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片丹心 传三线文化

2019-01-15 07:08文丨邓洁明
遵义 2019年1期
关键词:开园园区文化

文丨■邓洁明

青丝掺华发,眼神焕光芒。

在遵义长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56岁的何可仁正在翻阅办公桌上的待签文件。此前,他刚从贵阳捧回了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人物的奖杯。

自1982年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工程专业毕业后,何可仁先后任职于六一基地302研究所及贵州长征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身在三线企业,何可仁和多数职工一样,有着强烈的三线文化情结,希望在遵义这片热土上让三线文化的种子根植大地,枝繁叶茂。

一心一意 为一份情结

何可仁在长征集团任职期间,企业经历了改革改制及政策性破产重组。他深知,市政规划迅速刷新着城市面貌,老厂房很快会被拆除,那时,梧桐树荫、红砖厂房、标志塔楼……这些遵义人记忆中熟悉的符号将被新的城市地标所取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当年那些三线人从沿海城市奔赴西南的义无反顾,那些不知疲倦为集团的担当意识,那些伴随遵义人成长的深刻印记,也将随之被抹去。

“上世纪60年代,大批三线建设者从沿海城市入遵。”何可仁常常向身边人讲起三线建设者在遵义的故事,“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从中受益,这是三线人的贡献。”想到这些,何可仁决定要做一件事:保留关于老工业遗产的回忆,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有一寸土地,向不负时代的三线精神致敬。

在前期调研中,何可仁从国内多个三线建设博物馆取经归来,发现多数博物馆都以老物件还原旧场景、讲述老故事,运营效果不佳,口碑不好。如何突破这一套路化模式,赋予文化新的生机,让文化传承活起来?

在何可仁看来,三线人在当时带入遵义的理念、技术、设备都是先进的,“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三线精神,不该成为过时的产物,传承和发扬三线精神更要用新的形式来呈现。

他从北京798、上海M50等运营成功的案例中得到启发,决定对原长征集团的老厂房进行功能置换,使其变身为功能完善的文化创意园,在园区内打造免费面向市民开放的三线建设博物馆,让大家既可以追忆历史,也能够感知潮流。

一鼓作气 建一座园区

原长征集团十二厂位于汇川区西安路、温州路和南宁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厂房保存完整,建筑风格统一,是做文化创意园的绝佳地点。为了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向三线建设精神致敬,园区以三线建设起始年“1964”命名。

园区内一景(王 顺/摄)

2014年,通过立项申请的1964文化创意园项目在围栏内施工建设,22人的项目团队入驻施工现场,包揽了建设、营销、招商等全部工作。历经一年多,一座本土特色鲜明、文化符号强烈,能够传承三线精神、实现创意交流、旅游休闲功能的文化园区应运而生。施工围栏拆除,不少人前往咨询招商事宜,却被告知所有商铺早已被出租一空,众人惊呼:项目建成立即开园,这是怎么做到的?

“管理不存在先进与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何可仁说。他对项目管理有一套非模式化的方法。早在项目动工前,何可仁就和其他班子成员、项目推进团队统一了目标,设计好了关于“1964”的品牌规划、发展定位、业态设计和推广思路。园区建设期间,何可仁多次到项目建设现场指挥调度,并同步指导现场招商、营销工作。统一目标,公司上下齐心协力,一鼓作气,为顺利开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市民的见证下,这些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厂房完成了华丽蜕变,以全新姿态示人。建成的园区内,梧桐树广场、梧桐树酒店,这些上海老三线人最喜爱的元素随处可见;方块脑袋,三色电线,园区内的1964吉祥物引来不少民众合影留念;园区的办公电话都被统一购入的“1964”号段“承包”……每一处细节,都能看出管理者的用心。

园区围绕创意、时尚、休闲、怀旧四大主题,打造成为集三线建设保护、旅游休闲、文化创意、艺术交流等复合功能街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场所,也为推动遵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孵化场所。

一个执念 造一个品牌

顺利开园后,树品牌、提知名度成了何可仁最执着的事。如 果“1964”是品牌,1964文化创意园就是提升知名度的有效载体,周密的营销策划则是推广品牌的有利法宝。根据遵义地区文化消费现状,园区业态布局强调泛文化概念,将一些体量小、种类杂的文化相关业态吸纳于此,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品牌力量,从而加强“1964”品牌的影响力。

只要善于使用,低成本的东西也能发挥大的作用。何可仁主张用好活动营销和公众自发推广的零成本营销,让品牌推广成效发挥到最佳。开园后,园区承接的各类文化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各类文创机构入驻为园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多家餐饮娱乐网红店成为年轻人追逐潮流、争相打卡的地方,园区向店铺、公司收取的租金则为园区正常运营提供了直接的资金保证。通过这些零成本营销,文化创意园既有浓厚的文化属性,又通过商业价值反哺博物馆等公益项目,为遵义地区同类型文化产业项目有效运作提供了参考。

开园两年来,1964文化创意园作为文化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其主题定位、改造效果、业态布局、运营状况得到了各级政府、省内外专家学者、广大民众和三线人的高度关注与好评,现已作为“中国三线建设研讨会指定研讨基地”,成为中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来遵领导的主要参观和考察点,获得“全国十大特色园区”、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业界专家评价1964文化创意园为“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成功典范案例”。何可仁也因为主导策划、投资、建设、运营了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如今,1964文化创意园内,三线建设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广大民众参观调研;1964遵义美术馆正紧张忙碌地搜集本土作家作品备展;喜爱音乐会、舞蹈秀、cosplay的人总能在多功能厅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园区二期项目尚未开建,已有不少商家前来预登记。1964已被注册为商标,准备通过对1964文化创意园与“1964”品牌的转换,进军文化管理、文创产品等领域,进而实现文化价值到商业价值之间的转换。

“目前,1964文化创意园这样的运营模式在遵义尚属首例,但就全国来看,起步并不算早。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何可仁说。

猜你喜欢
开园园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北京动物园恢复开园140余种动物室外迎客
首个5G产业园正式开园 助力上海打造5G产业高地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谁远谁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何烨副会长出席泰兴日化产业园开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