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思考

2019-01-15 04:17张守哲
关键词:滁州

张守哲

摘 要:通过分析南京市构建省际都市圈的必要性和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不足,滁州市应当从以下方面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进一步承接来自南京都市圈的产业转移,着力推动滁宁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滁宁旅游、教育、医疗、房地产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等等。

关键词:都市圈;滁州;南京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054-04

国家发改委网站于2019年12月21日颁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内容中明确了都市圈的定义,都市圈实际上指的是城市群体中将规模较大的城市或者是覆盖范围较广的城市当作中心,将一小时通勤圈划分为规定范围的城镇化空间状态。同时,根据2018年出台的《南京市总体规划(2018-2035)》,滁州市正好位于南京市“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以内,属于典型的“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作为滁州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标志性工程,滁宁城际铁路一期工程已于2018年12月30日动工。因此,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并探讨滁州如何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经济分析的文献主要可分为三方面:一是从整体视角对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进行分析。代表性研究有:汪桥、俞云、夏岩磊、潘立新、田静静;二是侧重于产业转移的视角。代表性研究有:潘立新、吴必虎;三是侧重于旅游业合作的视角。代表性研究有:潘立新、吴必虎、晋秀龙、韩慧霞、闫安、陈青青、赵惠芳。综上文献所述,目前关于“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文献主要集中在2014年之前,随着近年来滁宁合作的不断深入,需要对新的情况进行新的分析。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这一问题,并力图为滁州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一、南京构建省际都市圈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理位置和主体功能规划的限制

在地理位置上,南京偏居江苏西南一隅,远离全省版图中心,与苏北的距离较远,难以辐射。而且,由于南京属于江淮官话文化区,与苏锡常的吴语文化区有一定差异,故而对苏南的辐射带动作用也相当有限。地理位置的瓶颈,决定了南京须走从中心往四周进行经济辐射和产业配套的路径。

从苏皖两省的主体功能规划看(图1):在江苏省内部,南京与苏锡常之间的优化开大区域被限制开发区域隔开。这导致苏南从镇江到苏州的大片发达的已开发地区都直接与上海对接;从长江北岸来看,在扬州仪征和南京六合这两个开发地区之间仅有一个宽度为五至六公里的连接。其和江苏苏南环抱上海的布局相似,在安徽可以開发的区域当中,芜湖、安庆、六安、马鞍山等地区可以开发的区域扩展到了南京区域。这也使得南京不得不选择联合周边苏皖地市构建省际都市圈。

(二)提升省会首位度的需要

从江苏内部来看,南京一直存在着首位度不足的问题。经济发展一直被苏州盖过风头。尽管享受着省会待遇,直到2014年,南京的经济总量才超过无锡,成为江苏的经济第二城。2017年经济总量南京是11715.10亿,苏州是1.73万亿,中间差了大半个甘肃省;常住人口南京是833.50万,苏州则是1068.4万,隔着一座大城市的规模。作为省会,南京市2017年GDP仅占江苏省的13.6%,从全国范围看,仅仅高于山东济南。针对首位度不足的问题,山东济南选择于2018年吞并莱芜,未来济南首位度赶超南京并非不可能。安徽选择拆分巢湖,将部分版图并入合肥,从内部聚拢全省。

南京成了2018年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的城市之一。南京发布的2018年“一号文件”,直接将“首位度”写进了文件名——《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江苏省层面,“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则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三)构建南京都市圈具有现实基础

在2005年,自从南京都市圈形成以来,到现如今已经经历了十四个年头的发展,逐步构成将南京作为中心的大城市,涉及江苏的镇、扬、淮及安徽省的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等城市,是全国第一个由省政府提出编制、跨行政区划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内共计有8个城市(图2),包含31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6.4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整个都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达34253.45亿元,其中,南京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2780.8亿元,GDP总量占到了整个南京都市圈37%,具有明显的单核特征。圈内城际间经济联系、交通联系、旅游合作不断加强。以南京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已经基本覆盖都市圈内的主要城市,逐步体现出将商贸旅游作为指导产业分工合作的优良发展形势。

二、滁州深入对南京都市圈进行思考

滁州地处皖东,属“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意见》当中明确了都市圈实际上指的是城市群体中将规模较大的城市或者是覆盖范围较广的城市当作中心,将一小时通勤圈划分为规定范围的城镇化空间状态。滁州市正好位于南京市“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以内,属于典型的“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

自2002年加入南京都市圈以来,滁州市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滁州自身也面临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滁州自身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方面相对缺乏,经济发展水平在南京都市圈内部尚处于下游;另一方面,受自身地理位置的制约,滁州市兼跨江淮两大流域,北面的凤阳、明光、定远三县属于淮河流域,与蚌埠的联系较为密切,南面的来安、全椒、天长三县和滁州市区则属于长江流域,而其中的天长与江苏联系更为密切。这种地理因素导致滁州市区对下面县的辐射能力并不强,市区的城市化速度较慢、发展潜力受限。综合考量,滁州市的未来方向仍是通过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笔者认为,滁州可以从以下方面更好地融入南京都市圈:

(一)进一步承接来自南京都市圈的产业转移

作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滁州市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环境优势,以建设承接南京产业转移新型产业园,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滁州市大力发展苏滁产业园、汊河工业园、滁州市开发区等。同时在这几个园区之间逐步形成了现代产业集中区域,有效地将这些省级园区进行了连接,逐步发展为南京市规模最大的先进制造业承揽基地。

该制造业承揽基地主要是承揽南京都市圈中转移的产业,既为滁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有可以得到滁州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全能型人才、数据信息等,同时还可以产生技术溢出的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滁州产业技术的能力、操作水平等,最大程度地为滁州增加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软硬实力,为经济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修订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显示,滁州市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为:电子信息、轻工、医药、食品、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轨道交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滁宁城铁的开通,必将将为上述产业的承接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推动滁宁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建设

在交通同城化上,滁州高速公路“四纵三横”的骨架网络已经形成;在公共服务上,滁宁两地跨省公交实现无缝换乘,公交卡刷卡互联互通。下一步就是要滁宁城际铁路的修建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两地交通网络的融合。滁宁城际铁路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区域同城化的发展,突破省际地区之间的边界,解除资源汇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滁宁城际铁路沿途所设16个站台,连接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市政府等,必将有力推动沿线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滁宁城际铁路在沿途为支持地方发展的居民出行便利,刺激当地消费,减少从市中心穿越造成的拆迁及施工修建的难度,线路中还设置了相官镇站(预留)、相官北站、来安南站(预留)、友谊路站、凤阳北路站(预留)、龙蟠大道站、滁阳路南站(预留)。

滁宁城际铁路建成后,江北新区到达南京仅需十分钟。江北新区的潜力也将随之凸显,从而带动滁宁两地人口的流动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兴起,除此之外,投资商也会看准这处的商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按照规划,滁宁城际铁路建成后,汊河新城也会随之受益。汊河到南京江北新区仅需15分钟左右,年轻人可以过上住在滁州,工作在江北新区的“双城生活”。

(三)进一步推动滁宁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1.进一步推动滁州旅游业的发展。南京都市圈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树立了四条具有特色的精品旅游品牌,其中滁州包括南京、滁州以及淮安的明文化之旅,南京、芜湖、滁州以及淮安的生态之旅两条旅游品牌。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南京都市圈每年都会接收将近300万的人次到滁州休闲旅游的游客;并且持续举行了4届全椒县桃文化旅游节,每年到此旅游的客人达到了20万人次,南京客人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将形成滁宁互为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随着将来城际铁路的修通,将有效促进两地之间的“快旅慢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的可达性,同时增强了游客出行的质量,旅游交通充分展现出方便快捷的特征,从而为游客缩减了对目的地距离的感知,同时大大地增加了游客在目的地滞留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旅游商家潜在的经济收益,并且还会盘活旅游市场当前现有的存货。城际铁路修通后,滁州至南京的时间距离将被缩减为半小时,以往不能实现的“远距离短期游”将成为可能。

2.進一步加强滁宁两地的教育合作。南京良好的教育带动了滁州地区教育的发展,如南京琅琊路小学等一批名校也在滁州设立分校。将来可激励滁州本地学校可以进行特色办学,然后对进行社会定位,充分的使学校具有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力求建设综合型的大学,符合国家不断发展的要求,从而使社会的大量需求得到满足,并且还可以加强各地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特色办学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滁州高教科创城产学研融合发展,发挥入驻高校技术优势,带动相关高新产业发展,加快实施滁州大学科技园公共实训基地。

3.推动滁宁医疗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滁州医疗服务水平。由于滁州地区医疗卫生环境相对南京来说较差,面临着更高的发病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更高。一方面,推动南京带动滁州医疗水平的提高,改善滁州的医疗卫生环境;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使滁州人们也可以享受南京的医疗服务。

(四)进一步推动滁宁两地房地产业发展

1.进一步扩大滁州市的房地产市场。随着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的进程加快,两城市的时间距离将极大缩短,由于滁州的房价相对较低,这种显著优势将会吸引南京市的人民群众前来滁州购买房产,当作他们的季节性住宅或者是第二居住场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滁州市对房地产的要求得到满足。同时,滁宁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将会使得城市边界的概念变得更加模糊,届时京津城际的“双城生活”也将在滁州、南京尽情地展现。人们有可能定居在滁州,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省会城市为人们提供的优质服务,而且还可以带动滁州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2.提高房地产的价格。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从外部改善了滁州的区位条件,省内其他地级市及省外来滁州购房的需求将一步增加,在未来几年之内将推动滁州房价不断上涨。因为从众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外地人陆续前来购买房产时,就会激发当地人的购房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房价得到进一步提升。

3.进一步带动滁州新城区的建设进程。因人流涌动和产业转移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带来房地产业需求。而滁州打造滁州明湖西岸超级综合体使得这更加突显,进一步吸引南京市的人口、产业等向转移,为房地产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4.可以进一步促进南京郊区房地产市场发展。随着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的进程加快,南京郊区的交通将会更加便捷,从而有效推动南京郊区尤其是江北地区的房地产的发展。

三、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南京市构建省际都市圈的必要性和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不足,认为,滁州市应当从以下四大方面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进一步承接来自南京都市圈的产业转移,着力推动滁宁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滁宁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滁宁两地房地产业发展等。

参考文献:

〔1〕潘立新,吴必虎,晋秀龙.基于“核心—边缘”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南京都市圈南京滁州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4,(03).

〔2〕潘立新,林玉标,李养兵,王岽.南京都市圈对滁州市城市发展影响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09).

〔3〕潘立新,田静静.滁州市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7,(01).

〔4〕潘立新,吴必虎.基于南京都市圈视角的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

〔5〕汪桥,俞云.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分析[J].市场周刊,2008,(03).

〔6〕夏岩磊.开放视角下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问题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06).

〔7〕闫安,陈青青,赵惠芳.基于宁、滁、扬联动发展的滁州市旅游业提升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8〕韩慧霞.滁州市快速融入南京都市圈金融网的路径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4,(05).

〔9〕张聪,蔡润林.基于时空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交通与空间结构演化的协调性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8,(12).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滁州
《滁州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滁州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滁州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陆周梦
陆黛灵书法作品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作品欣赏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清流河岸坡植被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