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工会在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上的工作原则与主要抓手

2019-01-15 13:05常志勇
山西青年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劳模弘扬工会

常志勇

(天津科技大学工会,天津 3002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工人阶级的队伍建设和工会工作,总结了我国工运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站在时代进程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体现着对劳模的关心关爱,始终强调在劳模精神在新时期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工人阶级的精神建设,让热爱劳动、建功立业、追求幸福成为社会主旋律,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追求卓越的行业新风。

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研究劳模精神、弘扬劳模精神、挖掘劳模精神,把劳模精神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融入到高校工会服务于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当中,推动高校系统劳模群体涌现更多“大国工匠”式人才,为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注入活力。

一、准确把握劳模精神在高校校园展示出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色

1950年首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对劳模给予了明确定位:“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历史与实践表明,劳模精神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对劳模精神的精神内涵、时代特色和价值体系全面而精准的解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它可以引领广大劳动群众继续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

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必要途径,是推动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也从正面对高校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高校作为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教育高地,应该在弘扬劳模精神和发挥劳模作用上肩负起更多社会责任。高校工会在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上,应该准确把握劳模精神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色。劳模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动态度,劳模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劳模精神是一种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道德境界,劳模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1]。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高校工会在弘扬劳模精神、服务劳模发展上的工作原则

(一)突出劳模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在劳模选树工作中应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弘扬劳模精神的指导意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工作的讲话精神,加强与相关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的统筹协调,做好劳模评选树工作的价值判断,充分展示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新时期的劳模精神,与时俱进开展工作,不断优化劳模结构。坚持面向教学一线、面向科研前线,在评选中向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一线教职工倾斜。严格推荐评选纪律,真正把德才兼备、成果显著、颇具影响、辐射引领的先进代表推选上来。

(二)注重发挥劳模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工会在充分利用各种工会传统宣传阵地的同时,发挥新兴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工具,多角度、广覆盖地宣传劳模身上所体现出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先进成果,使劳模精神充分展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重、学习和争做劳模的良好氛围。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劳模精神的挖掘总结、弘扬传播和辐射引领实现载体化和平台化,让广大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劳模精神以点带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为劳模可持续发展搭建广阔平台

要立足于劳模自身特点,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并进行分类指导,为劳模解决实际困难、搭建孵化平台,服务于劳模在自我创新发展上的成长成才建设,跨越行政阻隔、搭建创新平台,服务于劳模在学科融合上的人才团队建设,瞄准协同创新、搭建社会平台,服务于劳模在服务经济社会上的工作机制建设,服务于劳模成为知识创新、技术革新、能力更新的时代持续领跑者[2]。

(四)加强劳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高校工会应将劳模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放在首位,在推动劳模的事务性工作、重点性工作和协调性工作等分门别类去管、各司其职去做。同时,要就劳模的联络和交流问题,设立专门的劳模工作联络站,明确管理职责,拓宽交流渠道。并在这一模式的主导下,定期走访和召开劳模的座谈会,把劳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安排、机制性运行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三、高校工会在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上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

(一)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应与创建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高校校园文化涵盖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等,是高校发展目标、教育理念、办学方针、学科特色、人文精神在物质和观念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展现。而劳模精神是校园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和升华结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3]。

高校工会参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全面准确理解校园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发挥属性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通过劳模工匠进入课堂、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精神宣讲团等方式以柔性手段浸润、滋养、升华着高校校园文化,把全体教职工的群体意识引导到劳模精神上来,培育优良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构建校园文化。

(二)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应与推动建功立业结合起来

面对全球化的国家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广大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知识和技艺积累的越多,其能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就越大,高校正是承担着培育科学文化精神、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抢占科技战略高地的历史使命,劳模精神则是对这一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和传承者。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精神,高校工会在推动广大师生建功立业中大有可为、要有作为。

一方面,高校工会可以发挥横向协调、纵向介入的组织优势,牵头“劳模精神”交叉学科协同团队,推动“劳模精神”的跨院系人才团队和跨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充分将“劳模精神”与建功立业、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高校工会积极整合校内院系和管理部门,以“劳模精神”实践成果为红线,将不同学科背景专家学者、研究者相联姻,在高校工会的框架下,组建出更多的“劳模精神”学科交叉协同研究团队,打造“劳模精神”决策咨询智库,开阔思路、拓展渠道,为全面开展广大教职工建功立业提供借鉴参考和实践指导,让“劳模精神”在建功立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和实践创新的作用[4]。

(三)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应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一直以来,高校工会在师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直被“重活动、轻思政”、“重宣教、缺实效”等问题所困扰,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在广大师生眼中就是身边的榜样、自己的英雄,是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泛化虚化问题、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选树劳模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劳模精神的理解、研究、挖掘以及如何发挥劳模精神的作用、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工会拥有诸多优势和实践经验。劳模精神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拓展了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发展之路。

一是劳模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创设劳模精神实践基地,实现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的结合。其可在院校内遴选出一批在专业特色、创新成果、现场教学等层面有着较高影响力的团队或工作室来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并通过现场教学、科研参与、岗位见习等实践教育的进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劳模的工作技能和意识,激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创新创造巨大潜力,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借力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劳模精神融入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工会应主动将劳模精神与师德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选树劳模、宣传劳模、尊重劳模、服务劳模,倡导教职工比学劳模、争当劳模,把劳模精神融入到教职工的价值追求、职业素养和课程思政当中去,让劳模精神成为高校工会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应与诠释时代内涵结合起来

劳模精神是时代发展中的伟大标签,它的孕育、成长和发展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紧密地融为一体。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是全国劳动者的实践载体,是每个时期劳模精神生长的沃土[5]。

高校工会弘扬劳模精神、诠释劳模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时代中持续发展着。劳模精神并没有过时,而是随着时代进步发展,新时代赋予高校新使命,新时代劳模精神拥有实现中国梦的广阔舞台和服务强国战略的无限机遇,高校工会应主动赋予劳模精神释放新时代的思想内涵,展示出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始终保持永葆光辉。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共同深化了中国的劳模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劳模精神的又一缕新的色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高校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引领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建功立业、开创未来。

猜你喜欢
劳模弘扬工会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工会经纬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会动态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