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贝母产业化发展策略

2019-01-26 10:24崔明超徐茂华王翰华潘萍
考试周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浙贝母产业浙江

崔明超 徐茂华 王翰华 潘萍

摘 要:浙贝母是浙江省的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但是在生产种植、加工方法、销售对象、文化传承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可通过科学规划、适度发展,规范市场管理秩序、提高从业者水平,多渠道做好品牌传播、做优品牌形象,注重拓宽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强化科技兴药、夯实产业基础,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形成大健康产业等多种措施促进浙江省浙贝母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浙江;浙贝母;产业

浙江省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文化源远流长,浙贝母是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主要品种之一。宁波市(原鄞州区)是“中国浙贝母之乡”与“浙贝母原产保护地”,浙贝母产业需要深入发掘其内涵并大力发展。

一、 浙贝母产业发展历史

浙贝母历史悠久,自北宋嘉祐六年(1601)《图经本草》中记载的越州贝母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公元1654~1722年),在浙江宁波象山县开始由野生转为家种,因此又称为象贝。《象山县志》记载:象山“有种植浙贝历史,以后移栽鄞县小溪、鄞江一带,有万人种贝并以此为生……”。之后被鄞县农民引种,栽培规模开始扩大。《鄞县志》记载:1933年,“本县年产于贝母8000担,价值48万元,产区……面积共5000余亩,贝户约5000户,年销贝母40余万斤”。新中国建立后,贝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贝母发展面积逐年扩大。宁波市鄞州区被评为“中国浙贝之乡”(2002年,农业部),获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证书(2005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目前,在浙江省的宁波市、金华市、丽水市、杭州市等均有种植,浙江省常年种植浙贝面积8000~10000亩,总产2400~3000吨,其中商品贝母1200~1600吨,占全国浙贝产量的2/3左右。

浙贝母市场需求巨大,产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具备一定优势,有望成为浙江医药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目前浙贝母在产业发展中亦存在着种植加工比较粗放、市场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其后续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江苏南通等地浙贝母产业发展很快,浙江产区的核心地位受到影响,亟待振兴。

二、 浙贝母产业现状

近年来商品贝母的种植面积趋于稳定。浙贝母的生长周期为1年,近年来浙贝母产新量均在4000吨左右徘徊。據不完全数据统计,2017年浙贝母总产量2800~3000吨左右,其中浙江产区约2500吨。

从市场流通情况看,目前国内及出口浙贝母年需求在2300~2800吨之间。浙贝母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具有类似相同功效的土贝母和新疆伊犁贝母可做替代品种,因此浙贝母的需求有可替代性,行情高价难以持久。

由于浙贝母长期无性繁殖,病毒病积累,种贝品种退化给生产上带来的影响最大。最近几年,部分浙江贝农已放弃本地贝种,开始从江苏南通等地引入无菌浙贝母种子以开展正常的浙贝母生产。浙贝母目前均采用人工栽培,采用繁殖率低相对较低的鳞茎繁殖方法,对生长环境、贝农技术操作要求较高,因此产区一直比较稳定,主要形成了浙江磐安县、浙江宁波市、江苏南通市三大产区。其中磐安县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是目前全国浙贝母的最大产区,范围主要以新渥镇为中心,辐射其周边的冷水镇、仁川镇以及相邻的东阳市千祥镇、永康市棠溪村、缙云县的部分地区。宁波市主要产区在鄞州区和海曙区(原鄞州区部分),产量约占32%。南通市主要在海安县,产量约占32%。

三、 浙贝母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生产存在诸多问题

1. 产量偏低。目前以狭叶浙贝种植面积最广。主要栽培的是浙贝1号。但由于长期采用无性繁殖,易导致病毒病产生积累,从而使得鳞茎变小,产量出现降低的情况。

2. 繁殖率低。目前生产上基本上采用鳞茎繁殖,由于特殊的繁种与采收方式,导致了浙贝母下种量大、繁殖率低的现状。

3. 烂种率偏高。农民采用土种贮藏,烂种率极高,贝母烂种率20%,珠贝30~45%,有的年份甚至达80%以上。

4. 连作障碍。若连年种植浙贝母,就会出现病虫害增多的趋势,出现灰霉病、干腐病、软腐病等常见病害。

5. 种植相对粗放。尽管随着气候以及农业耕作方式的变迁,部分农民仍采用时代传袭的“老经验”在种植浙贝母,实行粗放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6. 种植面积小等问题。当地的每户农民所种植的面积均较小,规模不大,产量不高。这也是限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 部分农户加工方式滞后

通过调查和访问,发现缺少较大的浙贝母药材饮片加工厂,所以对于药材的加工,当地农民很多都是如用“切药刀”等自己手工加工的。“小作坊”的加工形式质量难以控制,政府已开展多年浙贝母无硫化专项治理工作,齐抓共管、联合治理,但仍有零星的浙贝母硫黄熏蒸现象。

(三) 销售对象局限性

浙贝母市场需求相对比较稳定,销售对象主要是饮片厂和中成药生产企业,少量出口,市场销售得比较局限。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浙江主要是以浙贝母种植、药商收购农产品或者加工成饮片等形式,提供的产品较为初级,无高附加值的产品,制约了浙江浙贝母产业优势的发展。

(四) 历史文化传承需加强

宁波市作为浙贝母的原产地,浙贝母的产地由所辖象山县转移至鄞县。秦朝于公元前222年置鄞县,后名称几经改动,辖区范围也有变化。2016年9月14日宁波市鄞州区的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原浙贝母主产区的横街镇、鄞江镇、洞桥镇、章水镇、龙观乡等区域划归宁波市海曙区管辖。因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所记载的以及如今浙贝母的主要产区章水镇、鄞江镇、龙观乡实际已经属于海曙区。如何有效的传承鄞县的浙贝母文化,树立宁波浙贝母品牌,值得深思。

四、 解决策略

以浙贝母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为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导向,积极培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浙贝母的农业生产水平、商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一) 科学规划,适度发展

浙贝母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故应该做好种植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老产区稳定产量、新产区适度开发,有利于商品价格稳定和产业良性发展。

通过引导农民的种植,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对无硫化饮片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提高与制药企业的对接水平,走产销对接、产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二) 规范市场管理秩序,提高从业者水平

目前的浙贝母产业中从业人员,以当地种植农民、从事经营的个体户和私营小企业家为主,其知识主要以经验形式获得,缺少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不少农户的法制意识缺乏,甚至做出制假售假,违法硫黄熏蒸的事件。因此需要通过行业协会培训、龙头企业引导、高校和研究所的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从业者的水平。

另外,还需加强市场秩序的维护,加强药材种植、生产、销售的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扶持。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可追溯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准确、客观、可追溯的市场信息。通过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为种植的药农、加工的工人、贩运的药商、制药的企业提供质量有保证的优质浙贝母药材,并提供风险预警,引导药材优质优价,调控利润和风险。

(三) 多渠道做好品牌传播,做优品牌形象

发掘整理“浙八味”中药材品牌的创新发展史,提升浙江中药材的品牌文化底蕴,通过药交会、传统书籍杂志、新媒体等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传承繁荣浙江的中医药文化;并以浙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为载体,做好浙江省浙贝母“道地、绿色、安全、有效”的品牌定位,做好品牌传播。

(四) 注重拓宽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市场空间

通过文化品牌的传播和科技品质的保证,提高浙江省浙贝母的知名度,加大药材在鲜品贮存、饮片加工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力度,加强浙贝母临床基础研究,加强中成品新品开发及老品种的二次开发,以扩大浙贝母的使用量,拓宽产业链条。做大浙江的中药产业,拓宽国内市场空间和出口贸易,增加其销售渠道,以期提高产业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达到强县富民的目的。

(五) 强化科技兴药,夯实产业基础

实施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信息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全过程“二维码”追溯管理;大力推进浙贝母产地无硫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注重部门协作,合力解决产业制约短板,积极构建“培育全产业链发展新动力”的服务机制。加强浙贝母的质量标准研究,特别是二氧化硫、农残的控制等。利用科技手段积极构建“道地药材+互联网”产销体系。

(六) 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形成大健康产业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单位十分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做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部署,提倡中医药企业开发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文化小镇。浙江省也已经聚集中医养生、医疗、康复等各种资源,打造雁荡山石斛特色小镇、中国西红花小镇、中医药特色小镇。

例如可借鉴杭州市中医药一条街、磐安县“江南药镇”、鸣鹤古镇等特色小镇的开发经验,通过整合优势浙贝母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宁波产区可以开发中医药特色小镇,以此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升级,推进中医药特色小镇建设。依托浙江各地中医药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一批与中医药科技园、名贵中药材种植、中医药特色调理治病堂馆、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建设一批涵盖中医养生、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中医养老服务、中医药文化普及和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产业相融合的中医药特色小镇,彰显中医药文化内涵。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来带动消费升级、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浙江的浙贝母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但是在生产种植、加工方法、销售对象、文化传承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科学规划、适度发展,规范市场管理秩序、提高从业者水平,多渠道做好品牌传播、做优品牌形象,注重拓宽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强化科技兴药、夯实产业基础,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形成大健康产业等多种措施促进浙江省浙贝母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南,陆兵,王康才等.浙贝母主要栽培品种类型花粉形态及染色体核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9):3265-3270.

[2]趙鹂.丽水市浙贝母产业化发展策略与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

[3]周书军,董阳辉,张林苗等.鄞州浙贝生产现状与对策[N].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2):85-87.

[4]周晓龙.浙贝母产销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2):157-158.

[5]张彦南.浙贝母种质遗传多样性及钾对其生理和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6]张彦南,陆兵,王康才等.浙贝母主产地栽培品种与生产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0):42-45.

[7]张文妹.浙贝母生产概况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1(5):240-241.

[8]郑晓红,王长青,段金厫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建设标准与路径[J].中医杂志,2017,58(4):280-284.

[9]新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J].政府法制,2015(16):27-27.

[10]成国亮,唐林生.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州化工,2016(3):39-40.

作者简介:

崔明超,徐茂华,王翰华,潘萍,浙江省宁波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浙贝母产业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贝母花总生物碱微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浙贝母花与宁海白枇杷花配伍的抗炎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花配伍宁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