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一角是樱花的瓣儿

2019-01-16 14:02高玉婷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49期
关键词:高邮右派茶馆

高玉婷

大多数人从《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中初步了解了汪曾祺先生。“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由于描写得实在是活色生香,以至于许多人只要一听到高邮就知道那里有“咸鸭蛋”,全然不知那里出过秦观和吴三桂。

前段时间有人在网上戏称汪老为文艺界的“泥石流”,因其笔下的文字总是随性洒脱,朴素鲜活。从容平淡的笔调和略带狡黠的烟火气息在他笔下被调和得恰到好处,映透着诗意的隽永,倾倒了无数读者,抚慰当下众多焦灼的心。

读过汪老作品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更像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慢慢细说,有滋有味。既不拘泥于复杂的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伟大的传奇精神,通常都是记录一些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和他们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可是很奇怪,他的这些作品反而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甚至让人不觉莞尔。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蘇高邮一个士绅世家,惬意的童年生活赋予他明快纯净的心灵。他在青年时期就学于西南联大,这位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却是个不用功的“坏学生”。常不去上课,喜欢到处串游,泡在茶馆,白天睡觉,晚上在图书馆或茶馆读书,看似自由散漫。昆明的雨连绵不断,汪曾祺就躲在不知名的小酒馆里,要一碟猪头肉,用绘绿釉的土磁杯细咂半市斤酒。窗外木香花湿漉漉地落下,午后时光悄悄流走。在这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里,他细腻地感知世间平凡之事,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汪曾祺被划成“右派”,送至张家口劳改。一个文弱书生突然被迫要做大负荷的体力活儿,其处境之难不言而喻。在此期间,他被要求给上百种马铃薯画图谱,薯块画完就在牛粪火里烤熟吃掉。他非但不抱怨,反而自诩没人比自己吃过更多品种的马铃薯。在后来的《随遇而安》中他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改造的经历,成为后来汪曾祺作品中取之不尽的材料来源。他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有着自己的影子,随遇而安,恬淡平静,似乎还颇为享受这种难得的人生经历。

经历十年“文革”浩劫的他,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长期默默无闻,终于在1980年,凭借《受戒》一举震惊文坛。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沉郁顿挫的悲鸣,十年浩劫在他的身上似乎找不到一点烙印,他就这么一步一摇地走出来了。相反,经过岁月的洗礼,他更加懂得对人性的关怀。他成功地继承了恩师沈从文先生的叙事风格,将视角扩展到市井,把一般人忽略掉的诗意,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儿,耳音差一点儿,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儿。”这是汪老的感悟。他这样评价沈从文:“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997年,汪曾祺先生离世。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文人,用那颗澄澈通透的心,撇去厚重的雪,和着樱花瓣子似的月亮,静静地离去。

猜你喜欢
高邮右派茶馆
夕照高邮湖
《成都老茶馆》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看青
我的家乡
杯水车薪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北京的茶馆
“小说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