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异流、殊途同归
——赣闽两地采茶舞比较研究

2019-01-27 11:31范晓敏集美大学音乐学院361021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客家人茶农赣南

范晓敏 朱 宁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 361021)

采茶舞是在我国南方各省市广泛流传、深为人们喜爱的民俗舞蹈;而各地采茶舞受各自地域、文化和民俗特征的影响,又形成彼此有异的艺术特征。其中,江西赣南是采茶舞的发源地,福建地区的采茶舞就是从赣南传入的、并在结合了福建本地的民俗和文化后得到了长足发展。对赣闽两地采茶舞的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两地采茶的艺术形态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一花两叶”的发展脉络

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小戏“采茶灯”发展而来的,采茶舞又是以采茶戏为前身而发展起来的,它取材于大众、特别是茶农的生活,大多讲述了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事性强、表演形式又多种多样,因此广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赣南采茶舞是农耕舞蹈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与其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有着密不不可分的联系。

赣南地区远离中原政治中枢,成为因受战争影响而被迫移民的中原士人移民的集散地,这些来自中国北方的移民心存故地,将移居地称为“客家”,并自称“客家人”。历代中原移民相继迁入成为当地的客家人,他们对诸多在北方因战乱和民族融合而面目全非了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好的继承与延续,由此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再与赣南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俗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当地风情的农耕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乃至服饰特征。客家文化的缘起和发展特征决定了赣南采茶舞中的许多舞蹈动作和形态更多显现出中原传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赣南地区地处赣江上游,周围有群山和江河缭绕,地理位置封闭阻塞,与外面的联系极少,经济也比较落后,在这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唱茶歌、跳茶舞成为了人们农闲时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活动形式之一。采茶舞在赣南客家民俗活动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以茶农们传统采茶为基础的舞蹈表现形式,不仅具有非常朴素的乡土特色,也真实映射出赣南客家人的生活追求和人生乐趣。首先,茶农的活动工具大多来自于大山深处,漫山遍野的竹木和稻草、当地选材并经过简单加工的各种器具成为了采茶舞蹈表演中用到的选材和道具;其次,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与山地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采茶舞是一个民俗艺术项目,以舞蹈的形式形象生动展示了茶农们种茶、采茶、制茶的劳作场景,有浓郁的山地文化的特色。

赣南采茶舞是茶农们招揽顾客买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到贩茶的时节,就有络绎不绝的商人来到赣南茶山进行茶叶买卖和物品交换,茶农们为了活跃气氛,就会自编自演采茶舞蹈,于是,赣南采茶舞随着闽地茶商传入了福建。福建地区采茶舞主要流传于闽南和闽北地区,这里是“古闽”人生活的地区。赣南采茶舞随着闽地茶商和赣南南迁的客家人传入后,与闽南人澎湃、热情的民俗特征相结合,形成独具特征的闽南采茶舞。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闽古越对蛇图腾的崇拜、以及中原秧歌的律动形态等都涵化到闽地采茶舞的动律中,体现了海洋文化机智、热情、浪漫、生机勃勃的基本特征。如 S形的基本舞蹈体态,主要使用胯部与腰部的扭、摆显现出来,就充分体现了以蛇为图腾的崇拜;又如在舞蹈表演中,大部分道具——例如扁担和船桨——的运用,都突出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二、舞蹈形态差异分析

赣南采茶舞的舞蹈表演形式是分别由种茶、采茶、炒茶三种模式衍生出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三种舞蹈形态;这三大特色的艺术表演形态体现了浓郁的乡土特色,被称为赣南采茶舞的“三绝”。其中矮子步来源于赣南客家人在采摘茶叶的过程中,女子负责摘叶、而男子背着竹篓蹲着接茶叶而形成的;单袖筒来源于茶农炒茶时因温度很高拿汗巾擦汗、经艺术美化后形成;扇子花则来源于茶农制茶时为防止茶叶过烫而拿着蒲扇风以保证茶叶的质量,进而演变成多种多样的扇子花。而闽地采茶舞则更多体现圆、拧、曲、倾的形态特点,其中扭步将其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舞蹈体态出胯大,显得粗犷而带有野味,体现了海洋文化粗犷狂野的特征。相比赣南采茶舞,闽地采茶舞没有完整的动作体系,形式比较单一;其队形有篱笆花、水波浪等,整个采茶舞主要以变化穿插队形为主,也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形态特征。

在舞蹈服饰方面,赣南采茶舞运用了特色的单袖筒,并设计为红色绣有龙凤图腾;男演员头上戴着黑色的彩绣发圈,腰上缠有红色带子,脚上穿着黑色布鞋;女演员则头上戴着红色发圈,脚上穿着绣花鞋。而闽西采茶灯则是男演员服饰为汉服且颜色鲜艳,扎腰中;女演员着装较为朴实,腰上系着花围裙,头饰是生机勃勃的绢花,发髻梳长辫。

边唱边跳的表演形式也是采茶舞的艺术特色之一,不同特色的唱腔和曲调,同样体现了不同地域采茶舞分支的不同特征。赣南采茶舞的唱腔对赣南客家的山歌、花灯调、赣州南北词做了较多的模仿和交融,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唱腔体系“三腔一调”,即杂调、路腔、灯腔与茶腔。其中茶腔是以赣南地区的山歌、茶曲为根基,使用当地客家方言来演唱,而且多用衬词来塑造采茶舞的人物形象;幽默风趣的舞蹈动作配合衬词使用,例如矮子步翘着屁股、伸着脖子,让衬词的内容直接外化,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活灵活现。福建地区采茶舞音乐总体旋律起伏不大,级进进行的旋律平稳而流畅,配以茶女们采茶的动作,体现出一种柔美的韵律,具有细致、朴实的特点。相对于赣南采茶舞而言,福建地区采茶舞在唱腔方面采用的是男女同曲异腔的形式。

赣南采茶舞的主要伴奏器乐是胡琴,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两把胡琴:一把是正弦,另一把是反弦,让采茶舞的受众感受到互相对称、相辅相成的特点。闽南采茶舞则是以比较原始的二胡和锣鼓为主,演奏由两名操弦乐师和一名负责打击乐器的伴奏乐师共同完成,营造朴实大方、热情浪漫的风格。

此外,赣闽两地采茶舞所作用的道具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赣南采茶舞所运用的道具有手帕、锄头、彩绸扇、茶篮等具有山地文化特征的器物;而闽地采茶舞所使用的道具则包括折扇、扁担、船桨、茶灯以及红丝巾等更具海洋文化特征的器物。

三、传承与发展

赣闽两地采茶舞的整体差异性源于不同地区茶文化的差异性,更源于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内涵差异;它们分别代表了客家人文化、山地文化和古闽人文化、海洋文化,二者都是极具地域色彩的文化艺术形态。

赣闽两地采茶舞的传承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社会大众的一起参与配合和交流。

从政府部门立场来看,应充分认识到采茶舞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当地民俗文化特征的份量,将之妥善与当地文化、旅游等事业进行有机联系,从而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兼收弘扬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效。

从教育机构立场来看,我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赣闽两地的高等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应将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继承、弘扬采茶舞艺术的重要领地,让高校学子们能更好感受传统艺术之美,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从社会大众立场来看,作为一种来源于社会大众的民俗舞蹈艺术,采茶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大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应对采茶舞的传统艺术形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和更新,以更好切合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例如在采茶舞的创作编排中,将一些体育类型的动作融入其中,使之兼具赏心悦目和强身健体的功效,从而为其普及和推广增添动力和活力。

猜你喜欢
客家人茶农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老党员“卖”茶忙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早春茶”开采
赖炜炜作品
茶乡人家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