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学科研究述评

2019-01-27 11:20燕山大学文法学院066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066000)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方案。2017年9月,国家公布第一轮“双一流”中含有42所一流大学和95个一流学科的名单,该举措对促进各大高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截至2019年6月,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通过对有关“双一流”建设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双一流”中一流学科建设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建设途径等四个方面。

一、“双一流”建设的特点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双一流’建设是一次全新的设计,它不是‘985’和‘211’的翻版或升级。”1给予前者所包含的高等院校以极大的压力的同时,又给予了非“985”和非“211”的院校以机会。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动态性、竞争性和本土国际化。

动态性,是指该方案打破了以往身份固化的传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所选出的名单并非一成不变的。每次评选结果都会有进有出。因此,“双一流”的动态性,无论对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来讲,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

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其背后的公平性。巴赫曾说:学术自由的环境、公平的竞争机制是中国大学需要攻克的问题。2在“双一流”的遴选范围里,所有的省、部属高等院校完全平等,按公平竞争的遴选规则,由第三方和专家委员会进行“双一流”的评选。

所谓“本土国际化”,是指将外国先进理念和实践与本国实际和民族性相结合。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以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为核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固步自封,只会自取灭亡。

二、“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

梳理相关文献,可将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四种。

(一)学科资源“马太效应”

建设一流的学科离不开学科资源的支撑作用。3在“双一流”战略的背景下,高层次的人才,会普遍选择向优势区域或者大学聚集,学术资源也会向知名院校聚集,从而造成严重的学科建设资源分配不公平,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二)学科建设功利主义

在建设一流学科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功利主义作为发展的驱动力。但是要强调适度原则。其中,谢廷龙指出,建设一流学科过于强调功利主义,就会导致学科建设急功近利,甚至在学科建设中出现一些“不择手段”的现象。4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浮躁的心态,久而久之,将不利于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学科建设体制不完善

学科建设制度不完善,将会阻碍一流学科建设的有效进行。张继明、余敏指出,大学管理者过度追求物质化指标,并以此作为校内资源配置和管理决策的依据,导致学科建设体制中呈现显著的物化、经济化特征。5

(四)经费渠道依赖性

侯晓苏认为,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过于依赖匮乏的教育财政支出。6然而我国教育财政支出上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经费上过度依赖政府的学科建设将不利于其长足发展。

三、一流学科的建设途径

学科建设并非无径可寻。综观国内学者对一流学科的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四条建设途径。

(一)制度完善化

学科制度是关于学科管理所形成的管理框架或规则体系。在保证学科建设自主化发展和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要对其建立完善的制度并贯穿其发展的始终。熊晓琳、王丹明确指出,制度是确保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的根本保障。7

(二)资金渠道多元化

侯晓苏指出,建设一流学科需大量的经费支持,要想笨鸟先飞就要拓宽渠道。8想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就要尝试打破资金渠道单一化的传统,从社会各方面汲取资金来源,以供学科发展的需要。

开放获取运动开展至今已经有十几个年头,在科学界、出版界的推动下,这场以促进学术研究资源无限制获取和再利用为宗旨的全球运动总体上呈增进趋势。2018年6月18日,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协会(OASPA)发布的2017年度会员机构出版的开放获取论文数量显示,2017年全开放(full open access)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为219,627篇,2016年为189,529篇,且在过去的几年里开放获取论文数量平均以14%—15%速度稳步增长[1]。

(三)本科教育夯实化

本科教育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因此,夯实本科教育,重视本科教育,是一种对学生、对学校、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大学办学的重要使命。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都将本科教育视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学科组织化

学科建设过程中会出现“碎片化”的倾向。所谓“碎片化”是指,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利用已获取的资源,导致资源的获取、配置以及使用都是碎片化的。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凌健表示,学科组织化,是建设一流学科的路径选择之一。9徐小洲、梅伟惠等学者提出,要大力培养优势学科群。10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学科群,而不是全盘托出。在找准带头力量和突破口的前提下,使若干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学科的组织合力,从而成为一流学科前进道路上的助力器。

四、结语

国内学者对一流学科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重点学科的建设方案中,所谓的“改革机制”、“打破体制”等政策性的话语,大多停留在纸面上,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第二,学者对建设一流学科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全面,但是,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途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深。我国学者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不论是政府控制程度、学科体制,还是本科教育、经费来源、学科评估等等,都较为详尽地对其进行一一分析。但是,学者们所提出的建设途径,宏观性的论述占据较大的比重。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建设途径和建设方法。譬如,目前来说学界仍缺乏对一流学科进行精细化的评估标准。评估标准的多样化势必会造成学科建设过程中失去明确的方向。

因此,在今后对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中,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切勿将建设方案再次停留在纸面上,要尽力做到对一流学科建设所提出的种种预期;另一方面,学界所提出的一流学科的建设途径,应具有可行性。减少宏观上的论述,将其付诸行动。

注释:

1.李延保.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1):5.

2.陈廷柱,姜川.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大学教育科学,2009(2):5-8.

4.谢延龙.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历程、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26-29.

5.张继明,余敏.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大学文化治理——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5):149-157.

6.杨兴林.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J].江苏高教,2016(02):40-43+48.

7.熊晓琳,王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建联动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16,(08):34-36.

8.侯晓苏.浅析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发展规划[J]. 教育现代化,2016,3(21):243-244+248.

9.凌健.学科“组织化”:介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6(05):10-13.

10.徐小洲,梅伟惠.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起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1-6.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