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系列报道
——古树

2019-01-21 07:21摄影周西娟薛志勇
河北画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槐雄县楸树

文/刘 洁 摄影/周西娟 薛志勇

树立天地,在世界几大文明的神话传说之中,大树都是天地之间的灵物,亦如电影《阿凡达》中的生命之树。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人管仲即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生观,将培育树木与人才相提并论;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赏誉》中,将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比喻为栋梁之材,可见树与人类密切相关,是命运共同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树。一个地域的乡土树种,既是一方水土最忠实、最长久的守望者,更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承载着民众的丰富情感。

容城晾马台乡明月禅寺内千年古柏

本次新区乡愁遗存调查,发现了多个树种,无论是在道路两旁、坑塘沟渠、寺庙宫观、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庭园之中,树木无处不在,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老树沧桑的身影,而最常见者当属槐树、枣树、杨树、柳树、梧桐等,还有少量的楸树、银杏等名贵树种,而槐树无疑是这里的长寿树。本次共调查登记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2000多棵,300年以上的200余棵,古树的存量和密度在河北平原地区较为少见,体现了数百年来当地居民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理念。

古树中,最年长者为容城明月禅寺内的千年古柏,苍翠挺拔,盘根错节,有数人合抱之围,与数棵老槐树一起装点着古刹的庄严肃穆,见证了千年古刹的数度兴衰。而古槐数量占了绝对优势,槐荫子孙,槐树一直被国人视为吉祥树种。由专业部门颁发证书的雄县龙湾镇古槐已600多岁高龄,仍枝繁叶茂;容城东孙村东小庙前的古槐,树干早已中空,即使枝离破碎,硬是从枯树中发出新枝桠;容城沟西村约300年的古槐,是村民心中的神树,接受着村民的细心呵护、祭拜,并成为村民眼中儿女是否孝顺的“公断树”;雄县佐各庄村老街上有一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树干上火焚和弹痕痕迹依稀可见,这是1939年此地发生的梁神堂战役留下的战争伤痕,成为侵华日军暴行的有力罪证。

容城县刘庄村300多年老楸树

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的谚语,容城刘庄300多岁的古楸树,树围约2米,每当“五一”节前后,满树开出粉红色的花朵,花香四溢,繁花似锦,盛极一时,当地村民和路人会相约观花,见证着古楸树不老的神话。

古树应景而生,英雄顺势而起。雄安新区的先民们,自古就崇尚生态之美,而每一棵老树,无不似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只要有一米阳光就要坚持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空间,以其伟岸或残弱之躯,历经风霜雪剑、战火洗礼以及各种灾难。老树见证着村落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乡民的集体记忆。饱经风霜的大树,犹如这片土地上的一座座丰碑,成为本村甚至周边村民心中的英雄树、保护神。

雄县龙湾镇600多年古槐

“一棵上百年的古树,可能就承载着一个村落的故事和家庭的记忆、儿时的乡愁,也许某一天的某一刻,夏日树荫下,在蝉声鸣叫中,老人可以摇着蒲扇,给儿孙讲述儿时的故事”。这些生动的语言和画面,描摹出乡愁计划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的美好愿景。

一方水土,一方乡愁,雄安的古树,将继续见证新区建设的日新月异和人民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古槐雄县楸树
雄县人大常委会“一家一站”建设见成效
听古槐讲故事
幸福的一日
——致秋天的花楸树
雄安·雄县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 周年军民联欢会
山和海
古槐的梦
幸福一日
致秋天的花楸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