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古朴的智慧

2019-01-25 02:03李艳霞
山东国资 2018年23期
关键词:修己时变周易

■ 李艳霞

《周易》作为国学经典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数千年来,它历久弥新,内蕴博大精深,上论及天文,下讲及地理,中谈及人事,包罗万象,广大精微。它贯穿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和刚健有为的创新理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的文化特色,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句名言,语出《周易》,原句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意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和超群的技艺,并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才施展出来。

它警示我们:当时机未到,我们处于默默无闻时,不能着急,而是要加强自身修养;等到机会来时,再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由此可以联想到对境遇的态度和机会的把握。《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不逢时时,我们需要在自强不息中积攒力量,以待机会降临。当人生适逢低谷,我们当不畏艰险,奋起直追。但是如果盲目努力,却只能事倍功半;反之,时刻自我反思,冷静分析,顺势而为,不断积攒力量,便可事半功倍。

人生的逆境,其实就是时机未到,如同低到尘埃里。此时不妨学会卧薪尝胆,像越王勾践那样,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记住苦日子。但也不是甘受其辱,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匡复自己的国家。这样的君子藏器于身,是“修己”之事,但目的不在“修己”,而在待时而动,进而安百姓、安国家。

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华的人是低调的。他们行走在尘世间,眼神慈祥,表情和蔼,腰身谦恭,内心平和,灵魂宁静。且不浓、不艳、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争、不浮,这是低到尘埃里的素颜,是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

有言观乎,以察时变。《周易》中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这慧语智言论断科学,意思是说:“圣人通过观察天象,便于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人类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的。”

其中的“时变”尤为重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为“时变”,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关,我们只有“观天文”而“察时变”,才能与自然界的“时变”相适应、相协调。而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创造出灿烂文明,行“人文”于天下,以现“天下文明”。此所谓“道法自然”。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可为人们的行动做科学指导。

治国家者,须体察天道和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各种人际关系,促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广泛推广文明和谐。教育者,则须因材施教,顺应孩子各自不同的本性,像灌溉农田、培育禾苗一样仔细呵护幼嫩的童心,以期培养出完善的人。如此,社会才能海晏河清。

猜你喜欢
修己时变周易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甜甜的“蝴蝶茧”
基于时变Copula的股票市场相关性分析
基于时变Copula的股票市场相关性分析
《周易》与《孙子兵法》
烟气轮机复合故障时变退化特征提取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基于MEP法的在役桥梁时变可靠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