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毛岭锡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2019-01-24 03:49马沁春张加旺杨盛才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21期
关键词:锡矿红毛北西

马沁春,张加旺,杨盛才

(云南黄金矿业集团,云南 昆明 650224)

1 区域地质概况

红毛岭锡矿位于著名的“三江”构造带中南段,属于印支地块和扬子板块的交汇结合部位,为羌塘—“三江”造山系与西侧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拼接部位,由一系列岛弧向东俯冲的岛弧带组成,形成了临沧岩浆弧、昌宁—孟连结合带及澜沧江结合带三大二级构造单元[1]。临沧岩浆弧最具代表性的是临沧花岗岩复式岩基,岩基总体呈近南北向延伸,呈反“S”状顺挟持于澜沧江结合带与昌宁—孟连结合带之间,南北长度达350km,东西宽度10km~48km,出露面积7400km2[2]。区域由北西向南东横跨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Pt3ml)、惠民组(Pt3h)地层及临沧花岗岩基西缘区域,造就了本区自东向西高、中、低温矿化连续阶梯式分布,内生与表生矿化同步发育的特点。

区内目前发现主要矿产有铜、锡、金及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其中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规模最大,红毛岭锡矿规模较小,小黑箐金矿及邦崴铜矿仅为矿点规模[3]。区域上锡矿化线索较多,发现历史较早,矿区北部锡矿化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于柏木箐—红毛岭—小坝一线,矿化带展布形态基本与燕山晚期红毛岭岩体群保持一致,主要矿点有红毛岭、邦崴水库、鲁家寨,南部有硝塘锡矿点位于老佛房附近,区内锡矿化线索较发育,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本文以红毛岭锡矿为研究对象,从总结了该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并分析了成矿时代和成因类型,总结了该类锡矿床的找矿标志,为进一步在该区域开展锡矿找矿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地质特征

云南红毛岭锡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目前已发现具有规模的矿体一条,编号为SnⅠ矿体。SnⅠ矿体位于老选厂北侧高压电线塔下,大体顺东西向构造展布,倾向南,矿体产于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与印支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接触部位,产状与断层保持一致。赋矿岩石为石英脉及钾化蚀变带内的石英脉,总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根据地表勘查工作和探矿工程显示,控制矿体的近东西向断层断裂面为一光滑的波状起伏面,总体倾向朝南183°,矿体倾角60°~65°,紧靠断裂面见一层厚约12cm的片理化构造泥,并有石英脉发育。锡矿化赋存于该断裂下盘的含石英破碎蚀变带及钾化、云英岩化蚀变带中。肉眼观察可见锡石在破碎石英脉中呈星点状分布,呈褐色,自形程度较高;粒径一般0.5mm~2mm,最大约5mm。围岩蚀变主要为钾化、钠化、硅化、云英岩化、粘土化等。

表1 红毛岭锡矿矿体产出特征表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物质组分

矿石矿物主要为锡石,次为黑钨矿,伴生少量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针铁矿、毒砂等。其中,锡石呈灰、黄褐、浅黄、灰黄、黑褐等色,被铁质浸染后略带红色,其中灰褐色者,色调常不均匀。锡石晶形多破碎而不完整,较好者呈正方柱状、复正方柱双锥,个别呈曲膝双晶出现。粒度一般较小,小于1×0.5×0.5cm3,个别可达2×2×3cm3。晶面常有纵条纹分布。浅色锡石具油脂、金刚光泽,半透明—透明;深色者具金刚光泽,不透明。在不同颜色矿物中,可见浅黄色锡石不规则充填于灰褐色锡石中,或浅灰色锡石包裹深色锡石晶体,说明深色者生成较浅色锡石早。

黑钨矿,呈黑色板状,解理清晰,多具半金属光泽;磁铁矿,半自形粒状,粒度:0.04mm~0.08mm,与非金属接触面较平直,星散分布;黄铁矿,自形粒状,粒度0.1mm左右,与非金属接触面平直,星散分布;针铁矿,呈正方形切面,粒度0.4mm~0.6mm,与非金属接触面平直,推测为针铁矿交代黄铁矿而成,微量。

脉石矿物主要为电气石、石英、云母、黄玉、长石等。

2.2.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主要结构有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中细粒变晶结构、细粒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矿石的主要构造有块状构造,星散状构造、团簇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

3 矿床形成时代及成因分析

3.1 成矿时代分析

红毛岭锡矿的富集成矿作用基本全部发生于矿区各向构造及岩体接触带附近,对红毛岭锡矿的成矿时代归属讨论,离不开对矿区构造活动的充分分析。

矿区大的构造主要分为北东、北西两大期次,北西向构造主要以邦丙来—邦崴断裂为代表,北东向构造主要以小坝—南乃—河边寨断裂、大梁子断裂及坝俄邦坡断裂为代表。区域上构造活动大致可以描述为:印支期形成临沧花岗岩基的岩浆活动不断上侵导致本区元古界地层不断抬升挤压,从而形成一系列向西的逆冲推覆构造及以大梁子断裂为代表的倾向北西的岩体接触断裂构造,而后在燕山晚期又一次构造活动中形成以邦丙来—邦崴断裂为代表的北西向构造,对早前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及印支期花岗岩(γ51)形成破坏作用,导致其内部形成一大批北西向的线形构造(以老赵冲断裂为代表),与之伴随的是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顺两期构造线形成以红毛岭北岩体为代表的北西向串珠状小岩体及以红毛岭岩体、老赵冲岩体为代表的北东向椭圆状、港湾状不规则燕山晚期花岗岩(γ53)岩体。

而在老选厂一段又呈现出北东向构造穿切北西向构造的现象,此组构造同时切穿燕山期和印支期两期岩浆岩。由此推断:矿区构造活动由老至新大致可分为北东—北西—北东的三期活动特征。

同时,从老选厂Ⅱ号矿体可以看出,其顶底板围岩均为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北西向容矿构造穿插其间。从而认为,红毛岭锡矿成矿时代至少应在燕山期后。再有,根据野外观察红毛岭锡矿的围岩蚀变发现,云英岩化蚀变脉体大致有两期,早期发生在浅色花岗岩中,一般含Sn较贫,晚期一般呈细脉、网脉状穿入前一期内,并使锡矿迭加变富,而锡石的富集又与云英岩化的强度成正相关关系。由此来说,红毛岭锡矿的矿化富集主要发生在燕山晚期浅色花岗岩成岩后的第二期热液活动过程中。

总体来讲,红毛岭锡矿的成矿作用应大致发生在燕山期后,而且燕山期后的构造热液活动亦有北西及北东两个期次,尤以北东向构造及其伴随的热液活动对红毛岭锡矿的富集成矿作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红毛岭矿区所揭露的主矿脉极为北东向构造在横向的走滑拉分过程中形成的次级张性断裂。

3.2 矿床成因

由上可知,红毛岭锡矿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后的构造热液活动过程中。燕山晚期岩浆期后的富Sn热液沿北西向断裂破碎带运移,在有利的岩性、构造部位充填交代,形成含黑钨矿、锡石—石英脉、云英岩脉,同时出现围岩钾化、钠化、云英岩化、硅化。而后北东向构造热液活动再次带来富Sn的成矿热液,对前期北西向构造及矿脉产生破坏、交代,从而导致锡、钨矿化进一步迭加变富,直至矿(化)体形成。因此,红毛岭老选厂矿段原生锡矿的矿床成因应属与构造活动相关的高温气成热液锡矿床。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燕山晚期花岗岩(γ53)相比印支期花岗岩(γ51)具有更富集Sn、W等成矿元素的特征,在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更是达到了270ppm的Sn元素富集程度。因此,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及其相应的岩浆热液是红毛岭锡矿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

4 找矿标志分析

根据对红毛岭锡矿的总结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矿区前人资料,红毛岭锡矿的一般找矿标志如下:

(1)印支期临沧花岗岩基西侧内接触带、有燕山晚期浅色花岗岩侵入处;

(2)在北西向断裂及次级旁侧断裂发育之地段内,岩石显糜棱岩化、碎裂化,有大量石英脉和铁锰质网脉;

(3)围岩蚀变有钾化、钠化、云英岩化、硅化、高岭土化等。

5 结语

云南红毛岭锡矿与燕山晚期的浅色花岗岩有直接的成因联系,是该区域锡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而次级裂隙带则是含矿热液储闭的良好空间。红毛岭锡矿床为高温气成热液锡矿床,因此,燕山晚期岩浆岩的空间展布范围及附近的次级断裂裂隙是区域上良好的找矿区域,应加强区域上燕山晚期岩浆岩外接触带与之相连的裂隙空间部位的勘查工作,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区域上寻找类似的高温气成热液锡矿床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锡矿红毛北西
全球锡矿资源现状及供需分析
高铁含锡矿氯化及还原-硫化焙烧试验研究
世界锡矿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作用
湖南柴茅岭锡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互相羡慕
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与北沙牛杂交效果研究
“北西”系列爱情类型片的创新方式和本土化价值实现
红毛柳
过夜
《北西2》瞄准华语爱情片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