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恕之道”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研究

2019-01-15 12:04
山西青年 2019年19期
关键词:律己自律德育工作

赵 扬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德阳 618307)

一、孔子“忠恕之道”的内涵概述

(一)“忠恕之道”的内涵

“忠恕之道”的提法实际并非由孔子口述,而是由曾子转述,在《论语》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对于“忠恕”的说法更多的表现为“恕”,例如“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但在内涵上孔子的“恕”和“忠恕之道”并无二致。

“忠恕之道”本质上是实现“仁”,即“行仁”的方法(“仁之方”),是为了实现“仁”的目的而在个体层面进行的道德和行为规定。“忠恕之道”的含义简单来讲就是“推己及人”,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施于人”的肯定方面,也就是“忠”;另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勿施于人”的否定方面,也就是“恕”。

(二)“忠恕之道”的“忠”与“恕”

“忠”在“忠恕之道”中,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尽己达人”,为“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但“尽己达人”并不等于“己所欲,施于人”,强调的是对于完善自己和帮助他人的美好期望,是道德层面的“向好”,而不是囿于现实的“自己的欲望”或者“自己的喜好”等物质层面。因此,“忠”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尽己”,就是对于自己的道德和行为要求,有不断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内涵;二是“达人”,即帮助他人、完善他人。

“恕”在“忠恕之道”中,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多强调“勿施于人”的方面,简单来讲自己不希望的东西,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相对于“忠”而言,“恕”则侧重于“不做”,在于“省己”,突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道德和行为要求。

二、孔子“忠恕之道”的蕴含的精神

“忠恕之道”被孔子认为是实现“仁”的方法和途径,其内涵的精神和“仁”一致,即“仁者,爱人”。“爱人”并不仅仅是“爱他人”,还包含通过“爱他人”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使自己成为“仁者”,即“爱自己”。

(一)“爱自己”的律己达己精神

儒家思想主要功用之一是“修身”,是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或者自我“修炼”,目的即是“仁”,所以作为实现“仁”的方法——“忠恕之道”也包含着律己达己的“爱自己”的精神。“爱自己”首先要求个体具有自律自省精神。“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①由此来看,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维的出发点都是“己”,通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自省精神来规范自己、提升自己。“爱自己”还要求个体具有自我提升精神。“忠恕之道”最终追求是“仁”的道德境界,通过自律、通过“立人”和“达人”来实现“立己”、“达己”,实现个体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这种“爱自己”并非通过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而是通过互利互惠的相互提升来实现。

(二)“爱他人”的将心比心精神

“爱他人”是“爱人”最直接的表现,“仁”是由对待他人的行为来体现的。“爱他人”首先强调“移情”,即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直接要求。以自己的感受来“移情”,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避免自己行为不当。其次,“爱他人”要求帮助他人,即“立人”、“达人”。在儒家思想里,个体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实现,是以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为前提的。理论上自身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帮助他人实现“仁”,也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在含义之一。

三、孔子“忠恕之道”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借鉴

(一)对于个体“自我”到“超我”的价值

仅从大学生德育工作来看,目前大学生个体在自律和自爱上存在问题。首先,当前大学生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更多的处于家庭和学校的“他律”状态,但大学阶段家庭和学校的“他律”效力大大减弱,长时间的“他律”经历影响着大学生“自律”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其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对于自我认识不清晰,容易产生自毁甚至自杀现象。

“忠恕之道”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并帮助个体自我到超我的实现。“忠恕之道”的“忠”强调帮助他人和实现自我,“恕”强调律己省己和换位思考。因此,“恕”的教育和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作为调整自身行为的依据,不将自己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人;“忠”的教育和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自己“欲立”、“欲达”的期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仁”的道德境界,实现自我超越。

(二)对于个体与他人关系的价值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达到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需求。“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和大学教育阶段的“重成绩”教育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忽视换位思考和“移情”,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往往引发人际冲突,甚至导致伤害、杀人等悲剧。

“忠恕之道”的教育和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忠恕之道”是以自身为尺度,来调节人的行为。其否定的方面,教导“勿施于人”,强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可以保证大学生形成相互尊重、互不相害的基础人际关系;其肯定的方面,教导“施于人”,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帮助他人获得自己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相互帮助、互惠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通过“忠恕之道”的“忠”与“恕”,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对于德育工作方式的价值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受集体主义思考方式和传统“灌输”教育模式影响,容易忽视个体需要和主观感受,导致大学生出现疲倦和逆反心理,不便于内化吸收,使得德育工作成效不佳。

孔子“忠恕之道”的教育,是从个体感受入手,在教导人践行“忠恕之道”时,更加注重个体需要。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出发点都是“己”,而最终落脚点都是“人”。这种道德教育方式,更容易引起个体自我思考,也更契合个体的思维习惯,比较容易引起共鸣、方便内化。因此,借鉴孔子“忠恕之道”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模式,可以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

[ 注 释 ]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4.

猜你喜欢
律己自律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只有自律,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能自律者为俊杰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律己与律人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本期主题: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