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与针灸疗法

2019-01-17 20:06金籽杉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5期
关键词:颈型根型椎动脉

金籽杉

10240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其之间的关节、关节囊、韧带、椎体的退行性改变,出现颈椎失稳、产生骨质增生、韧带及关节囊肥厚或钙化,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段脊髓、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1]。颈椎病大致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混合型。

颈椎病发生机制

颈型颈椎病:首先是肌肉筋膜层面,颈型颈椎病肌肉链起维持关节稳定和运动的作用[2],同时接受脊柱等部位的上传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导致颈型颈椎病。同时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和关节的微小移位也是一项原因。再从内源性失衡的角度分析。首先是无菌性炎症,宣蛰人[3]提到局部无菌性炎症存在于椎管内外软组织,长期的变性与挛缩的病理结构将导致颈部生理结构的整体失衡,所以无菌性炎症可作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病因之一。其次是“能量代谢危机”学说,该学说阐述了肌肉长期劳损的情况下,局部乙酰胆碱释放异常,导致肌肉持续挛缩,疼痛症状也相应持续存在。还有因多处周围神经遭到卡压,造成微循环受损和瘢痕形成导致的轴索连续生长受阻,使颈椎疼痛麻木。最后还有因长期颈椎处于某一状态或患者负面情绪,导致关节与周围软组织无舒张状态,使局部循环不畅而造成颈椎病症状持续存在。

神经根型颈椎病:首先椎间孔狭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原因[4],导致椎间孔狭窄的病因多为钩锥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椎间盘侧方突出和后纵韧带骨化[5]。同时也与年龄增长导致椎间孔狭窄发病率增高,可能是因为年龄增长导致的骨性结构增生有关。且男性的椎间孔发病率高于女性,是因为男性钩突体积较同龄女性大[6],女性雌激素影响骨质增生的发生。同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亦包括创伤、劳损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首先是因骨性压迫导致的椎动脉受压[7],谢向东[8]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存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现象,证实了该观点。同时钩突关节的增生也可导致椎动脉受压。其次是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等)压迫,胡炜[9]研究发现椎间盘应用HE染色发现突出椎间盘内有炎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并存在肉芽组织压迫椎动脉。第三是颈椎失稳导致颈椎的异常或过度活动,导致椎动脉受压[10],王友[11]拍摄显示,下颈椎不稳的发生率较高(68.75%),且主要发生在颈3、4、5节段。再者,交感神经的刺激也是椎动脉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之一,交感神经广泛分布于椎动脉表面并在椎动脉内侧连接成网状结构。于腾波[12]发现,刺激交感神经干会导致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导致VBI伴随出现。其次,体液中含有的缩血管物质(如:TXA2、ET等)会导致血管收缩,使局部组织供血量减少,马凯通过治疗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前后对比发现[12],患者体内TXA2和ET含量较之前高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最后,血管自身,如:硬化性改变、血管异常变异等均为致病因素,应多加考虑。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退变为病理基础[13],引起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导致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受压进而出现脊髓血供障碍;骨质及软组织病变的慢性压迫可以导致脊髓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同时先天因素,如颈椎各类先天畸形和一些易感基因(如COL6A1)也是发病原因[14]。免疫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等)也可以影响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

交感型颈椎病:最早是Barre-Lieou认为颈脊神经根的交感组织部分受刺激致使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交感型颈椎病[15]。对于该病的病因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分布于颈部不同软组织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颈交感神经节[16],致使椎动脉收缩产生交感神经系统一系列症状[17-19],颈椎间盘、椎前筋膜、前纵韧带等均有交感神经纤维分布[20]。同时Kiray发现80%的标本中发现下位神经节和T1神经节形成颈胸神经节[21],受刺激时引起心电改变诱发一系列心慌、胸闷等症状[22]。由此可较全面解释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耳部和心血管症状的发生机理。

针刺治疗机理

针刺治疗颈椎病分别从改变血流动力学、循环和血液内容物两方面治疗。刘金华[23]研究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颈椎功能均明显改善,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如TMFV、PSV、PI)均有明显改善。杨春明等[24]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6例,针刺治疗后患者椎动管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谢雪榕等[25]研究8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针刺治疗后血液中IL-1α和CGRP含量明显降低,有研究表明IL-1α是IL-1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炎症的中心[26],在神经根性疼痛发挥作用,另CGRP与疼痛信息传递有关。吴秀园[27]实验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病变组织微循环具有改善作用,并良好缓解肌痉挛,有效促进了炎症的吸收。

针刺选穴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

大椎:大椎位于督脉,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称为“诸阳之会”,可调一身之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当临床上出现“筋”的病变时,要从调理阳气的范围入手。大椎亦称“骨会”,具有调节颈椎功能活动、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其穴位高,刺之升举一身之阳以充养脑神、止眩晕。同时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大椎穴可提高肌肉组织中谷氨酸[28]、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含量,恢复神经正常传导功能[29]、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0]、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液高黏滞状态[31]。

后溪: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也是通于督脉的八脉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肩臑肘臂痛,头不可顾……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输主体重节痛”,小肠经“循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后溪可疏通太阳经气血、调整督脉阳气以达解痉止痛之功。从现代解剖角度来看,后溪分布有掌背神经、背动静脉、手背静脉,针刺缓解局部感觉,刺激神经关节疼痛情况[32]。何二帆等[33]研究发现,后溪穴与疼痛信号处理的脑区相关,具有治疗疼痛之效。

夹脊穴:最早记载于《素问·刺疟篇》:“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伴督脉和膀胱经而行,可以良好的达到舒筋止痛之效。同时刺激夹脊穴,可以使局部结缔组织得到很好的刺激,改善动脉供血,促进颈部血液循环。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中医针刺对颈椎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通过针灸治疗辅助以其他手法,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颈型根型椎动脉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的临床探讨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