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个人账户计息政策及影响

2019-01-25 21:18李珍
中国社会保障 2019年8期
关键词:计息个人账户记账

文/李珍

我国实行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在财务上,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实现代际间的收入分配;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实现个人终生收入的平滑。设计个人账户积累制的初衷是,当代人的一部分缴费积累起来退休后可以自己花自己的钱,从而减轻下一代的压力,以应对人口老龄化。

个人账户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比较,哪一个投入产出比更高呢?当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时,积累制度下,同样的缴费会得到更多的养老金,反之,现收现付制度下同样的缴费得到的养老金更多。所以,积累制度更有效的前提一是账户有钱,二是账户的收益率高于工资增长率。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了积累制,但没有设计相应的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所以个人账户基金只能按政策计算银行存款利息。个人账户计息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作为分界线,2014年10 月1 日之前,职工个人账户基金按一年期银行利率计息,并轨后,为保证个人账户替代率不下降,个人账户计息率依据工资增长和物价增长,每年6 月公布当年的计息率,计息的水平大大高于前期。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困境,一是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空账,无论计息率高与低,记入账户的利息都是制度的负债,是没有资产作背书的。二是按一年期利率计息的政策,账户持有人是受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极低。职工按工资的8%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积累30—40 年,长钱短息,其本利相对于退休时的工资而言变得微不足道,因为自从制度建立以来,工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年期银行利率。三是按工资和物价增长计息的政策,记入的利息较高,当下账户持有人的利益得到保证,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有了保证,但个人账户记入的利息越多则制度的负债越高,职工退休时下一代缴费负担也越重。

如果以1997 年发布26 号文算起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了22 年,个人账户制度并没有按预期顺利发展。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因为社会统筹基金收入不足以应付养老金发放,个人账户资金很大一部分被挪用于当期发放,形成了部分“空账”。21世纪初,东北三省开始进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改革,后来陆续又有10 多个省市要求试点。几年后,由于没有基金运营配套制度,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趴在账户上不能动,同时东北地区社会统筹基金又陷入支付困境,于是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基金再一次被用于当期支付,渐渐地做实个人账户试点不再是热点话题。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被“名义账户”的思路取代,目前个人账户基本没有资金了。

现在的问题不仅是个人账户是“空账”,还要为空账记入一个很高的利息率,连本带利雪球式滚动,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等账户持有人退休后,这些数字是要靠下一代的缴费来兑现的。据人社部和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6 年、2017 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规模分别为5.3 万亿元和6.3 万亿元,记账利率分别为8.31%和7.12%,记账利息分别为4404 亿元和4486 亿元。2018 年的计息率为8.29%,记账规模应该不小于7.3 万亿元,当年的记账利息至少是6000 亿元。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下一代如何负担得起!原本希望减轻下一代负担的制度设计可能会成为压垮下一代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慎重思量。

猜你喜欢
计息个人账户记账
财务自由第1步,从记账开始
六大国有商业银行齐发公告,这类存款业务清零
六大行喊停靠档计息产品,2021年起,调整为活期计息
记账类APP
记账理财的好处有哪些
关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研究
莆田市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可购买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健康保险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计息案例分析
工行不再受理新的个人账户综合理财业务
“计息规则”带来的利息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