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 箱

2019-01-21 07:21刘艳素摄影张学农
河北画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安新县河北梆子行头

文/刘艳素 摄影/张学农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安新县光淀村长乐会(河北梆子戏班)按传统习惯晾箱——翻晒行头的好日子。

打开颇有年代感的装行头的木箱,就是开启了那段不算太遥远的记忆。以前,逢年过节长乐会都会在本村演出,也曾多次被外村邀约,演出的文武戏有130多折。可以想象得到,那时人们围在高台前,或站或立,锣鼓、梆子声一响,好戏开始啦!舞台上演员身着精美的行头,豪放高亢地唱着人生悲欢。这些行头见证着光淀村无数场次的欢笑,记录着难以言说的热闹。

长乐会有戏箱二三十个,行头三百余件,其中珍贵的手工湘绣、苏绣行头就有几十件。对于非盈利的村级社团来说,这样的“家底”非常专业,甚至称得上丰厚。这些行头都是光淀村民自己掏钱置办的,足见人们对家乡戏河北梆子由衷的热爱之情。

据传,长乐会组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那时村里穷,只能租赁行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前后,会头刘耀宗以及首批学员杨金辉、张尘、杨金科等集资购买了行头。1949年以后,在高月楼、宋九儒等名师教艺下,长乐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员,如杨兆利(国家二级演员)等。1998年至2010年是长乐会的鼎盛期,会员达到六十多人,之后,随着大批学员外出经商,长乐会也就不再演出了。

那一箱箱行头每年再现人前,是传统文化习俗,更是慰藉人们的依恋之情。这里是河北梆子的一片沃土,随着雄安新区越来越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们也越来越期待长乐会的河北梆子能够重现光彩。

猜你喜欢
安新县河北梆子行头
满族冬季传统项目“踢行头”教学的改革研究
行走人生的最好行头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及传承保护与发展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分析
情人
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之路之我见
论河北梆子戏剧的原创精神及文化缺失
2013最想收入囊中的潮流新品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