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2019-01-27 11:31翟云翔河北艺术职业学院05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学琴琵琶音色

翟云翔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050000)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用音乐抒发感情、展现感情、寄托感情。音乐不是以说理的方式来传播,而更多的是通过熏陶、感染等途径去传播,潜移默化的慢慢去影响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得到灵魂的滋养。而琵琶,作为一件传统的乐器,在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首座,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经过千载的历练和沉淀,历代演奏者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演化成了现今多样繁复的演奏技法和多种多样的演奏风格,可文可武,既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宛转悠扬的情丝,也可以描绘雄伟壮阔的古战场。那么作为一名琵琶教师,如何能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琵琶特有的语言和方式,把琵琶音乐中所蕴含的独特的美学风格、美学形式、美学信息等等和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审美相结合,慢慢的渗透在教学中传达给学生,除了提高学生的基本功能力、视奏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之外,在演奏乐曲中展现人文精神、表现民族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传承,还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及其审美气质的传承。那么,如何能够做到在琵琶的教学中贯穿美学教育?

第一,尽可能的努力在每一个学琴的孩子内心里“埋下”美的种子。

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脚步。随着物质的丰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对美的定义、理解和诠释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音乐是以声音为主要的呈现方式,那么在学琴初级阶段除了掌握基础的演奏技法、读谱方式之外,一定要做到“富”养听觉、富养“感受力”。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学琴者的演奏,虽然经过了很多年的训练和练习,技法纯属、演奏流利,但是全篇曲目演奏下来,从情绪的展现、演奏音色的选择上,处理和把握上却像个孩子。那么,这种状态是由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是值得每一个乐器表演的教师深思的。是不是学生在最初学琴的时候,并没有建立声音的概念?认为弹琴只是把琴弹响就可以,没有认真感受过在同一件乐器上的不同音色?这些音色是怎么发出来的?其演奏方式有没有区别?什么样的音色适合演奏什么样情绪的乐曲?所以,学琴之初,富养听觉很重要。所谓“富养”的意思就是要以最好的外在条件来培养出最好的品质。初学的孩子不管是从技术的层面还是从把握演奏技法的熟练程度上都不会太好的完成,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尚不具备对弹奏时所发出的声音是否准确、是否合理的良好判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示范、讲解、观摩演奏等多种方式辅导学生对声音进行分辨,并作出相应的指导,让学琴的学生学会用耳朵聆听好声音、判断好声音、培养“美感受”,培养见多识广的“听觉视野”,让学生先在听觉上成为一个“见过世面的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什么样的听觉能力和听觉品味,就决定着学习者能够拥有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和音乐品质。听觉是琵琶演奏技能优良好坏的判断者,是音色控制的判断者,是能否完整音乐表达的判断者。是教师们对学习者辅导的依据,也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审视的一个好的参照。所以只要有音乐,就离不开听觉,只要有音乐学习,就离不开听觉的支撑。所以想要拥有成熟且完美的演奏表达能力,“富”养听觉必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二,把单纯的技术性练习尽可能多的转化为有目的“美感训练”、“美学训练”,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强化美感训练,通过引导、练习、训练,在乐曲学习中除了强化基本功练习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美”的训练,让学生在心里埋下的“美”的种子通过不断反复有目的、有要求的训练生根、发芽、成长。

1.音色之美

任何一件乐器都有它的表现优势和缺陷,人们喜欢悦耳且动听的声音,所以音乐既然是以声音为要要表现手段,那么在演奏乐曲时就应该尽可能的展现曲目和作曲家所描绘的音色,所以在平时训练时就应多注意音色、音质的练习。琵琶作为一件弹拨乐器,右手有着繁复多样的演奏技法。就以最为基础的演奏技法弹挑为例,不一样的位置的选择、不一样的触弦深浅程度、不一样的力度所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通常来说,最后一品以下至扶手以上的位置都可以作为右手弹挑的位置。靠近最后一品的位置音色较为柔和、圆润、饱满;最后一品和扶手的中间位置,声音较为扎实、紧实;靠近扶手位置的音色则较为尖利。同一位置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触弦深浅程度去演奏,音色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示范、让学生仔细聆听、学生反复练习的循环过程,让学琴者逐步在内心中建立音色的区别、色彩感觉,慢慢的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同一种音色逐渐的可以稳定的展现出来,这样才可以在任何一首练习曲或者乐曲中收放自如。

2.立体之美

音乐不光是已单音的形式呈现,很多时候会以音程、和弦立体的形式呈现。在琵琶的演奏中,左右两只手的功能不同,左手的主要任务是按弦,而右手的主要任务是例如弹挑、轮指、扫弦、分弦等多种复杂指法的演奏。在双手同事配合演奏可发出音程、和弦等不同的立体多声部、多层次的声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练习曲和乐曲的指法讲解、规范,还要有意识的提醒学琴者去聆听感受多层次的音乐感受,建立固定音高、建立立体音响感受,为多层次多声部的演奏打下听觉基础。

3.色彩之美

琵琶的曲目量在随着乐器的不断发展和进化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演奏形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作品的不断丰富,曲风的多样变化就要求演奏者、学习者能够在不同的作品中描绘出不一样的色彩。作品风格的把握是否合理、连线中的乐句是否能够做到线条的连贯、断句分句是否清晰到位,休止符和气口是否划分准确等等,都要求琵琶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由浅入深、有层次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难题。

第三,能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自我的“音乐美学体系”,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感受不断地丰富,慢慢的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对声音、色彩等的认知和感受,逐渐在作品演奏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和品位,让美学教育在自我心中开花结果。

教师在日常的琵琶教学中,除了强调手型正确、指法准确等基础性问题和基本功能力的提升之外,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内心,是否将美的听觉习惯、美的感受习惯融入到了音乐的学习之中。而恰恰是这些给予和传递,才是音乐最最重要的精神传承。

1.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锻炼自我、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不可以“闭门造车”,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升平台,让学生“走出去”。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可以以音乐会的形式由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完成的作品。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又可以用音乐会作为一种手段总结经验和不足,肯定成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引导,逐步建立学生的审美能力、慢慢的在过程中沉淀;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可以通过观摩音乐会、聆听大师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观看别人演奏中找到自我的差距,取长补短。听前辈的讲座,则是以前人的经验和总结来丰富自己对琵琶的认识,加深认知程度,开拓新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比赛的平台,所有的比赛都是一种最直接最“残忍”的成长方式,通过比赛前严苛的练习可以让自己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乐曲。

2.学习者自我修养的提升

每一个人对每一首乐曲乐曲的演奏都可以折射出演奏者的思想和审美。不同的人去演奏相同的作品,品位不同、想法不同演奏上听起来也会有差异。加强思想的修养。思想的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部分,而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审美观则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演奏者一定要有有优秀、进步的世界观。

加强知识的修养。如果一个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仅仅凭借精湛的技艺而没有深厚的只是文化积淀做铺垫,即使技法再精彩也不会有深刻的感受和深层次的内涵。音乐不仅是技法的演奏,而更多的是精神的传递。尽管艺术的门类多样,但是都有相通的共性,要多学习涉猎不同的门类绘画、雕塑、戏剧、诗歌等等。

加强情感的修养。情感是音乐的重要特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音乐。对于音乐学习者和演奏者来说,需要强烈而健康的情感。

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先生曾经说过,“弦上的功夫在弦外”,所以除了提高基本功手指能力之外,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思想、知识、情感的培养,多读、多看、多反思 从多方面提升自我,逐渐形成自身的演奏风格,提高表现力和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学琴琵琶音色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孔子学琴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琵琶”和“枇杷”
炀炀的“三心二意”学琴路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