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

2019-01-15 13:05于伟霞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案主暴力事件网民

于伟霞 刘 丹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一、研究背景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有了互联网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网络普及率迅速提升,我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随之便出现了网络暴力问题。国内外研究网络暴力的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分类:一是从法律与道德方面研究网络暴力的发展;二为是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暴力;三是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暴力;四是从社会学视角对网络暴力进行解析。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青少年,并且跟法律密切相连,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为何网络暴力事件愈演愈烈,人们肆意地在网络上评论人、事、物,是不是反映了当代人心理的孤独感和社会变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呢。

本课题主要从微博等公共平台着手,分析近年来引起人们热议的事件,特别是深受人们非议的新闻事件,比如“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乔任梁死亡事件”等,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技巧去深入分析这些网络暴力事件背后的触发原因、发展过程及其结果。客观公正的分析网络暴力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环境原因,促进人们对于网络暴力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增强人们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集体责任感,促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网络暴力以及我国网络暴力的现状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

在本质上,“网络暴力”不是一种“暴力”,而是一种“网络行为失范”,这是网络行为失范的一种特殊类型或称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网络行为失范是由于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而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的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行为偏差的情况。网络暴力,是指数量众多的不特定行为主体利用互联网对其他网民或事件当事人进行言语、性别、人肉搜索等暴力行为,对受攻击者的身心、生活、安全造成威胁。

(二)网络暴力的现状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正以它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比如2015年“优衣库事件”“女司机变道别车被打”事件,2016年的“北京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等。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纵观这些网络暴力事件,网络暴力中的当事人遭受了生活、精神和安全上的困扰,爱国青年遭遇网络暴力后转为现实暴力等。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多,互联网普及程度的加深,大大提高了网络暴力发生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和规范,避免造成严重的社会事件,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论文、网络文章等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以此作为研究依据,对论题的撰写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访谈法。访谈法,是指研究者探访被研究者并通过问答获取有关的资料。其优点是适用面广、当面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获得比较深入真实的资料。研究者从滨州市b区采用按年龄分层抽样的方式,分为18岁以下,18-30岁,30-45岁,45-60岁,60岁以上五个年龄段,每个年龄阶段抽取14人,共120人进行个别访谈。采用结构式访谈,设定访谈提纲。

三、对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个案访谈情况,现针对网络暴力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一)网民的心理和需要的满足

一是随大流、自我判断力不足以及易冲动而产生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没有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和对真相的识别,人云亦云。绝大多数的人是受他人影响,自己本身对这个事件并不是很了解,但看别人都这样说自己就顺着说了。

二是无所事事而产生的无聊和猎奇心理。比如:访谈对象D说:“我现在整天没事可以干呀,很无聊,就上上网,看到我感兴趣的就评论两句”。另外也与平常上网时间长短有关,上网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无聊心理,然后去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找到同盟,产生自我认同感。

三是受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比如“仇官”、“仇富”心理。例如:有个小企业职工说:“我评论比较多的是关于明星的新闻,我觉得明星挣钱容易啊,人家拍一部戏就几十万的片酬,我们挣一年都不一定能挣那么多钱,太不公平了。所以我就爱去评论明星的新闻。诋毁,算不上吧。但我觉得娱乐圈就是乱啊。像那个文章出轨啊,谁谁出轨啊,我就去骂他们。”

四是刺激心理。网络暴力事件的一个主要类型是非理性人肉搜索。这种类型的网络暴力极易侵害当事人的隐私且影响正常生活。但是网民中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件有趣、新奇的事情。

五是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在满足了低等需求之后,进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网民在网络中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不良情绪,达到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工作生活都有密切联系。网民在网络上通常会找到和自己观点类似的群体,进而找到同盟,实现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网民的盲目性和自认为的正义感的特点

很多时候,网民在并未完全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受到整体舆论指向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站队到自认为正义的一方,自认为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审判他人甚至于批判他人。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却没能真正了解实情,而是充当了刽子手,将当事人推进深渊。例如:J说:“其实有时候我也会发现自己错了,之前那个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时候,我就很气愤,怎么能这样对一个女生呢。后来真相出来之后,才发现我误会人家了。”很多时候,网民不会过多考虑事情的真相,而是自己不满情绪的发泄和获得同盟的快感。

(三)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

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来自于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产生气愤、郁闷等不良情绪,但是由于人们在现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受到现实利益因素、道德伦理等的约束,不易发泄不良情绪。例如:访谈对象A说:“每天上班都很累呀,下班回家以后啊,我就爱看看微博热搜,有时候看到不平的事就很气愤,就骂骂这个人,出出气。”G说:“在网上说话又不会犯法,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我是谁。”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宣泄不良情绪。于是,嫉妒、恶毒性的攻击性语言在许多热门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而这些语言文字暴力推动了网络暴力的不良发展,并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危害。

(四)网络自身的暴力因素

网络上的暴力游戏,暴力影视等等,都是网络自身包含的网络暴力因素。但是网络事件中,通常包括好几种网络暴力类型,他们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将网络暴力事件进一步扩大化,造成不良后果。

四、优势视角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暴力对策研究

(一)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与传统的批判性视角不同,传统的问题视角将人的问题标签化,也就是说先将这个人或者这群人标定是有问题的,对他们以及他们的问题持悲观主义或者怀疑的态度。而优势视角理论避免将事情或者人标签化,转而用一种优势的眼光看待问题,优势视角理论的核心在于对案主的潜力和优势的充分挖掘。她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应该看到问题背后隐藏的丰富资源和潜力,强调核心观点是发觉人的优势,并充分利用案主的优势对其进自助,最终促进案主问题解决和促进其自我发展。

(二)优势视角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

网络暴力问题发生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网络带给我们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根据优势视角理论的基本假设提出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是充分挖掘网络中潜在的优势。每个个人、团体、家庭以及社区都有他们各自巨大的力量和独特的优势;针对网络暴力问题首先要意识到网络、网民、企业、家庭、社区等都是有优势的,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网络中既存在着网络暴民也就存在着大量有正义感的网民及企业,社会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帮助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是针对受害者和施暴者开展个案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能。社会工作者针对施暴者的刺激心理、仇官仇富心理等,与案主建立平等合作的专业关系,遵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运用同感、真诚、接纳、尊重等服务技巧,促进案主问题的解决。工作者与案主合作,建立真正平等合作的专业关系,可以更好地为案主服务。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社会工作者先要与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和施暴者建立平等合作关系,让案主充分信任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用优势视角看到案主潜在的优势,将优势发挥出来助人活动。

三是合理利用所在环境中的资源。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我们仍要运用优势视角擅于发现案主所在环境中的丰富资源,要合理利用;网络环境中蕴含丰富资源,信息、知识、人际等,可以挖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作为网络舆论领袖,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头作用,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网络以它独特的魅力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它蕴含的丰富资源需要我们去发掘并充分利用。

五、结语

网络应当成为人们与社会之间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桥梁,利用网络来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尽管我国的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社会工作对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能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从社会工作理论的视角看待网络暴力,有助于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案主暴力事件网民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