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园本课程研训“三审议”

2019-01-22 11:51
幼儿100 2018年36期
关键词:木偶剧纸盒木偶

【案例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园一直致力于木偶剧特色活动的研究。木偶艺术博大精深,让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领悟其中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园各班围绕某一个木偶剧形成相关主题活动。在老师们开展木偶剧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班级木偶剧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的制订过于空泛,一方面很多教师提到幼儿园在制订主题活动方案时,较多围绕班级木偶剧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或者对部分与木偶剧相渗透的特色游戏区域较为关注,而较少涉及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感知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没有很好地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为了更好地促进木偶剧主题活动的发展,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完善,这一学期在园本教研的主题上我们确定以“关注幼儿生长的木偶剧主题活动”为切入点,致力于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发展的经验。

【案例描述】

片段一:大型木偶主题展示——孩子们的木偶节

每学期各班在开展木偶剧主题活动中,最终会通过大型木偶主题展示的方式来展现各班的木偶剧,这种形式已经形成了我园木偶剧特色的一个经典板块。在本次的木偶剧主题活动审议中,关于这个活动的组织,老师们众说纷纭。

集体备课审议实录:

主持人:今天的研讨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回顾了解往年大型木偶剧主题展示的内容;二是在本学期木偶剧主题活动开展后,我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展示,以何种方式讲比较有效?

王老师:我觉得以前的大型木偶展示活动,各班都是通过班本木偶剧表演的方式进行汇报,老师过于关注木偶剧主题活动的结果,最终都是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老师带孩子排练得多,缺乏让孩子在各班主题活动开展中感知、体验的过程。

韩老师:我觉得大型的木偶主题展示,不能只展示孩子的表演,是不是应该将孩子在木偶剧主题活动的不同动态都展现出来?

主持人:那老师们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体现孩子在木偶剧主题活动中的动态过程?

江老师:比如大班的孩子已历经小班、中班两届木偶主题展示,有一定的经验,对于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不是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让孩子们来说一说,将活动的组织形式由园部统一制定的、老师组织的转变成以幼儿为主体的。比如第一个环节,可以让大班孩子自己介绍一下,说一说,他们应该能讲点东西出来。

王老师:我赞同江老师的想法。在和孩子讨论前可收集一些幼儿在小班、中班时参加大型木偶主题展示系列活动的照片,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回忆。

贾老师:幼儿根据照片的回忆性讲述是零散的,我觉得教师还可剪切一段往年大型木偶剧主题展示活动的录像,在小结时边引导幼儿欣赏边进行现场解说,这样能给幼儿一个木偶剧主题展示活动的完整经验。

主持人:第一环节有照片,有录像,有自由讲述,形式还是很丰富的,应该能较好地达成预设目标,那第二环节呢?是否需要投放些辅助性材料?

顾老师:光是口头介绍肯定是不行的,太乏味了,幼儿也容易听过就忘。

陈老师:我觉得这样还是比较呆板,第二环节可否以图夹文的形式,把今年木偶主题展示的系列活动设计成一张示意图?让幼儿来担任小小主持人,和大家介绍如何改编、续编故事,设计木偶剧的对话。第三环节小小主持人可以现场介绍如何进行海报的设计,并且有孩子在现场进行海报制作的过程,现场制作木偶。

主持人:可以把每个班作为一个小小剧组,孩子可以自己选择担任导演、主持、化装、道具制作、木偶剧演员,让孩子在讲讲、说说过后还能玩游戏,孩子们肯定喜欢。整个环节都由小小导演策划、组织,教师则退位,这样可以解决参与人员的安排问题,绝对让幼儿自主,可以让全班孩子都参与进来,幼儿活动积极性肯定会更高。

贾老师:绝了,那我们是不是将原活动 “大型木偶主题展示”调整为 “孩子们的木偶节”,这样更能体现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体。

解读:幼儿园的集体备课、课程审议一般在一小时左右,那怎样发挥这一小时的实效?

我们认为:此环节审议中,对主题活动的最终的呈现形式是审议的重点。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觉得将主题活动展示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教师引导孩子进行策划,以班本木偶剧主题为载体,和孩子一起或改编、或创编、或续编绘本故事,一起设计对话,形成剧本,一起创编律动、音乐游戏,一起制作木偶、道具、装饰服装,一起制作海报,完整地排演……木偶剧主题成果的展现是孩子对各种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经历着、体验着、快乐着、成长着。

片段二:集体教学中的被游戏——主动游戏

“有趣的纸盒偶”是大三班木偶剧主题活动中的一节木偶制作活动,三年来,幼儿园美术教研组多位老师先后组织孩子们开展这一活动。本学期将再次组织这节活动,幼儿园项目审议组围绕这个活动,与老师们展开了讨论。

项目组审议实录:

我们对原来设定的活动目标进行了审视和分析。首先,大家针对原来设定的目标是否恰当、合理,能否有效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经过观点碰撞,最后达成了共识,即原设的目标“尝试用折、剪、贴、画等技能在纸盒上表现玩偶形象”过于笼统、简单,不够具体,操作性也不强。

几位组织过这个教学活动的老师一起回忆当初自己组织这个活动时的情境。有的老师说自己在组织这个活动时觉得有些孩子在制作纸盒偶时表现出缩手缩脚、小心翼翼的样子,也有的老师说当时很多孩子在制作纸盒偶时都以模仿老师的范例偶为主,自己创意的纸盒偶作品极少。不过也有老师认为孩子们能够模仿范例或者借助图片成功制作出纸盒偶已经很不错了,表明这个活动获得了成功。项目组组长曾教过这节教学活动,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当初孩子们制作的纸盒偶虽说不是千篇一律,但是每一件作品都大同小异,仔细想想,应该就是缺少了作品本该呈现的那种稚拙、本真、灵动和多姿多彩。如果发现孩子们在一个艺术活动中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不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这样的活动效果又何谈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呢?

于是,围绕“究竟这个活动该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让孩子获得一种什么样的提高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这个问题,大家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探讨。老师们重温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艺术领域的目标和教育要求,其中第四条、第五条是这样说的:“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和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大家基本认同: 幼儿自由、自主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创作乐趣是目标的重点,也是我们组织艺术活动时不能违背的宗旨。

调整思路:

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后,我们对目标进行了如下调整:

1.幼儿通过回想、观察图片及与同伴和老师交流等方式,充分感受纸盒偶的形状、色彩的多变和丰富性。

2.幼儿能够大胆构思、制作自己喜欢的纸盒偶形状及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图案进行装饰,并能注意色彩的搭配。

接着,我们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把原来的“观察老师的范例作品”这一重点环节改为:

1.组织幼儿观察、欣赏纸盒偶图片,引导幼儿感受这些图片中的作品形状设计之大胆,构思之奇特,色彩搭配或协调、或色彩对比鲜明强烈等特点。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纸盒偶,并重点引导幼儿回想或设想自己喜欢的纸盒偶是什么样的。

3.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纸盒偶。

解读:之所以如此修改,我们的依据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中提出的:“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创设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再次组织这个活动,要尽量避免因为老师范例作品的出示,给孩子们更多的暗示和参考。对孩子们来说,老师的作品总是那么完美,从而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样往往局限了孩子们自由创新的空间。再有,由于我园是以木偶剧为特色的园所,平日里幼儿园处处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木偶,大班孩子们在平时接触的纸盒偶的样子也不在少数,在他们的心中自然也会有他们喜欢、想要拥有的木偶样子。

调整后再认识:

再次组织“有趣的纸盒偶”这个活动时,在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纸盒偶环节中,我们果然发现了: 很多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个木偶梦工厂,他们有的喜欢白雪公主的造型,有的则喜欢用多啦A 梦这些动画形象来装饰纸盒偶。在引导幼儿回想、交流见过或想要设计一个怎样的纸盒偶的这个环节,充分激活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这远比一个范例作品所能带给孩子们的启示作用要大得多。

反思这次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及他们所呈现的作品,项目组的老师们充分感受到了在木偶主题教学中,“被游戏”和“主动游戏”的差别。对于孩子们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游戏,而不是一种“被学习”。唯有这样,孩子们的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愉悦,他们内心丰富的想象世界才能得以大胆表现,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片断三:表层的审议——实效的审议

各班在开展木偶剧主题活动中,将木偶剧的主题活动在游戏中进行渗透,以主题活动中的系统活动为支架,维持整个主题的发展和提高。再以灵活的区域活动为辅助,很好地配合、补充了区域系统活动。黄老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到木偶手工坊的一位“工作人员”做了许多多变的皮影偶进行售卖,然而,当顾客来买皮影偶时,营业员因为不愿降价,所以一次也没有与顾客交易成功。当黄老师观察到营业员因为交易不成功而在制作皮影偶时有些不开心,但同时又始终不愿降价时,黄老师就以顾客的身份走进木偶手工坊,在购买中了解孩子不愿降价的原因,并在与其讨价中引导他降低价格,最终孩子不情愿地同意老师的要求,将东西卖给了教师。教师的介入促成了一次交易的成功。

现场研训实录:

组长:今天,先请黄老师讲述自己的游戏案例,是关于幼儿游戏中教师观察与介入。(当黄老师讲述完她现场观察到的木偶手工坊中幼儿游戏实录的片段后,组长向组员进行插入式提问)当你观察到这一现象时,你会怎么做?

张教师:我就会以玩伴的角色介入其中,引导孩子降价。

王教师:以玩伴的角色买下来,让这位营业员孩子有成就感。

组长:两位教师都认为需要介入其中,只是介入的方法不同,其他老师呢?

吕教师:到交流分享时再谈价格,而且还是让孩子自己定价格,让他们有成就感。”

组长:现在有不同观点了,你认同谁的观点?

冯老师:我女儿也是大班年龄,她买东西时不管价格,所以不需要引导降价。

吕教师:那还是直接介入吧,先肯定营业员木偶做的好看,让他开心,不沮丧。

黄老师:那这样的话,现场的游戏中这位孩子的交往就滞留了。

组员们争抢着发表自己的想法,大家畅所欲言,现场交流氛围非常热烈。

解读:这是一次以案例研讨为主的游戏审议,在案例研讨的教研中,让当事者先讲述案例片段,在当事者未说出自己的介入与思考前,组长为组员们创设了发散性思维的空间,他们能够不受当事者的任何框架束缚,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质疑同伴的想法,讨论也就愈加热烈。

组长:现在老师们的观点都认为要介入其中,介入方法虽有不同,但认为降价的说法是不适合幼儿的,我想问问,既然你们认为孩子对价格比较模糊,没有什么意识,但为什么黄老师的游戏实录中听见顾客在还价,说20元太贵,10元卖吗。我们听听当时黄老师观察到这些现象后的做法。

黄老师:我以顾客的角色介入其中,当幼儿告诉我说因为下雨,不能降价时,我就说,不降价就一块饼干也卖不掉,要不10元一块吧!最后,他虽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卖给我了。

冯教师:你的介入太直接了,不应该直接说10元一块。

黄老师:10元也是我听到前面来买的孩子说的呀,而且最后营业员自己也是同意的。

组长:黄老师认为自己想让营业员有成功感的结果达到了,而冯教师认为游戏的过程对营业员没有意义,你赞成谁的?

吕教师:还是不要介入,交流分享时再讲。

组长:不管你选择介入还是不介入,请说出你判断的依据。什么依据可以支撑教师介入?(引导性提问,引导组员将教师策略与幼儿行为相结合思考)

张教师:看孩子满足什么,满足做的就不用介入,满足想卖掉的就介入。

组长:同意吗?(组员点头)那案例中的孩子满足什么?我们该怎样做?

牛教师:他虽然没有卖掉偶而不开心,但他还是在做偶,没有放弃。

吕教师:那这位孩子的情绪还是有些不开心的。

张教师:那还是先介入一下,让这位孩子开心,降价的事情在交流分享时说。

组长: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那我问问黄老师,你当时介入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最终达成你介入的目的?

黄老师:想让孩子开心,同时也想推进游戏,让他与同伴交往。

组长:请大家打开《指南》,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次翻阅《指南》共同探讨游戏中的介入。

组长:再回到案例中,当孩子几次没有与同伴交往成功后,有没有放弃或不想游戏了。那还需要教师介入吗?

组员们:不需要介入。

组长小结:我们以前都学过《学前儿童行为与观察》,其中提供了六条教师介入游戏中的依据,为什么在遇到案例时老师不会用了,还是犯了主观经验主义的错误?以后当我们再观察到幼儿游戏行为时,应该联系理论仔细分析和思考:何时介入才是有效的,怎样介入才是有效的?

进一步解读:如何发挥审议的实效?

虞永平教授在《论幼儿园课程审议》中阐述到:课程审议实际上倡导了一种专业的、学术的民主,各类课程审议者组成了一个课程审议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人们各抒己见,各尽所能,平等对话。一个幼儿园课程审议的风气越好,其民主气氛就越浓厚,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越有保障。因此,审议中,我们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每个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困惑、看法与想法;同时,我们引导教师用多维的眼光看待课程审议,审议前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将课程审议纳入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上。

以上只是我园在木偶剧主题活动开展中,一次次普通的课程审议的片段,从活动的选择——设计的优化——实践的验证——到问题的再发现与解决,历经了虞永平教授所说的选择性审议、论证性审议、判断性审议等多个审议类型。我园的木偶剧主题活动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审议中,不断得到优化,以此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木偶剧纸盒木偶
当代木偶剧造型艺术的创作
拆装纸盒
纸盒里面捞小鱼
小房子抽纸盒
简析木偶剧舞美设计的空间处理
浅谈木偶艺术的特点
小木偶找智慧
木偶剧进校园瑶乡少年乐翻天
木偶的眼泪(一)
折叠纸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