《晋》初六:“罔孚,裕,无咎。”

高亨据《尔雅·释言》释“罔”为“无”,认为:“虏得敌方人员财物谓之俘,罔孚,未有此事也。”[6](P261)意思是无所俘获。按:卜辞中有“网”字,作“”或“”;又有“”字,像网下一人形,当为“罔”字。于省吾先生说:“甲骨文以孚为俘虏之俘。甲骨文‘我用孚(《乙》六六九四),系方国名。……这里用方的俘虏以为人牲。”[7](P543)罔在卜辞,或为方国之名,但在《易经》则未必。“罔孚”,应该就是用网一类的工具捕捉或拘禁俘虏。

20.《明夷》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这条爻辞,马王堆帛书《易经》作“明夷。夷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廷。”[4](P9)按:帛书作“夷于左腹”是,“入”当为“夷”。

该卦六二:“明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子夏易传》于前一句作“明夷,夷于左股。”王弼、郑玄《易注》同。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夷于之夷,如字。子夏作睇,郑、陆同,云:‘旁视曰睇。亦作眱。”马王堆帛书《易经》作“明夷,夷于左股,用撜马牀,吉。”说明《易经》古本即作“明夷夷于左股”,《周易集解》脱一“夷”字。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马王堆帛书《易经》作“明夷,夷于南守”,参之六二,帛书多一“夷”字是,各本均脱。既然六二、九三两条爻辞均作“明夷,夷于……”,帛书作“明夷,夷于左腹”,于义为长。那么,“夷”字何以会误为“入”呢?卜辞中有“”字,是“人()”字的变形,各家释为“夷”,或释为“尸”,屈万里、饶宗颐等均认为该字与祭祀活动有关[7](P8-12)。《说文解字·大部》:“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与人或人体有关的甲骨文,其字形多有与“夷”相似相近者,如:“(壬)”“(介)”“(尿)”“(尻,屁股)”等。而“入”字甲骨文作“”或“”,小篆作“”,和“人”的写法差别不大,故易致误。

21.《家人》卦

《易·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序卦》云:“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因此,历来阐释《周易》者对“家人”的理解,与现代意义上的“家人”的含义基本没有多少差别,如朱熹《周易本义》即谓:“家人者,一家之人。”[11](P157)

“家”字的甲骨文作“”或“”,象下有头豕(猪)之形。俗解此字谓:屋内养猪,表示家中富有,所以是“家庭”的意思。然《说文解字·宀部》云:“家,凥也。”段玉裁注:“凥,处也。处,止也。《尔雅·释宫》:‘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引伸之天子诸侯曰国,大夫曰家。凡古曰家人者,犹今曰人家也。”

不过,有学者对“家”的本义提出疑问。王襄《古文流变肊说》说:“窃谓此篆本谊,乃豕之凥(居处)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凥,牢牛之凥也;引申为所以拘罪之陫牢,借用其字,久而忘其本谊,盖自古而然。吴愙斋云:‘古家字从宀从豕,凡祭,士以羊豕,古者庶士、庶人无庙,祭于寝,陈豕于屋下而祭也。”[7](P1996)“卜辞‘某某家,当指先王庙中正室以内”(陈梦家语)。至此,殷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也称为“家”了,其所称“‘王家当解为‘殷王的宗庙”(刘克甫语)[7](P1998)。因此,“家”在卜辞中或与“宗”通,指先王之宗庙[14](P799)。今天,很多地方仍称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为“家庙”。这样说来,“从‘家的字形观察也可以推定其本义为宗庙,即宗族团体进行共同祭祀的场所。正是因为如此,‘家字进而引申为‘宗族之义”(刘克甫语)[7](P1998)。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并非所有宗庙都可以称为‘家。武丁卜辞中有‘父乙家‘上甲家‘丁家,廪辛卜辞中有‘父庚父甲家。……所以,在甲骨文中除上甲以外的所有先公、时王父辈和祖父辈以为的所有先王以及所有先妣都没有称为‘家的寝庙。这就揭示出对某些祖先的祭祀场所称之为‘家,是因为祭祀的对象与设祭者有需要强调的或特别亲恋的家族血缘关系。”(罗焜语)[7](P2001)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来看看《家人》的卦爻辞了。卦辞:“利女贞。”正是“利女贞”三字,误导历来《易》家对《家人》卦的解释。本卦卦辞的意思,无非是占得此卦,对于女性的占筮有利而已,并无其他深意。初九:“闲有家,悔亡。”①《说文解字·门部》:“闲,阑也,门中有木。”段玉裁注:“引伸为防闲。”又:“阑,门遮也。”意思是门户关防严谨,不让蓄养之豕逃遁。六二:“无攸遂。”攸,所。《易经》卦爻辞多见“有(无)攸往”“有(无)攸利”,作“无攸遂”者,仅此一例。高亨认为:“遂疑借为队。……《说文》:‘隊(队),从高隊也。……无攸遂,谓无所陨隊也。”[6](P267-268)陨隊,即陨失。无所遂,即无所失。按:《说文解字·辵部》:“遂,亡也。”“无所遂”即无所逃亡。门户严禁,所畜之豕自然无所逃亡。九五:“王假有家,勿恤。”《经典释文》:“假,至也。”恤,疑作血。意思是:王到达家(祭祀之庙),没有举行血祭。上九:“有孚威如,终吉。”《大有》六五爻辞亦云:“厥孚交如,威如,吉。”威,马王堆帛书《易经》于《大有》《家人》之爻辞均作“委”[4](P11、14)。“厥孚交如”之“厥”,即虚词“其”。交,象人之两胫交互之形。《说文解字·交部》:“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大”象人形,下面两腿相交叉,即为“交”。委,《说文解字·女部》:“委,委随也。”辵部“随”字下段玉裁注:“行可委曲从迹谓之委随。”古语“委蛇”,即“委曲”的意思。章太炎先生认为:委、宛双声,可通用[12](P517)。《说文解字·宀部》:“宛,屈艸自覆也。”即后来之“婉”字,有委婉义。“交如”“威如”或“委如”,是说那俘虏被绑缚着,两腿交叉,身体委曲,蜷缩在一起。

所以,《易·家人》卦爻辭所述,恐怕也是某种祭祀活动,只是这类祭祀不同于其他大型的国家祭祀,故于“家”举行,其内容或许也有一些差别。

参考文献:

[1][唐]陆德明撰,黄焯汇校,黄延明重辑.经典释文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李镜池.周易通义[A].李镜池著,李铭建整理.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2019.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马王堆帛书《易经》[A].《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A].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7]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明]胡震亨,毛晋同校. 万历刻本.

[9][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潘雨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正义[A].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宋]朱熹.周易本义(影印宋刊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12]章太炎.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M].朱希祖、钱玄同、周作人记录,王宁主持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A].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

[1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A].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7]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A].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古文字学论集(初编)[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83.

[18][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A].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A].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0]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新编诸子集成)[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Research on the Book of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Writing(2)

Shan Tiangang

(Educated at Confucianism Institute,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Seoul 03063, Korea)

Abstract:As an ancient book of divination, the Book of Changes records the materials of fortune telling from the primitive people, and its characters and lingual narration may hav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with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discovered later. Therefore,the connotations implied in the Book of Changes shall be understood and interpreted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its emergence and formation period as far as possible, instead of by inappropriately and overly us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r ideas and concepts of later generations.Referring to the early characters such as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r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interpreting the Book of Changes from the angle of ancient writing may after all be accepted as a better research perspective.Linking up closely with the previous article,this paper has kept on differentiating and analyzing some words from Hexagram Xiaoxu[,The Taming Power of the Small,9] to Hexagram Jia Ren[,the Family,37].

Key words:the Book of Changes;hexagram;oracle bone inscriptions;ancient writing

猜你喜欢
古文字易经
我所认识的《易经》
《易经》如何从巫术变成经典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试论古文字中饰笔的发展趋向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周易君子学与古典生命伦理观的奠基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 ”字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