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

2019-01-17 05:59吕德文
领导文萃 2019年20期
关键词:镇党委基层干部村干部

吕德文

笔者调研发现,一些项目工程中,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亟待破解。

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

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且国家还在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然而,不少地方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困境”:国家投入是不少,效率却极低;更有甚者,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反而越低。问题出在哪里?

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体系有问题。当前,几乎所有政府投资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从资金管理的角度上说,因为项目制有一套完整程序,可以“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避免资金撒漏。

但笔者调研发现,不少县都形成了一个依附于政府项目的垄断市场。在这些县里,无论如何市场化运作,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分利秩序——比如,水利项目总是一个老板承包,交通项目又是另一个老板承包。这些承包商,要分给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和负责实施的乡村干部一定的利益,如管理费、承包费等,不一而足,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成本。

笔者和村干部多番计算发现,和村庄自主实施相比,按照政府规定的项目制的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至少要提高20%,但质量比村庄自主实施的还要差!原因很简单,只要是村庄自主实施的,村干部都要想尽办法节约成本,村干部和村民都时刻在監督工程质量。

地处宁波市郊的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有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基础。2018年,该村主动开展村庄环境治理,请求镇党委政府允许其自主实施,保证资金不出任何问题。镇党委政府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了会议纪要,允许其自主实施。

集士港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零散工程的监管办法,每一笔资金去向都有案可查;村庄环境整治的每一个项目,都经过“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充分论证、充分公开;所有工程,都由6个项目实施点的“点长”(村民小组长)组成的理事会具体实施;所有项目都是群众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当然,还有财务透明。

项目实施下来,村集体至少节约25%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干群之间通力合作干事业,无形中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群众满意、干部也有成就感。山下庄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两户“钉子户”,但不用村干部出面,群众在“点长”和村民代表的带领下,对“钉子户”进行教育,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提高治理能力,少点包办思维

“最后一公里困境”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当务之急是,国家投入要少点“包办”思维,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来。

一是基层治理是有价值观的,要避免“施舍式治理”。基层治理并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更不是简单的一个一个“项目”实施组合而成的总体。国家投资不是“赋予”,更不是“福利分配”,而是为农村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美好生活的实现,还是要靠群众自己的努力。因此,基层治理尤其要避免“老好人主义”,否则,就是助长“等靠要”心理,基层治理会变得不可持续。

二是基层治理要讲究方法论。基层治理是一个需要讲究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过程。基层干部不应被设置成机械的政策执行者,而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治理者。过去多年的政策惯性是不信任基层干部,很多政策都在想方设法绕开基层干部,比如,各种涉农补贴,“直达”了农户,却同时疏远了基层干群关系;项目制基本上可以实现封闭运转,却也变得和基层干部群众没关系。这容易导致“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基层治理中比较合适的是,所有的政策落实和国家资源投入,都应归结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来。只要干群关系密切了,群众被有效动员起来了,基层治理的智慧和方法就会被无限创造出来。

三是保持基层治理体制的稳定性。“乡政村治”模式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形成的治理体制,有其深厚的经验基础。这意味着,基层治理的关键还是要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要让群众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非常遗憾的是,当前基层治理创新盛行技术治理潮流,以为用一些现代的治理技术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或者轻易改变基本的治理单元,也以为这是一种创新。殊不知,基层治理的核心不是事务工作,而是群众工作。但凡是不利于密切干群关系的制度,都需要警惕;而凡是有利于动员群众参与的机制,都要积极支持。

(摘自“新华网”客户端)

猜你喜欢
镇党委基层干部村干部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平谷区平谷镇党委:“三个完善”做好“接诉即办”工作
房山区石楼镇党委:深入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实践活动
通州区委永乐店镇党委:党建工作助理员提升农村党建水平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