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研究

2019-01-15 07:40武文婷
山西青年 2019年24期
关键词:管理中心报酬用工

武文婷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共教育部党组在2017年12月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高校勤工助学作为重要的学生资助手段和实践方式,一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帮助,另一方面发挥着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育人功能。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深入剖析当前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新思路,以助推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平台更好地发挥实效性。

一、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教育部、财政部在2018年8月发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中指出,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具有以下育人功能:

(一)物质帮助

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相应报酬,可以缓解经济压力,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

(二)道德浸润

通过勤工助学的宣传和实践,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懂得知恩感恩,为以后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内心原动力。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对用工部门分配的任务,学生按时高效完成,有助于责任担当意识、诚信意识的培养。

(三)能力拓展

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必须处理好课后复习、工作和娱乐的相互关系,在统筹时间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基于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对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化设备更加了解,熟练运用这些设备,提升了工作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勤工助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和他人打交道,无形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进行合作。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报酬,有了这部分资金,学生就有了一定的经济独立性,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好这笔酬劳成为他们要学习的一个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

(四)精神激励

通过勤工助学,学生在获得报酬的同时,为实践部门做出了贡献,无形中让学生意识到了自身价值,增强对自我的认同感,树立起努力工作的信心。针对与专业相关或者有技术要求的工作岗位,学生要想做出成绩,就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不断学习、修正,这就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品格培养

通过主动参与勤工助学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美好校园的建设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优良品格。有的勤工助学岗位是体力劳动,同学们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品格才能胜任并做好工作。

(六)人格完善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物质的贫困让他们处境困难、视野范围较小,相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通过勤工助学的锻炼,学习用工部门老师、同学的为人处世方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拓视野,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经济条件较好,意在通过勤工助学磨炼自己的学生,通过劳动意识到父母的不易,树立起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意识,不再做“生理上的成年人,心理上的巨婴”。

二、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勤工助学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经费投入有限,又没有校外资金的引入,使得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难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对于不困难又想锻炼自己的学生来说,更是一岗难求。勤工助学报酬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提升自己能力的积极主动性。

(二)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由于校外勤工助学管理难度大,很多高校不愿意开发校外资源,学生做家教、做服务员、发传单等校外工作,都是学生个人的兼职行为。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兼职过程中经常面临报酬与工作不对等、被骗取中介费等问题,致使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对社会产生不信任心理,对自己的价值予以否定,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机制中,缺乏系统的岗前培训、岗中监督、岗后表彰激励等制度,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认识不足,不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效果不好,受挫感明显,自信心受到打击。做的优秀不被表彰,做的差的也照样发放报酬,让学生觉得干好干坏没区别,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勤工助学岗位专业性不强

勤工助学工作大多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务性、事务性工作,比如打扫教室、打印复印资料、整理实验器材等,与专业知识结合度较低,学生不能实现学以致用,导致缺乏动力,提不起工作兴趣。

(五)对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不重视

上到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下到用工部门,对上岗学生都重使用轻培养,育人意识薄弱,缺乏对学生的道德浸润,不注重能力拓展和良好品格的培养,难以促进解困和育人的良好结合。

三、优化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对策

为了推进勤工助学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育人功能,我们提出如下优化对策:

(一)加大校内经费投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深度挖掘校内勤工助学资源,积极同各机关、学院、学生组织进行沟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困难想要锻炼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注重社会资本的引入,充分利用校友、合作企业等资源,拓宽资金来源,建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提高勤工助学报酬。

(二)开拓校外勤工助学渠道

与校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加强联系,在双赢策略基础上,同这些单位签订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协议,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管理。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为在校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勤工助学培训

设立勤工助学管理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统筹管理。管理中心专员对上岗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通识培训,主要进行树立职业道德、增强岗位安全意识、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培训;用工部门在通识培训后进行岗前专业培训,主要针对行业规范、岗位职责、岗位所需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上岗后能尽快适应,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个人工作技能。

(四)丰富勤工助学岗位形式

对低年级学生,设置较多劳务、事务性工作岗位,通过这些较低层次的工作,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对高年级学生,增加一些学科特色明显的专业性、技术性岗位,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专业自信。

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校内创业。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提供专项创业资金,实行场地免费政策,在管理中心专员指导下进行创业项目的自主管理。通过创业型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五)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勤工助学工作理念

从岗前培训到岗位工作结束,不论是管理中心还是用工部门,要时刻坚持以育人为导向,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个人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六)建立健全岗位考核激励机制

学生实践全程,用工部门要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对工作不积极的同学要及时进行指导教育,教育无效的由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取消其勤工助学资格;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用工结束后及时向管理中心反馈。管理中心根据岗位性质、学生工作表现分等级发放相应报酬。每学期举办一次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对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吃苦耐劳、自立自强、创新创业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榜样示范作用,被表彰者发挥榜样力量,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其他同学见贤思齐,向先进个人学习,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育人局面。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资助方式,使学生在岗位工作过程中获得了经济解困和实践锻炼的双丰收。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助推勤工助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管理中心报酬用工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漾皮肤管理中心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宸山皮肤管理中心
如何防范村级用工管理的新风险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