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综述

2019-01-26 06:06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理论思想研究

王 菊 李 伟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9)

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SSCI 期刊等网站搜索关键词“邓小平”“青年”,整理出有价值的文献共36 篇,其中包含7 篇硕士学位论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探索了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渊源、内容和价值,对当下的青年工作具有很大启发意义。本文试图将近10 年的研究成果清晰地呈现出来,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向。

一、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基础

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理论层面看,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实践层面看,它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青年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凝练。

(一)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中关于青年的论述。

桂娟概括和提炼了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渊源,她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地位和责任的思想,把青年放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加以深入的考察和分析。[1]黄泽文认为,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青年工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继承性体现在:邓小平青年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孕育于毛泽东思想青年观。[2]高炜认为,邓小平延续了毛泽东将青年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的思路,从民族振兴大业的视角看待青年的价值与作用,揭示了青年的本质特征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青年社会价值的思想。[3]

(二)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基础

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一是以邓小平所处的时代看,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二是阐述邓小平自身成长经历与实践经验是其后来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

王平认为,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应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摧残了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破坏了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国际环境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趁机对我们实施“西化”“分化”政策,大量西方腐朽文化涌入国内,这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的青少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4]

黄泽文认为,邓小平青年思想的形成脉络主要有三条主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是其形成的时代条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青年观是其理论渊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5]

冯东认为,邓小平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形成,对后来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教育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显而易见的是,邓小平青年时期形成的个人价值观是其中年以后形成各项理论的重要前提条件,也能够充分透视出邓小平早年时期的价值观和中年、晚年的价值观之间的一脉相承。[6]

刘婷婷认为,邓小平对青年教育的重视,不仅因为他早期的生活经历,更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7]

二、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整体性维度

现有文献以宏观的视野概括性地总结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整体框架,提纲挈领式地研究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丰富内容。

李诗懿认为,邓小平的青年思想涵盖青年工作的各个方面,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培养“四有”新人;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8]

吴子国、路宝利等人从青年工作战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人才培养三个角度概述了邓小平的青年观。第一,邓小平的青年工作战略观包括青年的战略地位、青年培养的战略目标和青年活动的战略阵地。第二,邓小平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包括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第三,邓小平的青年人才观包括青年人才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青年人才成长的道路、选拔青年人才的原则和选拔青年人才的思路。[9]

王树平认为,邓小平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阐述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第一,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第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代表和反映青年的利益和要求,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第三,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历史和法纪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10]

王春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理论,从青年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选拔、培养和使用青年干部;改革创新青年工作这四个维度论述了青年和青年工作,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11]

陈正群认为,邓小平对青年工作的深刻论述内容丰富,涉及青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青年的培养教育事业、青年干部的选拔任用等多个方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2]

(二)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基本特点

黄泽文认为,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主要有五个基本特征:突出的务实性;浓郁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显著的开放性。[13]

李伟总结了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规律: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第三,解决青年实际问题。[14]

高炜总结了邓小平青年思想的青年培养目标和青年工作规律,第一,提出“四有”目标,使得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工作的目的更加明确、更加科学。第二,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的地位和青年工作特点,提出了青年工作新的指导原则。[15]

邓永奎概括了邓小平青年思想的理论逻辑,认为该思想以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作为出发点,以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其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16]

(三)邓小平青年教育理论

邓小平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学者们对邓小平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研究也相当深入。笔者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关于青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三是关于青年的历史教育。

石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论断,逐步形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17]

王平认为,邓小平关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选》第3 卷收录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谈话等119 篇,大约有14 篇涉及理想信念问题,有3 篇专门论述理想信念的教育问题。像《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等文章系统地展现了邓小平的有关思想。[18]

刘广平总结了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容和侧重点:第一,用理想信念教育青年。第二,用法律纪律教育青年。第三,用优良传统教育青年。第四,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第五,用道德品质教育青年。[19]

祝琴、戴钢书将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20]

程雄飞、卢忠萍着眼于分析《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他们认为,该文较为系统地展现了邓小平关于青年历史教育的思想体系。第一,青年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第二,青年历史教育的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程及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第三,青年历史教育的方法是说服和比较的方法。第四,青年历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教育。[21]

王鹏认为,邓小平立足战略全局,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从现实性、实践性、实效性和价值性四个维度对青年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论述。从现实性维度看:邓小平把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作为青年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从实践性维度看:要从实际出发研究青年思想变化。从实效性维度看: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要从增强青年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来认识和思考青年教育过程中的困难。从价值性维度看:青年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共产主义。[22]

(四)邓小平青年教育方法论

教育与培养青年,方法颇为重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邓小平青年教育方法论作了具体的分析。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邓小平青年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比较全面、准确,但概括的角度各有不同。

王平认为,邓小平提出的青年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教育青年;用“有纪律”教育青年;用结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青年;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23]

王丽认为,邓小平关于青年教育方法的理论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教育者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引领青年舆论,积极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氛围。第二,要全面有效地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把握青年的价值观规律以及变化特点、把握新时期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第三,提供良好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励广大青年有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社会建设,同时用优秀的事迹来鼓舞和教育当代青年。[24]

刘广平认为,邓小平青年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七个方面:说服引导,不搞运动不压制;实事求是,不搞形式;用事实说话,不强迫;联系实际,求实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齐抓共育,长期坚持;相信青年,关心爱护青年。[25]

祝琴、戴钢书认为,邓小平关于青年教育方法的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区别对待,因人施教。第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第三,疏通引导、以理服人。第四,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26]

李伟立足于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理论内容,概括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党要加强领导;肯定青年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联系青年的实际,深入细致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解决好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27]

(五)邓小平青年发展理论

青年的发展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邓小平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立足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强调了青年健康发展与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魏树旺等人认为,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发展观。第一,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明确青年发展的方向。第二,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青年发展的目标。第三,着眼于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把握青年发展的趋势。[28]

张苗苗认为,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重要途径。第一,教育是青年成才的首要途径。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基本方针,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此外,提出了包含改革招生制度、健全学制、派遣留学生等在内的“五项改革”。第二,自学是青年成才的重要途径。第三,社会实践是青年成才的必要途径。实践的方式包括参加体力劳动、开展生活实践和深入工作岗位第一线。[29]

王辉、王让新指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青年成长的根本保证在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青年自身成长的基础在于以德、智、体的发展提高自我本领以及党和国家对青年人才的发现使用;社会主义青年未来成长的导向在于加强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30]

(六)邓小平青年干部与青年组织工作理论

学者们总结了邓小平关于青年干部培养与青年组织工作的相关理论,认为邓小平从战略高度将培养青年干部、发展青年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时代任务,展现了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鲜明的创新精神。

高炜认为,邓小平从战略高度重视培养青年干部,第一,把培养年轻干部的工作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地位。第二,提出了选拔青年干部的“四化”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第三,对青年干部要破格提拔,大胆使用。[31]

王新心认为,邓小平在人才问题上的一项基本主张是努力培养一大批青年,以促使其成长成才,进而以此来促进我国人才事业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第一,青年人才培养思想与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要注重强调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意义,重视干部的年轻化并且多出且早出青年人才,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第二,青年人才成长道路思想与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一要注重学习,二要努力实践。[32]

王达阳研究了《青年工作文献选编》 中邓小平关于青年团和青年工作的九篇讲话和谈话,认为这些重要文献记录了邓小平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深入思考,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青年团要接受和坚持党的领导;青年团要充分发挥党的有力助手作用;做好青年团工作的方式方法。[33]

戚义明研究了《邓小平1956 年批示:青年活动的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邓小平指出,青年团的活动要符合实际需要,适合青年特点;活动形式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同时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34]

罗展鸿认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选拔青年干部原则和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中构建青年队伍建设的要义标准。第三,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切实把握推进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35]

三、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重要价值

学者们关于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价值研究,普遍共识是:邓小平有关青年工作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体现了党对广大青年的真切关怀。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郭平指出,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为当代青年成才教育提供了思想武器,对明确当代青年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标、坚持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途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36]

桂娟认为,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青年工作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是对党的青年工作思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指导当下的青年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同时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年组织的积极作用。第二,不断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新世纪青年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认真学习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思想精神和思想理念,脚踏实地做好青年工作。[37]

林书红认为,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38]

四、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的述评

(一)从研究的整体性看: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理论渊源与相关理论间联系的研究比较匮乏

对其理论渊源,即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可以进一步加以考察论述。同时,学界还没有关注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是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展与创新了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也没有将研究视角聚焦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工作理论的发展路径上来。之后的研究,除理论溯源之外,还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工作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从研究的广度看:创新性成果少,理论性研究较多

第一,重复性研究多,鲜有创新性成果。虽然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目前可供研究和引证的有关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专门著作相对匮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进一步挖掘史料,创新研究视角。同时,应着重分析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逐步形成内容构成完整,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科学体系。第二,很少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视角考察研究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现有的研究体现了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性研究较少的特点,且多为阐述性、总结性的理论研究,忽视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理论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因此,要更多的着眼于现实,充分挖掘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对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指导性作用。

(三)从研究的深度看:这一思想的鲜明特征仍需进一步揭示

目前,学术界对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特征的概括已经较为全面,但在其传统文化底蕴、开放性、现实性、层次性等方面,还可以做进一步探讨,以发现这一思想的创新因素与独特气质。此外,学术界对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重大意义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阐发,但结合社会发展的相关成果还不够具体、深入。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结合青年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深化对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指导意义的研究。

(四)从研究的手段看:普遍采用文献分析法,少见运用比较法

研究者多就邓小平关于青年工作方面的论述展开研究,缺乏多方位的联系与比较。今后,可以运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等方法。比如,进行同时代的横向对比,将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与其知识分子思想、高等教育思想进行对比,或者将邓小平与同时代领导人的青年工作思想进行对比。还可以将邓小平青年工作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纵向对比。这样,或许能够得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发现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本身含有的创新因素和独特性。除此外,还可以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使各种研究结果相互补充,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论成果。

综上,学者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在加强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更多地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研究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把新时代青年工作继续推向前进,不断开创青年工作的崭新局面。

猜你喜欢
理论思想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