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推动病媒生物控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019-01-16 22:23曾晓芃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技术规范药效环境治理

曾晓芃

作者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13

病媒生物是指能通过生物和(或)机械方式将病原生物从传染源或环境向人类传播的生物。蚊、蝇、鼠、蟑是常见的病媒生物,病媒生物不仅影响环境,还可以通过骚扰和叮咬危害人体健康。病媒生物可以通过叮咬或者污染食物将病原生物从传染源或环境传播向人类,从而引发相关疾病,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1/3以上都与病媒生物有关,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病等。近年来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如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鼠疫等疫情频繁爆发,2017年马达加斯加爆发的鼠疫导致1800余人感染,120余人死亡。此外,鼠类通过取食和污染粮食、咬啮电缆、损害建筑物等也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控制病媒生物密度是有效控制媒介传染病暴发流行、减少社会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建立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病媒生物控制予以科学的指导和规范, 可以大幅提升病媒生物防制效果。

我国病媒生物控制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起步较晚。2003年至2009年通过科技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项目“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的研究(2002BA906A62)”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项目“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及关键控制技术标准研究(2006BAK04A11)” 的实施,首次研究并构建了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和危害风险分析标准体系,开展病媒生物控制相关标准研究60余项,为病媒生物控制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研究基础和重要依据,也为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11月底,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委会成立后对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梳理,并制定了一批急需的国家推荐性标准,截至目前,共发布49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共11大类,包括密度监测类5项、抗药性检测类7项、药效测定与评价类11项、携带病原体检测类3项、应急控制类3项、防制操作规程类2项、综合管理技术规范类8项、防治技术指南类4项、控制效果评估类4项、风险评估类2项、基础类2项。目前,病媒生物控制相关标准已广泛应用于病媒生物的日常监测、控制和效果评价工作、登记用卫生杀虫药剂药效试验、卫生杀虫药剂的筛选、重大灾害中病媒生物的应急监测与控制、大型活动保障、以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媒介传染病控制中,为病媒生物控制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技术保障。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等12项病媒生物控制相关标准被列入《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指导手册(2014版)》中,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供评价依据。4项密度控制水平标准主要用于各地病媒生物控制效果的评价,并与其他6项标准共同被列入国家职业标准《有害生物防制员》教材中,成为有害生物防制服务从业人员的必考内容。大型活动风险评估标准等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中用于评估病媒生物危害风险分析,有力保障了大型活动的顺利举办。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环境治理 鼠类》《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环境治理 蚊虫》等10项国家推荐性标准于2015年6月2日正式发布,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10项标准包括病媒生物的控制技术方法和要求、术语与分类、抗药性治理总则、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应用准则与指南,以及杀蚊幼剂的现场药效测定与评价,为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针对《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环境治理 鼠类》《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环境治理 蚊虫》《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化学防治 蝇类》《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化学防治 蜚蠊》和《卫生杀虫剂现场药效测定与评价杀蚊幼剂》这5项技术操作性标准,《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在本期设立专辑,刊登其标准的解读,对标准中的范围、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等进行了分析解读,旨在对其进行宣贯推广,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标准内容,确保操作实施过程标准化。通过环境处理、环境改造、孳生地清除、防鼠防蝇设施建设等全面的环境治理措施,因时、因地采取物理防制、化学防制、生物防制以及其他有效手段,来减少病媒生物繁殖或控制其种群数量,是病媒生物可持续性控制的根本措施,也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中“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的技术基础。解读中就如何开展鼠、蚊虫环境治理,以及蝇类和蜚蠊的化学防治过程科学选择药剂的依据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卫生杀虫剂现场药效测定与评价 杀蚊幼剂》对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的方法、条件,以及评价指标给出了统一规定,为杀蚊幼剂的模拟现场和现场实验和评价提供依据,对客观进行杀幼剂药效评价,促进我国生产厂家对优质杀幼剂的研制、开发,指导使用者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杀幼剂,减少环境污染、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病媒生物种类以及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情况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下一阶段病媒生物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将围绕绿色防制、农村、食品行业、以及病媒生物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等方面,制定社会急需的病媒生物控制相关标准,为改善环境和卫生防病提供技术依据。

猜你喜欢
技术规范药效环境治理
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甜樱桃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范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从《技术规范》看优秀点播影院系统的特点
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
《苏区研究》技术规范
4种杀虫剂对草莓叶螨的田间药效研究
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