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仁”与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差异性研究

2019-01-27 11:20江苏师范大学22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李泽厚颜渊中华书局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

到目前为止,现有的著作对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与孔子儒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以孔子“仁爱”思想作为二者的比较点。对于二者之对话,首先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仁”与“友爱”是否能够进行比较,二者是否在同一层级,这种比较范式是否有抛弃文本原意的倾向。

一、孔子“仁”的特点

对任何一个哲学概念的理解必须在哲学文本的语脉中进行把握,孔子的“仁”的思想也必须在《论语》整体中进行把握。

1.“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这一句是众多作者将孔子“仁”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进行比较的切入句,我们知道,要明晰哲学思想的实义我们不能就是简单地从单个的概念上面进行主观的联想,而应该回到文本的情境中去理解“仁爱”思想的原义,显然在孔子那里“仁爱”并不是具体的道德行为,而是至高的抽象的本体意义上的道德准则。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爱人,仁之施。知人,知之务。2从爱人与知人来看孔子的仁的思想,这两者并不相悖。第一是知人,孔子“仁”是有好恶之,。不只是狭隘的亲密之意。“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朱熹注: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4简而言之,“仁”是知人中的一种善恶准则。第二,知人以后是爱人。爱人,不仅仅是爱我想爱的,而是把“好恶”统一起来,共同爱之。用自己的“善”去对待他人,去感化他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5“仁”在这里像是一种魔法,心向往之,也就可以从善如流。在论语里面,樊迟还有一处问知与仁: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先去知人,做一个判断,然后再去爱人。这种判断,这种爱人并不是基于个人(私人)的道德情感,而是一种普遍的道德价值。

在孔子看来,“仁”应该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它能够指导人们作应该做的事。

2.“仁”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内涵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仁”是“礼”“乐”这些具体的道德实践得以成其为自身的道德内涵之所在,如果没有“仁”这种抽象的道德内涵,那么具体的道德行为也无法实现标准中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这是论语里面当面规定仁,君子最根本的就是就是要孝悌,而孝悌乃是仁之本。要想达到仁,就必须把握好孝悌,这样才能从“仁”到“人”。从生活儒学的视角来看,如果没有了孝,我们不能算得上一个儿子或女儿;在一段恋情中,如果没有爱,彼此之间也就也就算不上恋人。这就是孔子思想所表达的“仁”或者“仁爱”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道德内涵。

3.“仁”具有抽象或独立形而上学的意义

从《论语》里面我们可以知道,颜渊是孔子最喜欢和德行最高的学生。孔子在和颜渊论仁包括和其他弟子论仁的时候,多只是告诉他们如何做,并没有告诉他们概念性的定义。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8

其次,我们知道在孔子看来,具备几种德行,或者带兵治国的能力,也是不可以称为“仁”。大概只有全德全能才可以称为“仁”。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9

再次,孔子通过“仁”规定了很多具体的道德。例如上面提到的“孝”“悌”“忠”“信”等。而这些道德并不是在人际关系中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而是说主体个人所要具备的德性。这种德性是“仁”根植与主体内,通过人际关系的德行来显现。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0“仁者”不是简单地要求对人友好,进而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建立稳固的友好关系, 而是要求“仁者”能够遵循具体的道德原则,这是“仁”这一主体自身的抽象道德性在应事接物情境中的表现,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孔子的“仁”是带有形而上学意味的。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的特点

通过了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下文我们就对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哲学内涵进行分析以探求二者之间是否真的可以进行对比。

1.“友爱”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的希腊对应词是philia,它是从动词phileo(爱)变化而来,其动名词形式是philos,其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和吸引。由于其中有“爱”的意思,所以中文宜译为“友爱”,以示与中国固有词语“友谊”有别。“友谊”中的“谊”也就是“宜”,就是“义”,与“爱”的区别很大。11孔子的“仁”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相爱”“亲爱”的对待关系,在他那里“仁”是最高本体化的道德标准,显然这种内涵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所具有的。

2.“友爱”是一种情感

亚里士多德在谈论友爱的分歧的时候说:“我们所研究的是与人相关,与人们的风习和情感密不可分的事物。”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友爱”做了很多方面的讨论,包括三种友爱、平等和不平等的友爱等,这都是一种情感。而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知,孔子的“仁”并不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衡量善恶,判断好恶的标准,是要用这种标准进行正确的处理现实中的事物、人际关系等,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个人情感。

3.“友爱”不包括对无生物的爱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三种,因快乐而存在的友爱、以实用为目的的友爱、善良的友爱。这三种友爱都有一个共同性:讲求回报。利用的友爱希望能从对方获得帮助或者利益;快乐的友爱,凭感性而生活,得到情感的满足;而善良的友爱他们的回报不是自身的满足,而是希望朋友善,是为了朋友的自身,而不是偶性。而不平等的爱更是这样,也在寻求一种回报。既然都是在注重回报,那么就不能对无生物感到友爱,因为无生物不能有回报。亚里士多德说:“对无生物的喜爱不能称为友爱,因为他是没有回报的爱,对他也不能有善的愿望。”而孔子的“仁”并不讲求一种回报,而是一种主体自身应具有的德性,因此“仁”所施的对象不仅是人,也包括物。孟子颇有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2

4.“友爱”是主体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既然友爱不包括无生物,那么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亚里士多德说:“只有相互之间的善意才是友爱。”相对地,我们在对孔子“仁”进行分析的时候得知,孔子的“仁”并不是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的性质,而是内在于主体内部的,在某一特定情境写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不外乎对人还是对物,亦或者无物,它都存在。从跟不上来说,它不是以人际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故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3我想“仁”,那么“仁”就来了。不需要其他外在的附加条件。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 孔子的“仁”或者“仁爱”的含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在具体的意义里面,二者虽然不大相同,但确实存在可以进行对话的内容。但是孔子之“仁”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在哲学内涵不能够直接进行对比的,因为二者不是在一个观念层级的哲学词汇。

注释:

1.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235页.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

3.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69页.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4页.

5.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70页.

6.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117页.

7.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6页.

8.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216页.

9.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90页.

10.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220页.

11.伯格著,柯小刚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

12.方勇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10年,第5页.

13.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143页。

猜你喜欢
李泽厚颜渊中华书局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