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理性与问题意识导向的统一

2019-01-15 12:04
山西青年 2019年19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性导向

甘 利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 404020)

一个时期以来,“问题意识导向”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它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原则。在有效建构此种探究式的教学体系中,教师要注重整合理论的学理性和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即力求实现学理性与问题意识导向的统一。

一、问题意识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空场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对课堂教学范式的不断开拓与创新。但时效性与有效性方面仍是思政课改革中的一大难题,问题意识导向的空场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在以往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教学范式和“背笔记,背教材”的固定考核模式影响甚深。学生关注时政的积极性欠缺,分析运用的能力欠佳,因而难以“提出问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授课传统及不够透彻的学理性论证,因而难以“回应问题”。归根到底,一是学生丧失了思考自主性,从渴望知识、尊重知识转变为对教材和理论的权威崇拜;二是受教育者思维僵化且思想固化,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与效用。

二、基于问题意识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把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最大、最彻底的“问题意识”思维。“在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时,人们会惊讶的发现,‘以问题为中心’几乎成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及其体系,实现人类思想史的伟大革命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魅力和极具现实关怀的意义都体现在它必须且能够反映和解决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理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导向由来已久。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以批判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有了较为重要的突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问题意识,这既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教学主体的必要体现。对受教育者而言,启发和培养问题意识是反思思维训练当中奠基性的一步;对教育者而言,教学贯穿问题意识导向是引发学生学习共鸣和展示理论学理性魅力的有效方式。

综上,在高校思政课中贯穿问题意识这一主线,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提升的途径之一,是回应时代难题、社会问题以及彰显思政课实践的哲学意蕴的最完美体现。

三、问题意识导向在教学改革中的实现途径

首先,在讲授内容上要坚持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转化。教材内容必须转变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须得贴合社会现实问题。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实际运用和分析能力作一个良好示范。

第二,在教学范式上要坚持理论讲授与问题启发的有效融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范式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恰当地设置相关时政热点探讨或激励学生提出困惑。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不断反思和批判来实现的。问题意识导向是教与学的题中之义。

第三,在教学理念上要坚持学理性与问题意识导向的统一。毛泽东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教师首先需得引导学生认识和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魅力,即“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是最终完成和实现理论的实际效用的关键一步。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理性是灵魂性的东西。不能够透彻、深入浅出地教授、讲明,教学的效果也就不复存在。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坚持学理性与问题意识导向的统一,才能使得受教育者信仰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才是针对思政课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完美实现。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意识导向的教学范式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体现,也是理论教育现实关怀倾向的题中之义。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以成体系的理论思想作为支撑,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分析相辅相成。换言之,坚持透彻的学理性与问题意识导向的有机统一与融合,共同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提升。

[ 注 释 ]

①谭希培,刘小容.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意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4):26-31.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③安钰峰.加强新时代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学习时报,2019-04-17(001).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性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犬只导向炮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