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9-01-25 06:11杨荣霞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功能实验组

杨荣霞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目前,我国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比例为30%~40%,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0%~20%[1]。此外,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如不能予以及时的救治,可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2]。为此,本研究在临床救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过程中,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救治急性脑出血患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0例,依据是否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包括护理指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介于35~85岁,平均年龄(69.58±10.81)岁;脑出血部位:丘脑出血30例,小脑出血15例,脑叶内出血7例,其它部位出血3例;出血量≥30ml 20例,出血量<30ml 35例;病程3~20天,平均病程(7.5±2.8)天。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68.98±9.92)岁;脑出血部位:丘脑出血35例,小脑出血10例,脑叶内出血8例,其它部位出血2例;出血量≥30ml 22例,血量<30ml 33例;病程5~22天,平均病程(9.2±2.9)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由患者家属或目击者直接送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抢救,未接受任何院前急救护理或专业的急救护理指导。

1.2.2 实验组:均给予了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2.1 接诊、出诊:接到急救指挥中心的命令后,急救小组3分钟内完成出车准备。接诊途中,与患者家属患者或报警者建立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并予以简单的救治指导。如患者意识不清,则告知不能随意搬动患者,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此外,再次核对患者的详细地址,力求缩短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1.2.2.2 现场急救:到达现场后,初步判断患者病情,清除患者口鼻腔内的呕吐物或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患者吸氧。如患者呼吸微弱或自主呼吸已经呼吸停止,应及时行气管插管处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予以补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给予相应的降颅压治疗,以改善脑水肿的症状,避免脑疝的发生或控制脑疝的进展。如患者存在抽搐、烦躁等表现,应及时静脉注射镇静药物;如患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

1.2.2.3 转运救护:如果需要患者家属或报警者协助搬运患者,必须指导他们正确的搬运方法。固定好患者头部,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身体始终处于平稳状态,并做好必要的心电监护;持续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并有充分应对意外事件的救治措施。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后,告知院内接诊人员做好好相应的急救准备,以确保抢救的连续性。

1.2.2.4 入院救护:建立急救患者绿色通道,使患者能够直接顺利进入抢救室;实时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做好相应的分诊及会诊工作;尽快进行相关的实验室及其它辅助CT检查,以明确患者的出血部位和性质。

1.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上消化道出血、坠积性肺炎、脑疝等)、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1.3.1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标准:采用由美国Lawton和Brody编制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活动等,评分分4个等级(0分、5分、10分、15分),满分为6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3.2 神经功能评价标准[3]: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进行评定,包括屈伸肌协调运动、上肢反射活动、分离活动、手功能、腕功能、速度及协调运动等6项,评分等级分为3级:无功能记0分、功能部分改善记1分、功能恢复记2分,满分为1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越好。

1.3.3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评分调查表,满意为80~100分、基本满意为60~79分、不满意为59分及以下,以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计算满意度百分率。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出院时,实验组患者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坠积性肺炎、脑疝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n(%)]

2.2 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护理满意度 出院时,实验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神经功能评价指标、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日常活动能力 神经功能评分 护理满意度评分实验组 55 48.2±3.8 10.3±1.7 90.54±6.44对照组 55 39.4±3.2 7.7±1.6 72.33±6.64 t 8.832 6.113 8.721 P<0.05 <0.05 <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脑部血管破裂引发的常见危重疾病之一,是一种非外伤诱发的脑实质出血,发病时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时间窗仅为3~6小时,尽早有效治疗可以保证患者的良好预后,进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4]。研究发现,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5]。但多数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时,患者家属由于缺乏急救的相关医学知识,不能采取专业的抢救护理措施,送诊过程中不能给予患者正确的体位,在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时间窗内没有条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或在忙乱的情况下采取了不恰当的急救处理措施,均导致了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不良预后[6]。

为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探讨了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结果显示,采取院前急救护理的实验组患者,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坠积性肺炎、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率(7.27%,4/55)显著低于对照组(30.9%,17/5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上述结果提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在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邵雄英[7]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所采用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是一套具有合理性、程序性的急救模式,可在多个方面给予患者急救处理,如现场、院内急救、转运救护等,均有利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急救效果[8]。另外,院前急救可在医护人员未到现场时,通过电话指导的方式告知患者家属或报警者如何予以有效、正确的急救措施,从而缩短患者接受抢救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9]。

综上所述,在临床救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护理满意度,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脑出血神经功能实验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