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2019-01-28 17:53范彬洋
成长·读写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屋舍火堆心安

范彬洋

南方湘沅一带的秋天,清凉舒爽,即便是秋雨浸润之后,也只是泛着些许凉意,丝毫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冷冽。

某个秋日,父母携我一如既往地从城里驱车赶赴此地,只为劝服住在这儿的爷爷奶奶能同我们回京,安享晚年,但每每都是被婉拒的。

不得不承认,这儿的景致很美。从湘江边蜿蜒折下,是一条被人硬生生踏出的逼仄泥路,路旁杂草丛生,偶有星星点点的野花散落其间,顺着这条小径可登上一座小山岗,远眺山间杂色,距离山岗不远处,尚有一棵老树斜倚着枝干,若是掐准时辰,天公作美,还能望见夕阳垂梢之景。顺着小径下山至平缓的盆地,一片片土埂围出的菜畦映入眼帘,虽已入秋,但每片叶子依然油绿饱满,胀满了水似的。偶有不知名的石子凌乱不堪地嵌入土中,同上方薄薄的青苔交杂,看着也是让人莫名的欣喜。这人烟稀少的小村落别有一番宁静致远的味道,让人摆脱了城市的嘈杂,坠入自然、惬意的净土。

久居此处,想必是十分畅快的。

一砖一瓦筑屋舍,雕梁画栋失颜色,却蒙尘。经年累月,爷爷奶奶所住的屋舍已有些破败,许多物什都蒙上了些许的灰尘。爷爷奶奶的眼睛也已浑浊不堪,几乎看不清东西,但我想,这里的一切在他们心里,还一直是最初的模样吧,熟悉而美好。

最香不过早上的一碗猪油面。奶奶是把做饭的好手,即便这许多年过去,她的身子骨大不如从前,但厨艺却是愈发精进。奶奶持大铁勺毫不客气地舀两大勺白花花的猪油,将它们在烧热的铁锅里慢慢融化,再倒入排骨汤,下入面条,放上两面被煎得金黄的荷包蛋,令“食客们”美滋滋。

到了中午,奶奶便愈发忙碌了。厨房的墙角有一个木柴秸秆架起的火堆,冉冉炊烟早已将墙边熏得发黑。火上悬置了一个从房梁上吊起的铁锅,锅中蒸腾着缕缕白气。昏暗的灯光下,奶奶弯着腰,瘦小的身躯,不禁让我有些心疼,遂拿起蒲扇,坐在火堆旁,为奶奶添柴加火,把火烧得旺旺的,这火焰如魔鬼的舌头,贪婪地吞咽着已经被烧得漆黑的铁锅,也“灼烧”着我的脸颊。锅里的水终于开始滚起白花,奶奶凑近身子,将切好的菜仔细瞧了瞧,才放入锅中,又从瓶瓶罐罐中舀出调料撒入,认真地操持着一家人的饭菜。

平日里,爷爷最疼爱的就是自己养的鸡群和作物,他爱站在大门口望着院子里昂首挺胸的花公鸡和啄虫而食的母鸡。而奶奶则热衷于收获农产品,摘菜、拾鸡蛋,乐此不疲,餐桌上的佳肴也得益于此,鸡蛋是吃粗粮的鸡下的,小葱、白菜是从菜园里拔的,笋是从竹林里挖的。这土地赠与了他们太多,早已是难以割舍了。

临行前的那个秋夜,爸爸妈妈和爺爷奶奶促膝谈心,就迁居事宜进一步商榷,我早已能预料到结果,对他们的讨论便没了兴致,只是静静地回想着在此处“消磨”过的每一分记忆。后山竹林依旧青翠,微风拂过,遍地皆是沙沙声,这宛若天籁的声音在我心里独辟了一方安宁的小园。空地上还有那许多错杂凌乱的石头,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用石头、木柴垒火堆烤洋芋的场景,又不禁让我想起一家人围坐在厨房的火堆旁烤红薯的画面。依稀记得,火势渐弱时,奶奶会挖个小坑将红薯埋入火灰中,再盖上一层烧烫的木炭,用余温慢慢煨熟,不多时,灰中便会冒出细烟,此时再用铁钳翻出红薯,徒手扒开烧得半焦半黄的皮,便能大快朵颐一餐香甜软糯的尤物。

正当我沉浸于回忆之时,爸爸叹息一声,走出了房间,我知道,他们终究是没法说服老人的。

启程回京那日,爷爷奶奶步行送我们出村,奶奶将手搭在爷爷肩上,两人依偎着蹒跚而行,爸爸则在一旁搀扶。三人并肩同行的场景令人感慨良多,我仿佛看见了爷爷奶奶的一生,他们就这样互相搀扶,彼此依靠。快走到村口时,奶奶紧紧握住爸爸和我的手,泪眼婆娑,爷爷则直直地站着一言不发,他们的双眼还是那样混浊不清,让人心里难受。我知道,他们是不舍我们离开的,然而他们亦不愿离开这片净土,这里是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儿孙满堂聚于斯,他们终将在此处相携一生。

“我心安处,即是吾乡。”我似乎能体会到,这里才是他们心安之处。万物终期于尽,只愿守一片净土,得一世安心。

猜你喜欢
屋舍火堆心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在,就心安
长相思·无眠
相似
江南采风
家乡的燎街节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顿饭一处心安
旅人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