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9年展望

2019-01-28 09:54王庆日朱道林胡振琪张清勇郎海鸥叶子君刘力为张叶笑
中国土地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研究

王庆日 , 林 坚, 朱道林, 胡振琪, 丰 雷 , 张清勇 ,郎海鸥, 叶子君, 刘力为, 张叶笑

(1.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5.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6.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 等电子期刊数据库,采用文献调研法,按期刊属地划分国内外研究,分析2018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科学研究的需求,展望2019 年中国土地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组稿方向。2018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共筛选出国内外学术文献166篇,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中国农村经济》、Land Use Policy、Land Economic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地工程与技术等领域。

1 国内土地科学重点领域研究进展

1.1 土地经济

1.1.1 总体研判 从理论层面,基于土地制度变迁过程,将土地制度改革因素引入内生增长的农业经济转

型模型;进一步扩展“内卷化”理论,构建评估土地流转市场的新体系,为土地市场化改革提供新方向。在实践探索层面,土地供给对房价的影响、土地细碎化的影响以及影响征地的原因等得到较多关注。但总的看来,土地经济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显薄弱,且研究多集中于农村土地制度与市场方面,对城市土地市场与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研究关注较少。

1.1.2 土地市场 (1)土地价格与土地流转。城市土地价格研究主要关注土地供给对于房价的影响,从土地供给的空间[1]、结构[2]与规模差异[3]等角度进行探索;农村土地价格研究主要针对农地流转市场的高租金、低流转现象,从土地利用方式[4]、流转双方对农地价格预估差异[5]、议价能力差异[6]等方面探讨农地流转价格上涨的原因。土地流转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土地流转效应和政府干预的效果等方面。土地流转意愿研究除关注地权安全性[7]、家庭生命周期[8]外,开始关注区域差异和社会网络等因素[9-10];土地流转效应主要关注其对粮食生产、减贫和增加收入等方面的作用[11-13];另外,农地流转中政府干预的效应及“政府失灵”也得到广泛关注[14]。

(2)市场化改革与土地财税。土地市场化改革仍为研究重点。产权不完整和不稳定对农地租赁市场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15],土地市场发展对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影响[16],经济发展水平、非农就业工资水平的上升及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培育作用等进行了探索[17]。土地财税问题得到持续关注,重点为土地财政成因及地方政府行为。强调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策略互动行为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农转非、土地出让环节进行价格管制以及主导收益分配是土地财政形成的根源[18-19]。

1.1.3 土地制度 (1)土地产权制度。产权稳定性和产权制度改革是研究的热点。产权稳定性方面,学者研究了土地确权的成效,认为土地确权有利于增强农户的产权强度,提高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20],有助于提高贫困农户的收入,改善经济状况[21],能够鼓励农户持续进行农业生产投资[22];也有学者认为土地确权受多种因素影响,成效并不理想[23],还容易显化历史遗留问题,引发土地权属争议[24]。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为“三权分置”,学者将土地制度改革因素引入内生增长的农业经济转型模型,发现“三权分置”将促使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25],但产权的实际配置状况与产权公共域的存在造成不同群体的利益难以兼顾,形成潜在风险[26],必须完善“三权分置”改革的相关配套制度[27]。

(2)土地征收制度。影响土地征收的因素和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冲突是研究的关注点。研究发现,较高的补偿标准、公正的征地程序、农民自身成为补偿主体以及土地产权是影响农民满意度最主要的因素[28]。从减少征地冲突的角度来看,应该提高征地信息透明化程度,增进不同主体对于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的认识[28]。

(3)土地制度与政府行为。土地制度、经济增长和政府干预是研究的关注点。研究发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对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29-30],现行体制下国家发展目标的变化直接影响中央对地方土地利用管理行为的要求[31],建设用地配置中的政府失灵要求构建综合性的改良框架[32],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土地融资的不可持续性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

1.2 土地管理

1.2.1 总体研判 在理论研究方面,土地空间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初步构建[33];在土地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方面,有关国家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构建及优化路径是研究热点,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跟踪研究继续受到关注;在土地管理法律研究方面,承包地“三权分置”法律实现路径逐渐清晰,宅基地“三权分置”研究迅速跟进,修法进程大大加快;在土地管理应用实践方面,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间相互关系实证分析也明显丰富,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更加系统化,占补平衡管理得到创新。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显缺乏,对于土地管理活动的规律性揭示不足,对土地监察与督察方面的体制与机制探索明显不够。

1.2.2 土地管理体制与政策 (1)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学者认为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为推进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34]。并有学者针对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从目标定位、价值导向与战略选择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新管理体制下产权、利用、市场等基础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职能优化调整仍需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监管体系也需要根据实践反馈反复巩固[35]。

(2)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的推进情况受到重点关注,研究发现,经济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禀赋及改革需求差异决定了各地改革的方式选择[36],基于土地资源基本属性与功能的归纳,学者提出要防止土地过度资本化对其生产功能的冲击[37]。针对宅基地制度改革,学者认为应重视地区差异、结合各地实际,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未来改革须遵循的基本原则[38]。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造成单一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只能保证土地资源经济效率提升,很难保证改革红利在分配上的公正公平[39]。对于农村产业用地政策创新,学者认为要正视农村土地利用功能的复合性,倒逼现行规划用途分类体系改革,在科学界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内涵与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实现精准的政策供给[40]。

1.2.3 土地管理法律 (1)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实现得到关注。研究认为“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是实现“三权分置”法律表达的妥善方案[41]。土地经营权可定性为物权化的债权[42],也可放松用益物权的派生原则,设立双重用益物权[43-44],或者坚持集体所有权基础上,将集体土地使用权独立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派生用益物权[45]。宅基地“三权分置”一经提出就引起学界关注。学者倾向于采用了“使用权”的立法表述,如:宋志红构建了“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债权)/经营权(用益物权)”物债二分的权利结构[46],席志国提出了“所有权—使用权—地上权(用益物权)”的构造方式[47]。

(2)《土地管理法》修法评析。“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公示之后,学者对于“三项”改革的修法进行评析,认为土地征收制度的修改改变了农民维权或利益博弈的预期,可能引发更多更不可控的利益博弈与征地冲突[48];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修法目的应是解决特殊时期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应控制新的集体土地入市[49];推行的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制度可能由于资金不足在部分农村实践操作中受到制约[50]。

1.2.4 土地管理应用实践 (1)土地权籍管理。土地权籍管理研究侧重土地确权与土地登记管理。调查发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证率依然较低,登记颁证中妇女土地权利得到改进,但尚未享受到与男性同等的权利[51]。不动产登记研究中,有学者建议选择“形式审查+合理注意义务”的审查模式,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构建不动产登记审查体系[52]。

(2)耕地保护管理。耕地保护战略方面,漆信贤等研究揭示出中国耕地保护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认为中国耕地资源要素对于2035 年基本现代化目标实现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53]。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方面,学界认为2017年4号文回归了耕地占补平衡的产能本质,也给耕地产能核算技术方法创新、建设用地供地机制创新、监管体系建设等带来新挑战[54]。对此,韩璐等探索了技术层面的改进方式,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了创新管理措施[55]。

1.3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1.3.1 总体研判 在土地资源方面,土地资源资产和土地生态得到较多的探讨,其中土地生态主要关注生态空间格局、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等。在土地利用方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仍是研究热点,土地的利用模式得到较多讨论。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在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框架下探讨规划协同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此外,研究还关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围绕编制方法、编制思路、空间布局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构想和建议。但对于土地资源系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国土空间系统治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尚显不足。

1.3.2 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资产。目前对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性研究集中在框架思路[56]、核算方法[57]和审计应用三方面。现阶段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中存在着土地资源资产账户中地类不一致、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不统一、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加总缺少意义等问题[58]。

(2)土地生态保护。开展区域尺度土地生态状况的科学评估成为研究热点。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空间格局[59-61]、土地生态系统健康[62]等方面。从研究区域来说,学者更倾向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风险,长江经济带[63]、京津冀城市群[64]及长三角地区[65]成为热点区域。

(3)土地利用碳排放。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研究对象来看,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核算过程考虑耕地[66]、林地、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也提出了低碳集约的发展模式[67]。研究内容上,更多学者探讨各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内在作用机理及其时空演进[68-69]。

1.3.3 土地利用与规划 (1)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成为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土地混合利用成为现阶段城市“有限增长”、“盘活存量”发展背景下的理性选择[70],土地立体利用主要研究地下空间利用[71]、土地立体化潜力评价[72]等,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重点关注土地空间多功能变化及其可持续性[73]。此外,农村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相关内容再次成为研究热点[74-75],土地利用/覆被变化[76-77]、土地节约集约利用[78-79]等议题仍是关注热点。

(2)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各类规划,构建新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是学者探讨的热点。针对目前存在的分别以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代表和以土地用途管制为代表的“区域”型、“要素”型两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学者提出做好“区域—要素统筹”是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关键[80]。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学者设想构建“一总四专、五级三类”的新时代空间规划体系,推进“三基一水两条线,两界一区五张网”的保护开发边界“落地”[81]。

(3)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村级规划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热点,重点研究了乡村振兴实施中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村级规划的编制方法、思路及空间布局等关键性问题[82]。也有学者对乡村规划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观进行探讨,认为应推动乡村规划由物质性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乡村规划研究应充分体现中国农村地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83]。

1.4 土地工程与技术

1.4.1 总体研判 在土地工程方面,以协调“三生”关系为核心,实现农用地综合整治,探讨土地整治改革助推乡村重构,革新复垦技术与重视植被恢复同时关注土地污染修复方法研究;土地信息技术方面,以无人机摄影测量及遥感技术应用范围的拓宽为重点,强调3S技术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1.4.2 土地工程 (1)土地整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综合整治的研究也逐步升级转型,将土地整治空间由乡村地域拓展为城乡全域、整治过程由空间重构拓展为人为关系重构[84],通过土地整治助推乡村社会、经济及空间重构[85]。有学者通过研究城乡交错区土地整治功能单元划定,以实现“三生”空间布局优化[86]。也有学者探讨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综合整治,走出一条“既化地又化人”、村镇融合发展的新道路[87]。

(2)土地复垦。复垦技术的革新对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提出夹层式多层土壤剖面构型,实现了充填复垦工艺的革新[88];探究了黄河泥沙容重与水分运动参数的关系,优选出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的最佳容重设计[89]。研究表明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改善复损毁土地质量,降低生态脆弱区的土壤侵蚀程度[90],且不同植被对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具有影响[91]。

(3)土地修复。重点关注土地污染修复方法。研究发现甜高粱对镉污染土地修复有作用[92],景天、三七、翅碱蓬则对重金属及盐渍化复合污染土地修复有效[93],高浓度碱性改良剂适用于废弃土地/棕壤地的修复[94];另外,通过土壤淋洗修复后施加玉米秸秆的土壤联合修复方式,对镉污染黄棕壤进行了成功的修复[95],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生态环境风险。1.4.3 土地信息技术 (1)土地信息采集技术。在土地信息数据获取中,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可应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露天煤矿及尾矿库[96]的测绘数据采集,同时在小镇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农作物面积调查及在高陡边坡的地质调查[97]的数据获取中得到广泛应用。

(2)土地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关注数据分析方法的革新。将有序加权平均方法(OWA)和GIS平台相结合[98]、高空间分辨率World View 2(WV2)影像新波段数据处理[99]、利用RS、GIS技术借助PSR模型的影像数据分析方法[100]进行应用。

(3)动态监测技术。3S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实现了耕地利用变化[10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102]等的动态监测。

2 国外土地科学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 土地经济

在土地市场方面,除了关注城市土地价格变化趋势与影响,研究进一步细化了影响农地价格的因素[103];对土地细碎化的不同影响研究进一步深化[104];发展中国家土地市场不完善的原因和影响受到持续关注[105-106]。在土地制度方面,土地所有权的效率问题受到关注[107],而影响征地的原因、失地农民的福利问题和征地补偿也是研究的热点[108-109];同时,土地改革对于经济增长、减贫和促进农业转型的重要作用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同[110-112]。

2.2 土地管理

在土地管理体制与政策方面,重点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113-114];继续关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改革的进程研究[115],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减轻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政策工具[116],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17]。在土地管理法律方面,持续关注土地利用与管理过程中的立法问题[118-119],立法保护的缺失助长了肆意的土地征收和土地掠夺行为,同时导致大多数小农和牧民的经济边缘化[120]。在土地管理应用实践方面,主要关注妇女的土地权益及土地权益性别不平等问题[121-122],土地产权安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123-124],城市土地扩张的管理和管控问题[125-12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土地征收及不合理补偿的影响问题[127-128],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冲突的规划战略应对[129],以及可持续土地管理规划过程中的农民决策等方面[130]。

2.3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土地资源研究强调农业活动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并通过构建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指数模型(MIBAWRLR)[131]、LMDI模型[132]等方法来优化和管理土地资源;土地生态研究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温度等[133]及人为因素如城市发展模式[134]、人类砍伐活动[135]等与土地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情境下土地生态的保护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了社会经济、制度等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136-138],并关注了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对于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139]。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方法[140]、未来情景分析[141]、构建环境和能源规划信息数据库(E-GIS DB)[142]、对边际土地进行空间分析和划分[143]等实践中新的技术方法,并研究了规划对于减少城市碳排放[144]、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作用[145]。

2.4 土地工程与技术

国外土地整理研究集中于探索在法律框架[146]与技术手段创新[147]下土地整理优先领域选择;土地复垦研究主要集中于植被恢复对提升复垦土壤质量[148]、降低碳排放[149]、提高土壤碳固持[150]的效果,复垦材料在待复垦土地上使用的可行性[151-152]的探讨,以及在土地复垦耕作压实技术[153]、微生物复垦技术[154]创新方面的研究;土地修复研究方面着重于钝化材料修复技术[155-156],以植物修复为基础,辅以交替循环强化电动力学修复[157]和化学淋洗修复[158]的联合修复技术,以及多植物综合修复[159];土地信息采集的研究重点是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多级GPS测量技术及卫星遥感影像对土地相关信息的数据采集技术[160-161];土地信息处理技术研究重点是数据分析方法的革新[162-163],以及无人机遥感、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等在动态监测领域的应用等[164-166]。

3 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问题对比

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领域基本相似,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科技水平等条件有所不同,研究的关注重点和具体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

(1)土地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在土地经济领域既有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化、土地经营规模、土地产权安排和土地征收等共同关注点,也在土地市场、土地制度方面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在土地市场方面,国内主要关注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土地流转的影响、政府干预效果,以及土地财政的根源与影响;国外则重点关注影响农地价格的因素,发展中国家土地市场不完善的原因和影响。在土地制度方面,国内研究注重产权稳定对于农业投资的影响,失地农民的福利和征地过程中存在的冲突问题,土地制度的演化变迁过程和“三权分置”,土地制度和政府行为;国外则注重产权稳定和生产效率的问题,影响征地的因素和农户损失,以及土地改革对于社会的促进作用。

(2)土地管理领域。国内外研究在土地管理体制、制度、政策、法律和权籍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点。国内外均十分关注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问题,都催生了土地立法修法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同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妇女土地权益保护不容乐观。不同的是,国内一贯重视耕地保护研究,而国外则很少涉及,更多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研究上。

(3)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国内重点关注土地资源资产的核算;国外则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评估和方法。在土地生态方面,国内重点关注区域尺度层面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估、预测预警和碳排放问题;国外则研究关注造成土地生态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情境下土地生态的保护问题。在土地利用方面,国内在土地利用评价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扩张和管控;国外则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等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理论及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替代方案;在土地规划方面,国内主要强调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讨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并关注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视角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国外则重点关注在规划实践过程中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

(4)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在土地整理方面,国内主要是侧重于探讨强调协调“三生”关系实现综合整治及土地整治改革助推下的乡村重构;国外则侧重于土地整理的优先领域选择与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在土地复垦方面,国内重点关注革新复垦技术与重视植被恢复,尤其以夹层式充填复垦的提出为代表实现了对传统充填复垦技术的革新;国外则以露天矿开采损毁土地的研究为主。在土地修复方面,国内外均重点关注污染土地修复技术工艺。在土地信息技术方面,国内更加关注3S技术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无人机摄影测量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的拓展;国外主要关注土地信息处理方法的革新及加强多源遥感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4 2019年土地科学研究展望

4.1 主要科技需求

2019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土地科学研究仍将紧扣管理之需、时代之需,破解关键科学问题,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1)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的试点试验,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同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谋划与安排。

(2)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2018年11月份自然资源部发布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国土空间优化管控技术体系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跻身先进国家行列。

4.2 重点研究问题展望

在分析2018年土地科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需求,遵循土地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展望2019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土地科学的重点研究问题。

(1)国家战略实施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利用转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方向,服务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重点关注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推进及相关法律修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土地制度改革,“存量时代”社会经济转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土地利用转型,新时代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等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2)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下的空间治理体系构建。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围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等科学技术需求,重点关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核算,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开发适宜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整治,自然资源法治建设等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

(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系统科学。伴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土地资源系统研究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重点研究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系统认知理论与方法,土地系统健康与土地资源安全,土地空间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基于系统视角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新技术等。

(4)信息通讯技术驱动下的土地资源智能管控。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推进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土地资源智能管控是新时代保障土地资源安全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究问题包括土地资源智能管控的基础理论,土地空间信息立体感知、国土大数据汇聚融合与深度挖掘、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协调、土地资源智能评估与预警决策等关键技术。

4.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围绕重点研究问题,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相关法律修改;(2)“存量时代”的土地利用转型与政策创新;(3)土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论与技术;(4)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中的土地利用问题;(5)自然资源管理改革与法制建设;(6)国土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7)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整治研究;(8)基于系统视角的土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研究;(9)土地资源智能管控理论探讨和技术开发;(10)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土地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爱这土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