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不同排列方式的对比应用

2019-01-24 03:49王君伟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断面图等值线电法

王君伟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学,山东 青岛 266590)

1 高密度电法原理特点

高密度电法的特点是,采用多电极高密度一次布设并实现了跑极和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因此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有如下优点:

①电极布设一次完成,测量过程中无须跑极,因此可以防止因电极移动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②在一条剖面上,通过电极变换或数据转换可获得多种装置的ρs断面等值线图;③成本低、效率高。

1.1 温纳排列(α)

高密度电法野外施工中有多种排列方式,其中以温纳排列为文献中出现最多的排列方式。

图1 温纳排列(α)示意图

温纳排列(α)特点: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事向右移动,得到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事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一个倒梯形的断面。

我们采用重庆奔腾仪器出品的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进行高密度测量。

通过我们野外测量,发现温纳排列(α)存在有效层数较少,收尾过快的特点,此外随着LMN的增加异常会被削弱。

温纳排列(α)的MN与AB距离之比为LMN∶LAB=1∶3,造成LMN、LAB距离增长过快,减少了测量的层数与测点的数据量。以测点点距为5m为例,1层LMN=5m,10层LMN=50m,当20层时LMN已经到了100m而LAB仅为300m,这在常规电测深是不会出现的。

1.2 AMN与MNB排列

图2 AMN排列示意图

AMN与MNB排列:测量时,A不动,M与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随着A与MN距离的增加,增大MN的间距,得到一条滚动线;接着A、M、N向右移动一个电极,A不动,M与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随着A与MN距离的增加,增大MN的间距,得到另一条滚动线。通过设置仪器自动收尾,得到的测量结果为一个倒三角形或是倒梯形。MNB排列与AMN排列类似。

这种测量方式与常规三极直流电测深相似,因A与MN的距离是逐点增加,MN之间的距离随着A与MN中点O距离LAO的增加而增大,增大的幅度与三极直流电测深相似,所以层数大大增加了,而且收尾速度变慢,每层的测点变多,有效层数增加,有效深度增加。

2 应用实例

2.1 实例一

如下图3,某地高密度电阻率法找水,电极距3m,因受场地限制共布设了46根电极。采用了温纳排列(α)与MNB排列两种方式施工,其中了温纳排列(α)共采集15层数据,最大AO=25.5m;而MNB共采集39层数据,最大AO=112.5m。温纳排列(α)视电阻率等值线拟断面图对于本次找水工作指导意义不大,而MNB排列距离1号电极52m处存在一处条带状低阻异常,后经过钻探验证水量较好。

图3 温纳排列(α)与MNB排列方式视电阻率等值线拟断面图

2.2 实例二

如下图4,某地高密度电阻率法找水,电极距3m,共布设电极60根。对照温纳排列(α)与AMN排列发现:两装置均能反映出距离1号电极90m~120m处存在一视电阻率低阻异常,不过AMN装置对异常的深部形态反应的更好。我们根据AMN装置将钻孔布设在距离1号电极105m处,通过钻探验证从地表以下55m开始出水,水量较好。

2.3 实例三

如下图5,某地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空区勘查,通过该地地质资料得知采空区为视电阻率低阻的特征。在距离1号电极170m,AO在-90到-110处圈定一低阻异常,在170号点布设钻孔,后经过钻探验证从地下33.71m到55.97m为采空区,实际深度用AO/2来计算,这一经验系数也基本适用于该工区的其他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

图4 温纳排列(α)与AMN排列方式视电阻率等值线拟断面图

图5 AMN排列视电阻率等值线拟断面图

3 结语

从常规的直流电测深到高密度电法,再从高密度电法的温纳排列(α)到AMN、MNB排列,我们在很多项目中做了对比,我们认为高密度电阻率法AMN或MNB排列较其他排列对异常的水平位置及垂向的变化反应更加好,对后期的钻探施工的具有更好指导意义。

物探工作本就是多解的,方法是多样的,只有真正的掌握每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然后根据具体野外情况实施相应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为项目中服务。

猜你喜欢
断面图等值线电法
一种基于IDW 的等值线、等值面前端生成方法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建筑用石料勘查区遴选中的应用
基于规则预计格网的开采沉陷等值线生成算法*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机械制图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GeoProbe地球物理平台的软件等值线追踪算法研究与软件开发
输电线路纸质断面图数字化方法研究及实现
《机械制图》教学中断面图的教学探讨
“等值线”的数学特征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