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遇见自己

2019-01-19 06:21于家睿
大众摄影 2019年9期
关键词:萧山工作坊选题

于家睿

工作坊现场

依然忘不了那天,湘湖边下起蒙蒙细雨,越王城山笼了雾气,沿湖一阵疾跑,适时出现的亭缓解了没带伞的狼狈。远处有游船缓缓行驶着,与湖心的岛渐渐重合又渐渐擦肩,低头看,挂着水珠的草叶一颤一颤,似在撩拨那泛着涟漪的湖面。

这是萧山留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深入脑海。我确定这是江南的样子,柔美、含蓄、朦胧。湘湖虽不及西湖那毋庸置疑的气场,多的却是几分与世无争的偏安。

在5月24日之前,萧山是杭州国际机场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参加“高帆杯”摄影工作坊,我可能会在很长一个时期继续把萧山当作机场。“面向土地,面向人民,面向生活”是工作坊的主题,为了一次深度田野调查的实践,为了一次亲手制作摄影书的实践,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在这一天陆续抵达萧山蓝天宾馆。

在湿润的空气中,风都是自在的,这一天的大伙儿肯定没人会想到,即将迎来的是一段始料未及的“魔鬼式”高强度学习。

任悦:最烦你们一亮相就带着Alec soth的影子

得益于24日晚上萧山当地摄影家和文化学者的信息分享,我们初步了解了萧山的一些典型风物和历史文化线索。这里有唐诗文化、钱塘江文化、古镇文化、围垦文化还有高新科创产业等,当晚儿点以前,大家就初步上报了自己的选题,坦诚说,有的明白有的糊涂。5月25日是相对迷茫的一天,我选择了从渔浦渡口重走诗路。35公里车程,8公里徒步,这是萧山创作之旅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作为一个外来摄影师,渔浦没有给我太多诗意的现实,浦阳江上偶尔看到几只货船经过,沿着江边是看不到尽头的密林和没到胸口的野草。背着相机包的后背早已经湿透,难道刚来就要放弃选题吗?我终究还是决定,无论如何要穿过未知的世界,鉴定一下渔浦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按照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拍出什么算什么。

单兵作战的时候,我能猜测到其他同学的境况并没有乐观多少。果然,晚上的作业会就成了大家焦虑的开端。这一晚,“张杰、李杰、金澍杰”成了全班率先被记住的“孪生三杰”,他们的照片题材很像,视角很像,色调也很像。我个人当时的感觉是,金澍杰太了解Alec soth了,那些空置的椅子,那些空曠的湿地,还有肖像,最重要的是色调,是真的很舒服很像soth。在我内心默默惊叹的同时,我们温柔又率性的任悦老师发出了第一次犀利的点评:“最烦你们一亮相就带着Alec soth的影子,我最早在国内介绍他是在2008年,现在十年过去了,你们还在迷恋这种流行调。”也不知道这句话对在座其他人是否产生了心灵的震荡,那一瞬间的我在思考一件事,摄影师必须挖掘和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

第一期的五天时间就这样开始了倒计时。本土的李晓军进行着他的美丽乡村记录,葛亚琪在游走中用半格相机寻找着儿时的痕迹,楼颖坚持要拍她的家乡楼塔镇,高晓亮要溯源他的高氏家族史,周麒要拍围垦。得益于地域优势,所有本土摄影师的选题都是清晰的,展示出的内容却稍显模糊,至少影像的表现力在初露头角的时候没能恰如其分地接轨那些选题的宏大。而外来的摄影师王彬选择拍当地的青年潮流文化,赵钊去拍钱塘江边的水文站,郝亚丽拍摄老百姓与伞的故事,季怡雯以缓慢的速度推进着第一代返乡女工的调查。他们的选题显示出一种紧张感和小心翼翼,一种缘于对陌生的敬畏而生出的谨慎和勤恳。还有两位大学在读的小朋友马迪和徐云卿,面对高压态势无从下手,哭哭啼啼不知如何是好。这让我想起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一个桥段,许三多被选上了当兵又不想去当兵,抽抽噎噎想哭,村主任吓唬他:“不去当兵是要坐牢的!哭也是要坐牢的!”

想想我们的工作坊就是这样的节奏,不去创作是不行的,创作的不好也是不行的!这种被逼着出“大活儿”的感觉实在是太刺激了。

傅拥军:你们要继续去拍,要多拍,要补拍

五天的时间,每个人都是早上8点出门,下午5点回来,然后直奔教室,到晚上11点都舍不得离开。负责教室的服务员特别理解我们,每天都陪着我们到最晚的下班时间。

工作坊现场

大家仿佛是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种异常亢奋的机械化状态,高强度行走,行军式拉练,大雨天、烈日天、湿热天,两点一线、多点多线,整理、展示、点评、思考、探讨,然后第二天继续出发,循环往复。直到第五天的分别之际,大家都没有告别的情绪,再一次“战斗”到深夜23点多,傅拥军老师提醒大家:“到第二期开始前的这段时间,你们要要继续去拍,要多拍,要补拍。数量是一个前提,拍摄不完整的要提前来萧山,安排好补拍的时间,否则没有办法去进行下一步的编辑和做书。”事实上,在第一期的尾声,“完成度”是一个奢侈的词汇,多拍补拍像是一道无形的重压,让每个人感受到“未完待续”的疲惫和“必须像样”的责任。大家似乎都憋着一股劲,要在沉默中拿出干货。

离开萧山后,我趁着高热未退,用一周时间整理了近两万字的文献资料,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有了新的发现,发现了影像的缺失部分,也明白自己的完成度虽然暂时凸显,但是距离完美还差几个步骤。这些遗漏的地点和线路,就是我惦记着要补拍的部分。当你真正开展一次严肃创作,你会发现,在闪着光芒的终点面前,凑合是不能容忍的。当你距离心中的完美只差明明白白的一步,你会恨不得拼了性命去闯过这一步。我就是以这样的状态,期待着工作坊第二期的行程。

在第一期结束到了月第二期开班前,我们的微信群里非常安静,不知道回归生活后的大伙儿都在做什么,作品推进得如何?是已经泄了气,还是在秘密推进着“大活儿”?事实上在此期间,萧山本土的同学们都在继续推进着他们的项目,而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在每个人锲而不舍的努力中逐步显现。外地的同学们因为清醒地知道拍摄时间的稀少,所以都付出了加倍的汗水去玩命研究和提速进度,在第二期报到前就已经去进行最后补拍了。田野调查从一个概念变成了具体的路子,成为每一个人在行走中体悟和学会的,改变了每个人对待摄影的态度和方式方法。

猜你喜欢
萧山工作坊选题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