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苏颗粒的保肝降酶及退黄作用临床效果分析

2019-01-25 06:11高占华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乙肝黄疸西药

高占华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黄疸是由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导致,临床表现为粘膜、皮肤、巩膜及其它组织的黄染[1]。黄疸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肝胆疾病中乙肝所致的黄疸较为常见。针对乙肝所引起黄疸的治疗,西医常规疗法是采取肝细胞保护及促胆汁分泌排泄等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药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乙肝归属“黄疸”、“急黄”、“瘟黄”等范畴,病位在肝胆、脾胃,基本病机为湿、热、寒、郁,且尤以湿邪为主,中医认为治疗本病应当祛湿利小便、活血化瘀、通腑攻下[2]。肝苏颗粒是由赶黄草经现代工艺制备而得的单味成方制剂,方中赶黄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退黄平肝、利水消肿的功效[3]。相关研究表明,肝苏颗粒可显著改善肝炎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4]。为深入探究肝苏颗粒的临床疗效,现以我院收治的乙肝伴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肝苏颗粒保肝降酶及退黄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肝伴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诊断为乙肝且合并黄疸;(3)转氨酶>40U/L。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2)合并有心、肾、脑以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病例数10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西药组和西药联合肝苏颗粒组(后文简称联合组),西药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2岁,平均(45.34±4.23)岁,病程3~10年,平均(6.87±1.65)年;联合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27~75岁,平均(45.38±4.15)岁,病程2~10年,平均(6.85±1.6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药组:口服拉夫米定片(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1),每次0.1g,每日1次;口服维生素C钠胶囊(广西圣保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413),每次336mg,每日3次。联合组:在西药组的治疗基础上再口服肝苏颗粒(四川古蔺肝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0709),每次1袋,每日3次。治疗周期两组均为8周。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HBV DNA定量和HBeAg转阴率、IL-18、IL-6和hs-CRP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HBeAg转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HBV DNA定量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18%(54/55),明显高于西药组84.44%(38/4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ALT、AST、DBIL和TBIL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DBIL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ALT、AST、DBIL和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ALT(U/L) AST(U/L) DBIL(μmol/L) TBIL(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西药组 45 65.34±10.24 43.48±6.13* 59.12±10.47 42.63±8.22* 12.38±3.43 7.15±1.58* 28.89±3.26 20.35±4.11*联合组 55 65.42±9.98 32.45±5.58* 59.07±10.23 35.14±6.98* 12.40±3.31 5.22±1.05* 29.02±4.12 17.58±3.68*t-0.039 9.407 0.024 4.928 -0.030 7.304 -0.172 3.553 P 0.484 <0.001 0.490 <0.001 0.488 <0.001 0.432 <0.001

2.3 两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s,d)

表3 两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s,d)

组别 例数 黄疸消退时间 住院时间西药组 45 6.38±1.02 11.35±2.65联合组 55 4.95±0.68 8.67±1.87 t 8.373 5.916 P<0.001 <0.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和HBeAg转阴率的比较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和HBeAg转阴率,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和HBeAg转阴率的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和HBeAg转阴率的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HBV DNA定量(IU/ml) HBeAg转阴[n(%)]治疗前 治疗后西药组456.38±1.033.56±0.86*8(17.78)联合组556.35±1.113.52±0.79*10(18.18)t/χ2 0.015 0.022 0.003 P 0.494 0.491 0.958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L-18、IL-6和hs-CRP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IL-18、IL-6和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s )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s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IL-18(mg/L)IL-6(mg/L)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西药组 45 122.54±18.96* 86.25±9.87* 32.46±5.13 25.28±4.16* 13.85±2.68 9.82±1.68*联合组 55 122.62±19.03* 56.71±9.23* 32.38±4.98 14.34±3.42* 13.88±2.79 6.75±1.25*t-0.002 15.433 0.079 14.436 -0.054 10.469 P 0.499 <0.001 0.469 <0.001 0.478 <0.001

3 讨论

乙肝所引起的黄疸属于胆汁淤积性或肝细胞性黄疸,黄疸的持续存在会进一步导致胆汁性肝硬化、肝内泥沙样结石及肝细胞坏死等病变[5]。一般来说,病毒性肝炎所致的黄疸多因肝细胞损伤所致,西医常规采用抗病毒、护肝治疗,患者症状一般可得到缓解,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6]。传统中医药在乙肝伴黄疸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依据辨证论治的特点,形成了方剂、针灸、拔罐、穴位注射、灌肠等多种特色疗法,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化指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使用了西医常规治疗和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肝苏颗粒治疗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8.18%明显高于西药组84.44%,并且联合组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西药组,提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肝苏颗粒可明显提高疗效、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在改善肝功能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方面,治疗后联合组ALT、AST、DBIL和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西药组,并且联合组的IL-18、IL-6和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西药组,提示肝苏颗粒可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水平,并且其还能够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另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V DNA定量、HBeAg转阴率均较治疗前降低,提示两组患者乙肝病毒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两组间HBV DNA定量和HBeAg转阴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选取样本量较少及治疗观察时间较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肝苏颗粒对乙肝伴黄疸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乙肝黄疸西药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