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研究之古代太极哲学含义的流变

2019-01-18 15:41於世海殷雪善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玄学元气理学

於世海,殷雪善

(南通大学 体 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也可以说是太极哲学“百家其荣”的时代。从《易传》看,太极含义最初来源于《易经》,而《易经》为六经之首,六经为百家之源。冯友兰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将《周易》成为“宇宙代数学”。他认为:“周易哲学可以成为宇宙代数学”。代数学是算学中的一个部门,但是其中没有数目字,它只是一些公式。这些公式用一些符号表示出来。对于数目字说,这些公式只是写空套子。正是因为它们是空套子,所以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这就叫“神无方易无体”。正是由于《周易》这种特殊的“包容”性以及“核心”性所在,先秦诸子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周易》的影响,并且将其与自己的思想理论结合,形成独特的学术体系。

故百家之说即受太极影响,又给予太极百家之意。如儒家看到了太极的乾坤二卦,提出“中庸和谐”,并赋予了太极“阴阳和谐”之意。道家看到了太极的宇宙生成,提出了“天道无为”,又添加太极“混沌虚实”之意。名家看到了太极同异辩证,提出了“名”与“实”关系,又给予太极“同一而异”。墨家看到了太极的阴阳调和,提出了“兼爱”、“非攻”,后增添了太极“调和转化”之意。法家看到了太极的爻卦分明,提出了“术、法、势”理论,丰富了太极“阴阳对立”之意。阴阳家看到了太极五行八卦,提出来“阴阳五行”,定型了太极“相生相克”的含义。最后,百家之意的“太极”融入解释《易经》的作品——《易传》之中,出现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太极,形成不同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太极哲学太极宇宙生成论的开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浑沌元气”体系的完成和演变。首先是《吕氏春秋》和《鹖冠子》借用了《易传》的乾坤结构以及《老子》的浑沌体系,设定出一个先于天地的“元气”之说。西汉初年,《淮南子》习承混沌元气的思维,认为太极就是指“元气”,是万物混沌之初所在,定型了“浑沌元气”学说。至汉末,《乾凿度》结合“浑沌元气”,又添加了高于“太极”的“太易”一词,认为万物是“太易—太极—浑沌—万物”的生成关系,故太极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到佛教和道教出现时,太极又与宗教结合,其关于宇宙的生成和认知也变得宗教化、神秘化。

我们知道,秦汉时期是中国首个中央集权的时代,所以其无论在政治、文化还是经济上有着绝对的统一性。虽然在文化史上,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儒学逐渐走向正统的地位,但是在太极哲学的属性上,道家的混沌宇宙的世界观和“无为”格调慢慢取代了春秋百家,成为了太极在该时代最主要的特性。故太极的“道”性终于在这个时代成为基调,并在后期结合了儒、释、道三教之风,具有了更多的文化色彩和内涵。

3.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也是思想融合和碰撞最多的时代,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玄学的产生。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1]。故东汉末年儒学和经学大师郑玄首先为“太极”本体论发声。

郑玄认为“元气之所本始,六易既自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则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他通过太初“忽然而自生”,跳过了《乾凿度》的太易,瓦解了“太易生太初”的理论体系。同时以“易无体”这个概念,取消了“太易”的实际含义,将太极由汉时期的“宇宙生成论”转变为“太极”本来一词的思考认知。之后,三国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抓住了郑易学体系中两个核心观念——“忽然而自生”与“无”,洞悉二者的关系,革除郑玄的混乱。他结合了魏晋玄学中的“贵无”思想以及当时易学所流行的大衍之术,将太极的“忽然而自生”解释为“独化”,从而将太极的生成含义彻底本体化。

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太极含义由原来的道家、易学逐步向玄学发展。在王弼之时,衍生出了“无”的理论构建。唐代学者延续了王弼的“无”的思维并结合“元气”学说,但在理论构建上并无完成。至唐中叶,韩愈创制“道统”理论,摆脱了汉以后单一的道家学术,为太极在宋代“儒学”的复兴以及“无极”概念产生提供了基础。

4.两宋时期

宋朝,太极最大的变化在于二。其一是周敦颐创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其二是太极与理学结合,“太极”即不是宇宙产生出的“浑沌元气”,又不是“忽而自生”的本体所在,而是等同于“天理”的世界道理、法则之所在。两宋时期,理学成为主要的理论。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道教思想,三教融合的伦理性本体论。太极“理学”的完成分为三步。

第一步,周敦颐根据秦汉以后的宇宙发生论做出太极图。至此“太极”由抽象变为具象,并被广泛使用。道教的代表符号太极阴阳鱼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之后的理学家张载依据周的宇宙生成论思维,将太极与万物之气相联系,提出了“太极即气”的命题。他还由此衍生出太极关于“性”的探讨。

第二步,程颢和程颐(二程)结合了理学“天理”的核心思想,将“太极”与儒家的伦理序位联系,认为太极在“天理”之中,“理”为世界核心,宇宙之源。

第三步,朱熹结合了周、张以及二程等人的学术,理清了太极与“元气”、“天理”的关系,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就是“理”,“太极”产生“阴阳二气”,“气”的浮动交融形成了世间万物。故有“先理后气”的论断,太极就是理气一体。

在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两宋理学家的努力下,宋代理学的理论体系终于完成。该体系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宇宙发生论,给予儒学的纲常伦理新的解释,使新儒学得到了权威的地位。这是秦汉之后,儒学在多元文化的反复冲突融合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并重新回归正统地位。太极的“儒”性也是在该种文化高地的限制下,摆脱了原有的“道”的思考,在明清之后逐渐转向关于“理”、“气”、“性”的思考探索。

5.明清时期

太极概念内涵基本框架的流变,到朱熹时发展到顶峰。明清儒学家、道学家、易学家等都是在先人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善,但总体框架并有变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曹端的太极理气统一、自能动静论;薛瑄的万殊一本太极论;蔡清的太极涵阴阳论;崔铣的太极阴阳之合论;罗钦顺的太极众理总名论;王廷相的太极元气论等等。然而,在这些都比不上太极在另一个领域的伟大创造——太极拳。太极拳的创制让太极这一长时间被讨论的哲学概念成为一个实体性存在,太极也在明清时候逐渐被“太极拳”所取代,直至今日成为一种拳术的代名词。这就是太极在明清时期由文向武转变的时代特征。

6.总结

“太极”的哲学流变一直紧紧跟随当时的学说发展。西汉黄老学说流行,就有了“浑沌宇宙”;魏晋流行玄学,太极便有了“独化”;两宋流行理学,便有了“理”、“气”、“性”的探讨;太极也在明清时候逐渐被“太极拳”所取代,直至今日成为一种拳术的代名词,实现由文向武的转变。所以,太极哲学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太极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玄学元气理学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宋代书院的理学图书出版与理学思想传播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平衡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