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视域下,山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晋商大院文化游为例

2019-01-15 14:01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晋商大院文化产业

李 璐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文化产业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①本文所使用的文化产业概念属于狭义范围,特指除了政治、经济外的包括艺术、音乐、文学等在内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由此可见,它包含两种形态:一种是作为有形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产品,另一种是作为无形精神文化存在的内涵意义。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在旅游活动中为其提供吃、住、行、游、娱、等服务,是综合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效益的产业。②旅游产业主要包括旅游附加产品、旅游市场、旅游资源三个部分。

(二)两者融合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融合基础,二者同属于第三产业,以服务大众精神领域为主。因此,两者与一般行业和部门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的“生产-销售”顺序;更是以需求为导向,创造新需求,吸引游客的逆向发展思路。作为前瞻性、时尚型、新颖性产业,二者都离不开高端创新型人才,更离不开创新手段,需要将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市场定位有机结合起来。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本身边界不是很明确,两者除了理论上概念边界外,在内容、影响方面更是交叉渗透,不可硬性拆离。因此,在研究两者关系时更应遵从密切相关、不能强加细分的原则;但也切忌笼统融合、模糊宽泛结合。只有在认清这点以后,研究两者的融合才有意义。

二、山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时代背景赋予融合优势

每一段历史的时代特色都赋予这个时代文化产品以独特的命名。夏商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汉代凸出的雕饰立体感使“雕艺”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北宋矿冶、制瓷等技术以及其在工艺、釉色、造型等装饰上的应用让“瓷艺”风靡整个北宋;在科技引领社会进步的时代,遍地开花的先进技术与创新产品自然也形成了文化产业独特的业态与产品的形态,更加速了产业间的相互融合。

(二)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为两者融合提供了可能

目前来看,山西的文化产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转型阶段,这个阶段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由传统的实地体验向间接观看转变,既保护了古代文物,又让人们领略到艺术魅力;第二,由传统的资源依托向科技创新转变,既拓展了盈利渠道,又宣传了地域文化;第三,由传统的产品导向向品牌导向转变,有利于文化传播的系列性、整体性;第四,由传统的纪念品向精神产品转变,不断充盈人们的精神世界。

近年来,山西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步伐随着山西省委和山西省政府的密切关注不断加快,提质增速。2015年9月,在山西太原顺利召开的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地方资源为依托,融合科技,收效明显。此次文博会针对山西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主打地方品牌、科技创新、弘扬文化,全面展示三晋文化地域特色,又进一步放眼世界,将民族的地方特色文化利用科技与国际接轨,弘扬晋商精神,促进省内外密切交流。其中《老鼠娶亲》等民间故事以歌舞剧形式再现,现场震撼,引人立足。

《老寨》、《福贵》、《走过严冬》等由山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成功推出;专题片《晋商》、影视剧《暖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丰佩东执导的《晋商驼队》收视率颇高;3D打印剪纸在报纸电视上活跃;《又见平遥》堪比《印象丽江》,感动无数前来观看者;“山西面塑”影像记录颇丰;话剧《立秋》、经典舞剧《粉墨春秋》、《千手观音》导演张继刚的另一真情作品《一把酸枣》……这些作品充分见证了山西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

(三)山西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为融合提供了基础

以晋商大院为例,从闻名世界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平遥古城,到太原独具匠心的秦家大院、太原堂;从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三多堂、曹家大院到李家大院、关帝庙……惊叹于数量之多的同时,更领略到晋商精神;领略到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的布局与设计特色。除了本身作为文化遗产的不动建筑外,其无形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审美方面:四合结构、高宅大院、雕刻木刻、彩艺花式……人文精神:儒家仁义礼、诚信经商、团结进取……,以此种种,为融合提供了前提。

三、山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要路径

(一)依托科技打造影视传媒业与旅游业融合作品

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新宠,山西文化产业在依托科技的基础上,及时与独特的晋商大院等民族文化融合,仔细分析、对比并提炼出优质晋商大院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形成一批批独具特色、品质优良的文化旅游纪念精品。如:山西长治武乡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出红军革命主题文化园区;“乔致庸”一名因为《乔家大院》的高收视率而妇孺皆知,乔家大院从此闻名中外,并带动山西其他大院的火爆;《又见平遥》激活的不仅仅是平遥古城在国内的魅力,更随着平遥国际摄影展的多次举办,使得古城在国际上知名度提升;经典影视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代人的记忆,拍摄地平遥古城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山西特色大院;《三国演义》中演员们的经典演绎,让诚信商标关帝庙作为晋商精神的起源家喻户晓。

电视媒体的传播内容、影视传媒的热度往往是有时效性的,内容更新快、范围广更要求山西的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融合要趁热打铁,利用独特的地方特色资源、特色地域拍摄出更多经典、令人回味的作品。

(二)依托“互联网+”融合演艺业与旅游业

科技进步催生出互联网,进而迎来“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思维即将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与互联网结合产生新的行业、新的业态。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本身没有利弊,若我们加以正确利用将会对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大胆融入“互联网+”的时代,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互联网+旅游、演艺业”是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智慧融合的缩影,快速、广泛、主动是其特点。对旅游景区而言,从导航、导游、导图、导购,到与景区互动;从“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体验到“拍摄”“上传”智能体验等都体现出这些特点。近日,《奔跑吧,兄弟》节目在山西太原迎泽公园录制,大批粉丝追逐而去,现场明星们与粉丝互动,场面热闹,朋友圈里也及时刷新着明星们的活动,一时炸开了锅。晋商大院孕育着晋商精神,诚信经营、仁义礼智,将演艺业与晋商大院结合,引进明星参与互动的节目,民族服饰、晋商服饰、特色小吃经过微信、QQ、报纸、电视的宣传,效果定会不同凡响。

(三)依托“3D”打印技术融合工艺美术业与旅游业

3D打印(3D printing,又称三维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形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③3D打印技术属于制造工艺方式方面的进步,被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简单地说,是利用某一种材质快速打印出与本体一样的模具。

立足凝视大院建筑物上的木雕、彩绘、牌匾、书法等珍品,品鉴先人智慧,提升观赏品位。如乔家大院屋脊上的脊吻兽,是特殊材质精雕细刻而成,兽成“张口”状,造型威严,样式美观。曹家大院被称作“风水宝地”,宅屋里的篆体楹联、巨幅匾额秉承的是“和为贵”的中庸之道;墙基与巷道也极其考究,它们庄重典雅,营造出大气、秩序的氛围,是一种低调的、理性的、隐喻的美。王家大院“外雄内秀”,尤其是砌在正窑和厢窑墙面上的雕刻作品,题材丰富、字体各异、耐人品味,极具生活化、人情化,与曹家大院理性楹联形成对应的美。晋中榆次常家庄园中的楹联匾额皆以尊师重孝、勤俭尚德为主要内容,以此鞭策后世祖孙。

将3D打印技术运用其中,既解决了山西文化产品数量少,木雕、石壁虽美却只能远观、不能带回家的问题;又解决了山西省旅游纪念品做工粗糙、品种单调、颜色单一、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利用3D技术的快速成型、稳定发挥,将这些文化产品打印,通过开发并打印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精美别致的旅游工艺品,吸引景区游客驻足欣赏、把玩,既可以带动山西旅游业蓬勃发展,打开山西经济发展大门;同时挖掘了山西大院资源,传播了地方历史文化。

(四)依托“VR”技术融合会展业与旅游业

VR即虚拟现实的缩写,顾名思义,是一种可以让人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现实情景的技术。“VR+旅游”使得游客不仅能看到昔日景区变化过程,还能看到当下旅游资源的细节;它能通过虚拟技术让人们看到不对外开放或不定期开放的旅游资源,将景区特色文化淋漓尽致传达到体验者面前,还能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实地考察”景点,依此再筛选自己心仪的旅游目的地。

天人合一、原汁原味、形象生动的晋商大院通过VR技术,无论是月季、牡丹、兰、梅、竹等四季花卉,还是公鸡、貔貅、狮子、喜鹊等寓意喜庆的动物,都会栩栩如生,让体验的人们如临其境;无论是王家大院大门,还是石刻的巨幅山水画影壁,都会让人们心神向往;无论院墙、门墩、屋顶、石狮,还是砖瓦、石刻、门窗,山西特色大院文化让游客通过这项技术尽收眼底,充满遐想,忍不住前往观赏。

VR技术的特点就是让游客足不出户,先行体验再选择。这样,文博会、三晋博览会等活动可以通过VR技术远程展现,进行初步的宣传;会展现场体验“平遥古城”游、“乔家大院”游等,将实地旅游资源通过这项技术呈现在体验者眼前,吸引游客前去。会展业和旅游业都是靠聚集人气获得名声,发展独具特色的会展品牌,依托技术使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走出去。

(五)融合出版业与旅游业

近年来,山西文化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人才创新、国企民企并存、市场主导的新格局。山西也更加重视出版业的发展,除了降低低层次图书、报纸销售率外,不断提质增效,创新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山西晚报》曾创下荣耀风行三晋的佳话,发行量不断突破;记载民国风云的《阎锡山日记》颇受欢迎,说明山西出版物内容丰富,收效显著;《良友周刊》、《山西日报》一步步整合资源,扩大受众,其内容被称作山西风向标。这些例子充分体现了山西地方报纸能办出大效益的能力。

山西出版业的继续发展要依靠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细分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阅读需要,更要引导目标群体的需求,创新出版内容,扩大优质资源引进。《山西日报》发行量之所以不断突破,是因为其不断减少库存,提高效率,研究市场,定位受众。当下,随着人们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对精神要求愈加强烈;工作兢兢业业的同时更需要长期工作后短暂的放松,此时旅游业与出版业的结合给大家创造了新的发现旅游资源的途径,引领人们走向文化旅游,放松心情。

晋商大院总体古香古色、型美意祥,但每一座大院又独具特色、各有侧重。比如:以青砖灰瓦为基调的乔家大院为正宗四合院,梁柱式木建筑加上枋头上的木雕,古朴恢弘,高空俯视下,城堡结构外形显现,因为其三面临街,看上去既左右均衡、准确生动,又威严大气、虚实相生。渠家大院独具匠心的眺阁,巍峨壮观、立体朴素,令人交口称赞,堪称建筑界宝库。曹家大院砖雕既有北方雕饰的豪放大气,又不乏南方建筑的秀气活泼,整个大院空间布局隐忍且灵动。王家大院石雕装饰坚固、壮观,《麒麟送子》寓意美满,反映出山西人淳朴的民风。因此,山西的出版刊物应列出专栏记录古朴庄重的晋商大院,或者固定的某个版面专门为山西大院进行文化宣传。尤其随着《英语周刊》的不断成熟,国际游客也可以通过此刊注意到山西,此时更需要将山西的地域特色晋商大院文化、晋商精神进行弘扬,拓展版面空间,引领游客前往。这样,不仅能让晋商精神在国内发扬光大,更能让华夏独特的历史文化走向国际。

[ 注 释 ]

①海江,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J].学术探索,2005(02):17-20.

②张文珺,陈佃红.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辨析[J].经济论坛,2012(08):122-125.

③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04):29-35.

猜你喜欢
晋商大院文化产业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幸福大院”可以有
四川蚕桑专家大院现状与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中国大院故事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