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而“远”之

2019-01-21 01:01张旭辉
中华环境 2019年6期
关键词:扎龙东北虎猫头鹰

文 张旭辉

劳动节前,听到了黑龙江鹤岗部分住宅房价跌破350元一平米的报道,吃惊之余也为自己老家那边的“老破小”还能卖出近1000元一平米的“高价”稍感欣慰。据知乎上一位来自鹤岗的答主说,当地年轻人已经很少,整个城市在慢慢收缩。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济衰落和人口流失的同时,东北的生态环境却隔三岔五地传来让人高兴的消息。去年10月,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出现成年雄性东北虎足迹。这是野生东北虎在该地区消失近40年后的重现。从2014年起,黑龙江省境内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就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采伐。持续的生态保护工程让山林内黑熊、野猪、狍子、野鹿等动物日渐增多,为大型食肉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充足和丰富的食物。东北虎有长距离迁移的习性,它会深入小兴安岭腹地连续多日停留,足可证明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好转。

曾因缺水和管理不善几次起火的扎龙湿地保护区,如今水域面积与核心区也都连年增大。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鸟类总数量和珍稀鸟类数量都有了明显恢复。经济活动减弱,使得扎龙持续多年的缺水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湿地连年起火这等令人惊诧之事终于被基本杜绝。

作为一名环保小兵,多年来看了太多生态环境被人类侵占的消息,因而当听到人类退而生态进的事情,不得不感慨和欣慰,但仍清醒地意识到这并不意味着情况全面好转。东北的鸟儿重焕了生机,在北京四九城住了几十年的长耳鸮猫头鹰却几乎逃亡殆尽。这些长耳朵大眼睛的小家伙们原本在每年秋天来到有热岛效应的北京过冬,白天躲在故宫、天坛、国子监等处的古柏林里睡觉。可是,随着北京自然绿地被挤压,人工乔灌绿地增加,老鼠、小鸟、蝙蝠这些猫头鹰的食物变得更少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每年冬天都会接到一些饿得皮包骨头的猫头鹰。同时,有些拍鸟爱好者为了在白天拍摄到猫头鹰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飞行的姿态,在摄影论坛上博得几句称赞,甚至不惜蹬踹树干来惊醒它们。目前看,道德谴责没什么作用,恐怕得考虑立法,惩戒这种恶意惊扰的行为。

之前在美国游览大峡谷时,景区内不时有松鼠钻出树丛,来到人前讨要食物,有的甚至站在人流密集的楼梯上,毫不害怕。有的孩子想趁着松鼠喝瓶装水的机会把它抱到怀里,但都被轻易地躲开了。孩子们便也作罢,即使是看上去还未到懂事年龄的小孩,也没做出任何惊吓松鼠的举动,真可说是当地动物之福。

曾有人在知乎提问,蚊子和蟑螂如果突然消失,对生态环境会有多大影响。那些回答影响很小的人,虽然某种意义上说得没错,但他们忘了,蚊子和蟑螂是对两个包含物种极多的大家族的统称,其中能与人类共居的寥寥可数。如果这两大类物种全部消失,地球生态圈的分解者就少了一大块,肯定要出大灾难。与惹人爱惜的松鼠不同,这些既不威猛也不可爱的又不能适应人类居所的小虫子太难进入公众的视野,当它们的栖息地被人类占据,它们就只能撤退,也几乎没人会为它们代言。

与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相比,人性进步和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更为缓慢和复杂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和谐前路漫漫。美国大峡谷可爱亲人的松鼠、峨眉山的“流氓猴”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赢的情形,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特例而非普遍。我们必须认识到,现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仍是零和式的“你退我进”。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人类对自然有一颗敬而“远”之的心,只远观,不亵玩。

爱德华·威尔逊在2016年提出,为了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防止更多人类未曾谋面的物种灭绝,需要把半个地球保护起来。在可见的未来,这个目标高得吓人,但也不必灰心害怕,万丈高楼平地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今人于未来之无知就如同古人无法想象今日世界的样貌,人生不过百年,致良知而笃行,问心无愧即可。

猜你喜欢
扎龙东北虎猫头鹰
保护野生东北虎,我们一直在行动
猫头鹰
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东北虎,请你回家
带春回扎龙
猫头鹰
猫头鹰
鹤之灵
老虎
初秋游扎龙湿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