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撩”

2019-01-20 09:57李昕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义词语心理

李昕升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在 2016年网络神剧《太阳的后裔》中,男主柳时镇在女主姜暮烟拨打报警电话时迅速将女主角手机向空中抛起并徒手接住,男女主角温情的互动使得“撩妹”一词爆红网络。截至2017年4月22日10时,以“撩”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得相关新闻31 900 000条,足见其在新媒体语言中的地位。

一、“撩”义

常用的“撩”具有“挑逗”之意,并非旧词的新意,早在《北齐书》中就有所用例。从“撩”的字形上看,它由“扌”和“尞”构成形声字,从手从尞,尞亦声。“尞”字意为“长、远”,与“手”结合起来表示伸长手(干某事)。《说文·手部》:“撩,理也。”[1]在这里作为本义:整理。而后语义引申,《北齐书·陆法和传》:“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2]在这里,“撩”就被引申为现在所广泛使用的“挑逗”之意。再如《聊斋志异·促织》:“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3]亦有“挑逗”之意。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撩”有三个读音:liāo、liáo、liào,其中 liāo、liáo 都有动词意,分别为“掀起”“撩逗”之意,而lià o则同“撂”(本文不进行分析)[4]。本文结合其动词意义及衍生出的相关词义对“撩”的所有用例进行观察、整理、分析、总结出“撩”字在新媒体语言中的意义①。

(一)表示动作的掀起、整理

(1)杨颖撩衣服,晒马甲线。(《凤凰网》2017年12月23日)

(2)王祖贤撩头发的这一瞬间,女神的光辉美丽尽显无疑!(《首席娱人》2017年 6月 2日)

(3)不露不舒服斯基!白灵对着镜头撩裙子。(《腾讯网》2016年11月11日)

(4)张天爱撩头发放电。(《凤凰网》2017年11月6日)

“撩”在动作上表示的意义为掀起,多发生于人与物之间,且该动作发生时会有如下特征:使用手部来完成;伴有轻微动作;带有效果。在上述用例,(1)(3)同为撩衣服,(2)(4)同为撩头发,但发生时特征不同,其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如在(1)和(2)是依靠手部来完成且动作轻柔,可以理解为用轻微的动作将衣服掀起和整理头发;而(3)和(4)除了包含(1)(2)两个特征外,还带有一定的挑逗意味。

(二)表示心理的撩逗、吸引

由于语境、交际对象或交际内容等的不同,“撩”传递出的语义色彩也不同,或褒或贬。

1. 语义指向偏“贬”

(5)沈逸:撩妹有风险,川普须谨慎。(《凤凰网》2016年12月3日)

(6)《猎场》郑秋冬被贾衣玟开撩,拜金女有手段没想到心机这么深。(《东方网》2017年11月22日)

通过检索到的例句发现,语义指向偏贬义的“撩”在表达中一般带有“利益性”的目的,即为达目的通过一些手段和策略开撩。如在(5)中,沈逸(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通过简单、委婉的方式概括了中方对川普与蔡英文这通电话的态度: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兴大国,不会放任这种随意撩妹的现象破坏来之不易的战略稳定的局面。而在(6)中,郑秋冬在事业稍有起色时,便成为贾衣玟的“猎物”,被她以办公室诱惑开撩,网友表示“拜金女果然有手段,没想到心机这么深。”在这里,贾衣玫是有目的性地接近郑秋冬,而非真正被郑秋冬所吸引。所以,在此情况下的“撩”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或达到某种目的而将“撩”作为一种手段和策略,所以表达的语义指向偏贬义色彩。

2. 语义指向偏“褒”

(8)《扶摇》七夕盛宴,杨幂阮经天甜蜜互撩爆燃粉红心。(《新浪网》2017年8月28日)

(9)镜头下的佟丽娅的妆容精致,时而眼神魅惑撩人,电力十足,时而闭上双眼,在光影的勾勒下,展现完美侧颜。(《搜狐网》2017年11月27日)

与语义指向偏贬义的情况相反,此处“撩”指出于喜爱的戏弄、挑逗、招惹或十分的吸引人,并没有特殊目的性,故用“撩”字表达“爱慕”“吸睛”的效果。“杨幂阮经天甜蜜互撩燃爆粉红心”中的“撩”表达了杨幂和阮经天双方双手紧握,深情款款,杨幂手捧阮经天脸颊,阮经天延伸意蕴十足。故此情况的“撩”是出于爱慕、足够出众,吸引人的眼球,语义指向偏褒义色彩。

二、“撩”字用法

通过对检索到的例句进行分析发现:作谓语是“撩”的主要语法特征,且分布特征与动词基本一致,还常与一些词搭配使用,如“撩神”“撩王”等。

(一)具有动词的句法功能

1. 带宾语

动词后接宾语是动词最典型的功能。“撩”后可以直接带宾语,也可以加上动态助词“着”“了”“过”,带有动态助词的“撩”更能体现状态过程。

(10)窦骁工作、撩粉两不误,开启完美男友模式。(《新浪网》2017年10月30日)

(11)吃着火锅唱着歌,撩着妹子开着新车,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网易新闻》2018年1月27日)

(12)热巴扭起来太撩了!(《今日头条》2018年4月25日)

(13)王者荣耀:隔着手机屏幕也能被撩?你曾被哪些王者套路撩过!(《今日头条》2017年11月3日)

2. 带补语

动词后接补语也是动词的常用用法。“撩”后带补语表示“撩”对受事者影响的程度,通常情况下,程度较深。

(14)宁泽涛呆萌奥运写真,性感酮体撩死大妈粉。(《新浪网》2016年8月3日)

(15)好暖!李光洁生日会上被粉丝撩坏了。(《今日头条》2016年4月22日)

3. 可重叠

一般的单音节动词都可重叠,构成AA式,后加“看”表尝试,同时可使语气缓和,易使人接受。

(16)岳云鹏深夜晚点,长篇发文还不忘撩撩薛之谦!(《快资讯》2018年1月30日)

(17)宋仲基快放开姜暮烟,让我撩撩看!(《新浪博客》2016年3月29日)

(二)以“撩”为模标构成一系列词语

李宇明指出:“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词语模中的‘模标’和‘模槽’构成,其中‘模标’是词语模中不变的成分,‘模槽’是词语模中的空位,根据空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前空型、中空型和后空型三种。”[5]自“撩”这个词流行以后,形成了大量的以“撩”为模标的前空型和后空型词语,即“×撩”或“撩×”的一系列词语,这部分词语也迅速进入到新媒体语言中,被人们使用。

1. 前空型

前空型即“×撩”的格式,其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性语素。比如:互撩、狂撩、暗撩。

(18)京东、华为公开互撩!5月2日要生万物?(《新浪微博》2018年4月26日)

(19)周渝民迪丽热巴咬耳朵,狂撩少女心。(《凤凰网》2018年1月29日)

(20)张一山借情诗暗撩周冬雨。(《凤凰视频》2017年7月28日)

2. 后空型

后空型即“撩×”的格式,目前比较高“出镜率”的有“撩王”和“撩神”。

(21)“离镜”妖气冲天 张彬彬或成下一代撩王!(《新浪网》2017年2月3日)

(22)《亲爱的她们》撩神张若昀对战宋丹丹。(《新浪娱乐》2017年12月12日)

三、流行原因

一个新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依靠语言系统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因素

首先,媒体的传播加速人们对“撩”的认知与理解。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各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一个快捷、开放的平台,它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加速传播。一个新兴的流行语一旦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而且足够新奇,就会立即在网络媒体中迅猛发展,并盛行于网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2018年1月31日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较 2016年 12月提升 2.6%,且截至 2017年 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度增加5 734万人[6]。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增速提升,且以年轻群体为主,这使得网络平台更加外放,使得年轻人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更加凸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撩”在媒体语言中的传播速度,加速了人们对“撩”的认知与理解。

其次,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语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人们需要通过语言理解信息、解读信息。因此,人们对陌生的语言现象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加速了“撩”的传播。而且,在身边的人都使用一种新语言时,受周围人的影响,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趋同。

社会文化心理是社会普通意识的一般形式,与社会存在相依存,即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能反映该时期、该社会、该民族文化境域、文化形态的文化心理意识。尽管文化心理意识的内容,不仅受历史、社会、民族的影响,也随着社会历史、民族的变迁而变化,但是它作为反映社会文化存在的意识现象具有普遍性、恒常性[7]。“撩”作为网络流行语被广泛关注,可以通过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诠释现阶段人们心理活动的特点与其折射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社会文化心理的普遍性、恒常性去看待“撩”的爆红。而且,“撩”体现了当下网络受众追求新奇独特的社会语用心理。再次,“撩”也体现了当下人们的好奇心理。当“撩妹”“撩汉”等词一次次出现在受众视野中时,刺激了受众的探求欲。受众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探寻它的“来龙去脉”,并将其意义不断丰富,应用于诸多领域范畴之中。正是对“撩”语义的探求,使得受众对“撩”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在交际中,也促进了更多群体对其的理解与关注,给受话人施加了新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情感因素。

(二)内部因素

首先,“撩”能够简单、准确地反映受众心理感受。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撩”爆红于网络,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并迅速传播,恰好反映当下以“90后”为主体的网络大军的心理诉求,在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人们的欲望极易膨胀却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撩”的理念使得人们减负心理得以实现,达到轻松、诙谐的效果。

其次,“撩”作为模标具有超强的能产性。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交际需要的,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撩”流行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具有超强的能产性,通过汉语语言的类推机制进行造词,通过自身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新词是“撩”能够维持火爆的原因之一。

再次,受到方言因素的影响。“撩”能够迅速地流行、发展也受到方言因素的“支持”。在北方方言中早有“撩骚”一说,一般指男性去挑逗异性,引起异性的注意,带有贬义色彩。粤语、客家话、赣语中也有“撩人”“撩细妹”“撩细哥”等表达方式。可见,“撩妹”作为当下流行的新媒体用语并非新的发明创造,而是由来已久的模因元表征信息,只是在当下社会语境下被重新挖掘出来[8]。由此也可以说,一些地域方言的“支持”也是“撩”能够迅速走红的重要原因。

总之,“撩”的流行及发展折射出人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探本溯源等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渴望得到释放与认同,“撩”的出现以其“撩逗”的表达方式博得广泛认同,说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生活及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应理性对待。

[注释]

① 本文以人民日报、搜狐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为语料库,探究“撩”字在新媒体语言中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语义词语心理
容易混淆的词语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找词语
心理小测试
语言与语义
心理感受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