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融合探究

2019-01-17 02:06张书雯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唱词戏曲融合

张书雯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艺术类中职语文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戏曲专业学生对戏曲学习兴趣不高、对剧本唱词理解较难等现象,提出开设地方民间文学课、增设戏曲唱词鉴赏课、观摩地方优秀经典剧、学习创作戏曲小剧本等措施,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果,提升戏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艺术中职 语文教学 地方戏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122-02

近年来,我国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视,探索将地方戏曲大众化、平民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学习戏曲,中职学校扩大了戏曲专业学生的招生。但是,戏曲专业对学习者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要求,而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年龄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对剧本存在诸多阅读障碍,尤其是在古代戏曲方面。艺术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担任起提升学生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的重任。那么,如何提高戏曲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让学生正确解读与剧目相关的文学作品,怎么样将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融合起来,共同促进语文与戏曲的教学发展,成为当前艺术中职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艺术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融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目前艺术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教学载体比较单一化,教学大多停留在以课本知识为基本层面,语文教师开发教学资源能力有限,仅仅是把课本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自身对各专业缺乏深入了解,极少能够与专业结合起来,更谈不上对专业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因此,艺术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较为枯燥生硬,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更不利于语文终身教育的开展。如果将艺术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相融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入本地戏曲的元素,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还能实现艺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本土化、特色化。

(二)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认识,促进专业学习。据了解,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戏曲的大多數学生对戏曲还不是很了解,甚至一部分学生都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剧目课,由于招考时候对戏曲专业的学生文化要求一般,因此大多数戏曲专业学生存在较多阅读障碍,尤其是在古代戏曲方面,加之缺乏生活经验,很多学生对剧本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缺乏全面深刻的解读,对剧本理解不到位,导致表演起来也不到位。如果将艺术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相融合,就可以以大量优秀地方传统戏曲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融合活动,增加学生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专业学习。

二、艺术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融合的路径

(一)开设地方民间文学课。由于地方戏曲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民间文学故事、民间历史故事,了解民间文学、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接触剧本之前能够熟悉故事的原型,从而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笔者根据广西本地地方剧种,收集了广西区内桂剧、粤剧、彩调剧、壮剧四大剧种一些经典故事原型与剧本,广西壮族一些经典的民间故事如《百鸟衣》《妈勒访天边》《刘三姐》等,以及结合戏曲班学生语文课上学习到的一些古诗名人,如李白、杜甫等故事,一起汇编成校本教材,给戏曲班的学生开设地方民间文学课。从语文的角度,围绕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人物性格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等多角度、多层次鉴赏这些民间故事、历史故事,让学生大致了解在剧目课中剧本里要学习的内容,并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所要表现的主题。教师每讲授完一个民间文学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者别人的人生经历对故事所表现的主题进行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这不仅能丰富中职艺术语文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使学生由之前不了解、不喜欢戏曲到喜欢上戏曲。了解来源于本地民间历史故事的地方戏曲,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为戏曲学生学习戏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增设戏曲唱词鉴赏课。戏曲是集唱唸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唱”为首位,但戏曲中的唱词非常多,需要学生去背诵记忆。据了解,中职艺术学校的很多戏曲学生对唱词的背诵存在很大的障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唱词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增设戏曲唱词鉴赏课,从语文的角度鉴赏戏曲唱词,加深学生对唱词的理解。比如在戏曲班的学生唱唸课学到《荔枝颂》时,在语文课堂上以《荔枝颂》唱词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逐句分析唱词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对描写的方法以及比喻、衬托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领悟得较快,对唱词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这对学生演唱吐字、气息、唱腔甚至运用眼神、手势等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分解每一段唱词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创作年代,分析唱词所传达的情感,得出《荔枝颂》表面上看颂的是荔枝,其实颂的是新社会新生活。这样看来,荔枝凝聚的时空感就更加明显,“卖荔枝”三个字在《荔枝颂》的起头和收尾感情的分量依次递增也体现得很明显。总的来说,通过唱词鉴赏课,学生在唱念课演唱的时候对唱词的起承转合衔接认识得更到位。通过类似的唱词赏析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唱及赏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从语文到戏曲专业、从戏曲专业到语文的“文专”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浓烈,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助推学生的专业学习。

(三)观摩地方优秀经典剧。组织学生观摩学习本地地方优秀经典戏曲,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戏曲融合的路径之一。如广西壮族的《瓦氏夫人》、彩调《王三打鸟》、桂剧《拾玉镯》,还有粤剧《目连之母》《庵堂认母》等经典名剧的观摩,都能为戏曲学生提供绝佳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语文和专业的融合。由于戏曲班的学生通过之前的文学民间课对这些经典的剧目和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唱念课、剧目课对唱词的情感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因而再组织学生去当地剧团或者剧场观摩学习,可让戏曲专业学生知道剧本中的文字如何转化为舞台的动作,懂得戏曲是如何运用唱腔来揭示人物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把文字和学唱、做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更为直观的教育。最直观的教育能再次引发学生思考一部戏曲的主题和人文内涵,从而得到最直接的感悟和启发。通过观摩学习,学生再次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剧中的语言,无形中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艺术理念得到良好的改变,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戏曲艺术。

猜你喜欢
唱词戏曲融合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唱词(外一首)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戏曲从哪里来
刚柔并济
传统戏曲
破次元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融椅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