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中的女性问题探究

2019-01-27 11:31刘继辉百色学院533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
关键词:童养媳小姑娘家

刘继辉 (百色学院 533000)

“歌谣是民众文艺的极好的材料,但这样的材料,是谁造成的?据作者的观察,多半是由妇女们造成的。歌谣是民俗学的主要的分子,这话认谁亦不能反对的;但所谓的一般民俗,以关乎那一部分的为最多呢?据我作者调查所得,多半是讨论妇女问题的。”妇女之所以成为创造歌谣的最多者,是因为妇女常伴母、常育儿、常持家的特殊环境,及其她们随年龄变化而成的几种独特的身份,使得她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感触地将生活中的一切编制成歌。歌谣之所以多为讨论妇女的问题,是因为“中国的家庭,向来是主张大家族制的;因之妯娌与姑嫂间的倾轧,婆媳与夫妻间的不合,随处皆是,无家不有,中国家庭之腐败,真是遭到极点了。要知道家庭的腐败,就是妇女们的不幸,因为妇女们总是幸福之牺牲品。有人说,关乎中国妇女问题的歌谣,就是妇女们的‘家庭鸣冤录’、‘茹痛记’,我以为这话是很有点道理。”世纪初,由北京大学周作人、刘半农等发起的歌谣征集处搜集了一大批民间歌谣,其中反映女性问题的歌谣占多数。在众多女性问题中,妇女间的家庭关系、童养媳和寡妇们的遭遇,是歌谣中的重点反映,也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兹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

一、婆媳不和:中国传统家庭矛盾的根源

婆媳不和是自中国形成完成的个体家庭制度以来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青年妇女所面临的一次长期的考验。自结婚之日起,她们就成为婆婆们虐待的对象,忍受着婆婆们尖酸刻薄的语言和不间断的打骂。青年妇女承受着各种家庭考验,繁重的家庭劳作摧残了她们的青春,长期的精神压力使她们变得麻木。在已收集的歌谣中,有许多是青年妇女描绘她们所受的婆婆的摧残和虐待以及她们对婆婆们怨恨。如下面河南的民歌就是描写一位妇女度日如年的精神煎熬和对婆婆诅咒的:

叹婆婆,真可怜!每日去叫狗来撵。

坐下听:从头蹬蹬还有声,急忙回头看,见狗赶土飞大片。

说一句不好了,赶快跑,一直跑了二里半,

拐弯磨角看不见,浑身上下出了汗。

见个桑树阴凉大,坐在地下歇歇喘,

老婆仰脸往上看,只见鹰子磨盘圈的往下钻。

鸣一声抓住婆子头,叨了婆子眼,哎呀婆子真可怜!

在众多歌谣中,婆婆被描绘成尖酸刻薄、残忍无比的老太太,成为青年妇女歌唱的攻击对象。这种现象看似不合理但却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婆婆残暴地、复仇般地虐待儿媳妇,就像婆婆年青时当儿媳妇被虐待一样;而作为儿媳妇的青年妇女在很多时候都是默默地忍受着、煎熬着,并通过生育一男半女渐渐地改变自己的家庭地位。在很多程度上,婆婆的这种表现体现出心理的不健康,或者说是长期压迫下的心理扭曲。“婚姻是每个人的‘终身大事’,不衹是青年男女们注意的中心,而且也是社会上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社会国家是家庭上的建筑物;我们欲求建筑物的健全,必须有快乐的家庭,欲求快乐的家庭,必须有美满的婚姻”。有人提出:美满的婚姻应该符合四个条件,即“学识思想的接近,体格性情的一致,经济能力的对等,家庭年龄的相同”。而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通常把婚姻当做一宗买卖,这种买卖的婚姻形式直接造成青年妇女在婆家地位的低下。以婆婆为代表的婆家人并没有把新嫁娘作为家庭的正式成员,“他们以为儿媳是用金钱买来的,乃是全家人的公仆,不惟公婆有权呼唤,就是姑叔亦可役使的。

二、姑嫂不分:中国传统家庭女性身份的矛盾体

作为青年女性,尤其是农村的女性,婚姻是她们人生的分界线,也是她们两种身份的转变:娘家的小姑,婆家的嫂子。“在中国旧式家庭中,青年妇女的婆家往往不见容于婆母及小姑,而在娘家则又多不见容于嫂嫂了。这也是互为因果的,当一个年青的女人在家里当小姑时,谁又不是她父母的掌上珠,她的阿哥也在她的手下,慢说是嫂嫂!谁又能永远不嫁呢?今日之小姑正他日之嫂嫂,向日之欺人者今又不免被人欺。[4]小姑与嫂子的双重身份,让她们经历了更多的家庭矛盾冲突,即有作为小姑的惬意与欺辱,又有作为嫂子的嚣张与无奈。姑嫂不会的描绘在歌谣中多有表现,也成为歌谣中女性问题的研究重点之一。如小姑欺辱嫂子的歌谣:

其一,豆芽菜,根里粗,妈妈打俺为小姑,

谁家不是儿和女,为什么亲您小闺女?

其二,黑布衫,紫托肩,俺当媳妇真艰难,

蒜臼碓,升子量,俺小姑只怕偷给俺亲娘。

俺亲娘家不是穷落户,金打门楼银打墙,

上房前头卧对金狮子,屋里铺那象牙床,

象牙牀上更鸡叫,娘想闺女哥来到,闺女想想谁知道?

叫老张,抱姑娘,叫老董,抱相公,叫丫鬟,提红氈,

问问奶奶住几天?天又热,路又远,住那一月四十天。

从上述几首歌谣中可以看出,姑嫂不合既表现在小姑依仗娘家亲人们的宠爱排挤和监视嫂子又表现在嫂子依赖婆婆的年老或亡故而建立的家庭强势地位欺压或虐待小姑。姑嫂不合的根源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小姑不明事理,藉母势以欺压其嫂;是因为在中国封建大家庭中婆婆在对待女儿和儿媳上采用两种态度——女儿是金枝玉叶而儿媳是一钱不值。婆婆总是赞美女儿怎么怎么的好而批评儿媳是怎么怎么的不尽她意。小姑就是在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处处排挤嫂子,监视嫂子。刘经庵曾批评说:“我看大半的婆母打骂儿媳,未必是因为儿媳得罪了她,多是因为小姑持有奥援,排挤其嫂,在内中多方陷害的原故。且小姑对于她的嫂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中,惟恐她嫂有偷窥的行为,这样看来,小姑一方面是她母亲的爪牙,一方面是她嫂子的监视者”。其二,嫂子欺辱或虐待小故源于她内心的不平和自私。在“旧式家庭中,在女子大了而尚未嫁之前几年,父母特别爱她,多半要她闲玩,不做什么事的。但是所谓嫂嫂则不然,她得要做日常家庭的各种大小事情,差不多整天没得空的。因此做嫂嫂的看见姑娘吃现成的穿现成的,自己却那样的劳苦,未免有点淘气”,加之“在妇女到十七八岁的时候,生理上起了变化,因之行动上性情上,也都起了变化;尤其在经期中,更易走出常态;自然,或许比较粗浮不静,间或吵闹也是有的。”而且那些无父母的女子在长大而尚未出嫁时产生“这样大了,还穿着吃着用着哥哥的,怎么办呢”的想法。针对歌谣中姑嫂不合的现象,张周动曾说:“这些都是在家庭观念不明白,妇女经济不独立的旧社会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就是说,无论是小姑欺辱嫂子还是被嫂子所压迫,都指明旧社会女性经济的不独立使得她们成为悲剧的受害者。她们沦陷在相互诟谇的漩涡中,成为一种“命应如此”“理所当然”的思想认识,从而失去自我。

三、悲惨的童养媳与无言的寡妇

在中国封建旧社会统治下,广大的乡村流行着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即童养媳制度。童养媳的出现多半是因为娘家贫穷而自小寄居夫家,等到了一定年龄后再与丈夫圆房。经过正式婚嫁的女子,做媳妇时比较好点,而没有经过正式婚姻的童养媳是最苦最难的。由于其年龄太小、娘家太穷而无人说话,童养媳不仅不敢反抗;而且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她们受尽凄酸的磨难,吃尽千辛万苦,受尽婆家的虐待。因此,在在广大的女性同胞中,唯有童养媳所受到的苦最多、所经历的遭遇最惨;她们“不特在苦难中度过童年和青春,而一直在苦难中爬过整个生命的途程”。如童养媳受婆家虐待的歌谣:

其一,小枣树,摇三摇,童养媳实难熬。

熬住公公熬住婆,脚蹬锅牌手拿杓,喝口米汤也舒服。

不愿在公婆面前作媳妇,宁愿公婆死后喝米汤。

平日受公婆的虐待,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二,小小媳妇不是人,五更做起到黄昏。婆婆骂我懒妖精!

吃得饭,冷冰冰;穿得衣,破领襟;黑夜睡觉没有狗安身。

从以上几首歌谣中可以看出,童养媳在衣食住以及日常生活、工作上都经历着难以想象的痛苦。这就说明不对等的童养媳制度给广大的乡村妇女带来了遭难。针对旧社会的童养媳制度,一些学者们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杨世清认为,童养媳的出现源于娘家的贫穷。“通常的习惯,女子在娘家多半是有势力的,现在到娘家还要受嫂子的气,那末,到别处更是不用说了。然而经过正式婚嫁的女子,作媳妇总还是比较好点。最苦最难的,是一种‘童养媳’。因为‘童养媳’多半是因娘家贫穷而寄居夫家的;所以更容易受人轻视,受虐待也格外利害”。张周动认为,童养媳的出现既由于娘家的贫穷又有婆家的经济利益。他说:“在旧式婚姻中还有一点特色,就是童养媳制度的成立。就一般来说,男家之所以娶童养媳的,是因为花钱比较的少,而可增加一个做事的人,在女家而愿把自己的女儿送出做童养媳的,是因为家里的贫寒,没法赡养的缘故。因此在这双重利害之下,决定了她的命运”。杨百元则认为,童养媳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说:

在贫穷的半封建的中国农村社会里,到处流行着一种童养媳婚姻制度。靠童养媳制度流行的原因:

(一)重男轻女的观念。一般穷苦人家,对自己的女儿,多看做是一个累赘,以为女儿终久是别人家里的人,不如趁早把她送出去好……

(二)包办婚姻。一般穷苦人家,恐怕他的儿子大了找不到老婆,所以在儿子童年时代就随便找一个。

(三)经济的原因。一般穷苦人家,有的不能养活女儿,想早一点把她嫁出去;在另一方面,则认为娶一个童养媳,可以帮助家里操作,当做一个不必付“工资”的长年。所以,童媳的年龄一般都比丈夫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童养媳制度的产生不是单纯地建立的家庭需要的基础上(即穷苦人家的传宗接代的需要),而是建立在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童养媳多出去贫寒之家,即便不被嫁出也会饿死;而究其男方而言也是出于经济的利益,童养媳年龄小,花钱少,而且还能多一个免费的劳动力。这是童养媳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原因。因此,歌谣中所描绘的童养媳的不幸遭遇与其说是不平等婚姻下的悲剧,不如说是金钱下的奴隶。

四、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婚姻制度;经济基础也决定妇女的命运,尤其是在中国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广大劳动妇女的一生。歌谣中多半为妇女所作,而歌谣中也多是反映妇女问题的。歌谣中体现出的婆媳关系、姑嫂关系以及悲惨的童养媳和无奈的寡妇等等这些关系妇女切身利用的问题和她们不幸遭遇的原因都指向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婚姻制度,指向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更确切地指向封建社会妇女经济的不独立。

猜你喜欢
童养媳小姑娘家
娘家欠你的,别到婆家来讨要
你不平凡
小姑脸红了
婚姻好不好,回趟娘家就知道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民国时期的客家童养媳
红色童养媳
“童养媳”事件,涉罪的不止是强奸
小姑是谁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