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问·上古天真论》浅谈中医养护

2019-01-29 04:35黄若玫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上古素问阴阳

黄若玫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120)

治未病,是中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在治未病理念里面,未病先防是疾病防治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要实践未病先防,其实就是要懂得如何去养生,如何去养护、调理我们的身心健康。针对中医养生的命题,本文回归经典,试图从中医的源头文献——《内经》之中寻找答案:在《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全德不危也”。此文中简单的一段话,指出了中医养生的原则,和养护、调理方法: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道,从饮食、起居、情志、修身4个方面实践养生之术。今不揣鄙陋,以上述《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段落为据,展开论述中医养护的道与法。

1 合于道

养生所遵循的道是什么呢?《素问·上古天真论》回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养生的基本准则。因此,要理解中医的养生观念,必须明白、懂得中医养生所遵循的道。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阴阳是人与自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构成人生命的基本物质。而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必须遵循的纲纪、即规律性的东西。所以人也不可避免的必须遵循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规律,以达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自然环境阴阳的变化,大者可表现为一年四季的变化,小者可表现为一天昼夜的交替;可表现为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演变,也可表现为正气的盛衰出入。这种法于阴阳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的日常起居及饮食之中。

术数,明代医家张志聪言“术数者,养精调气神之法也”。但现代文献认为[2],术数除了“养精调气神”的气功外,还特指自然和人的一些自然法则,如五行、六气的变化。林中慈等[3]更是认为,“术”是多种科学的技术,“数”是宇宙自然的数学表达,“术数”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统一的、整体的、和谐的一门学问。故“合于术数”,即是利用我们已达到的技术水平,遵循已认识到的自然规律、疾病机理,去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使得人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则。但是,术数的概念应该不仅仅指自然的数学表达。其“中知人事”的意义广泛,“人事”所指应该还包括社会的道德伦理,也就是人的道德、文化、礼仪等,相当于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修身”之道。

也就是说,“法于阴阳”是要求我们认识天地自然的规律,“和于术数”则是我们利用自己的能力、“修身”之道和已有技术去符合这些规律的主动过程。明白了《内经》所言的“道”后,今就从饮食养护、起居养护、精神养护、修身明德4个方面论述其具体做法。

2.1 饮食养护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阴阳、精气神与津液血等基础物质,均依赖于水谷饮食的供养。水谷饮食经过脾胃的生化作用,其精微物质输布全身,濡养着五脏六腑,支撑着四肢百骸的活动,构成了人生命活动的基础。中医的饮食养生遵循的原则[4]:其一,中医认为饮食养生需注重摄食的均衡性,保证每日饮食类别搭配合理、比例恰当。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把水谷饮食分成四个层次,其中谷类是养身,果类是辅助,畜牧类为添益,蔬菜类为补充。说明古人在《内经》时代就认识到谷物、动物、蔬菜、水果在膳食中应保持适当均衡的重要性,并明确了饮食搭配的原则,以保证机体的正常需求。其二,饮食五味不可偏食。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此,尽管食物都有营养机体的作用,但因其营养要素存在差异,偏嗜食物很容易导致体内某些物质缺乏,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不同的疾病、危害健康。其三,由于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的阴阳属性不同,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日常饮食又需要有对应的调节,以搭配得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言“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序论第一》亦指出春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四季末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根据时节变化,调和饮食气味,这是中医养生中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总结:“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后世的中医食疗养生,莫不遵此三个方面。

2.2 起居养护 《素问·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出人是由天地自然所供养的。因此,人的生命活动必须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天地自然中阴阳四时的变化,是自然万物变化消长所遵守的基本规律。人如能按照这一规律调节起居,则“苛疾不起”;反之则“灾害生”,变生各种疾病。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指出人在一日之中的阳气变化:“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可见,人的阳气变化与一天中太阳照射的热量增减相关。故正确的起居养护,应该在入夜后减少户外活动,以顺应阳气增减的规律。反之则扰动阳气,使躯体失于濡养,引起身体上的困倦乏力等症。人与一年四季的应和则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其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按照四季阳气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日常活动。可见,古人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养护。

除了顺应阴阳昼夜交替、四时变化外,起居养护还需注意“不妄作劳”。劳,指房劳。过度的房劳,不节制欲望,就会损伤肾气、耗伤肾精,危及生命之本。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2.3 情志养护 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里就指出,人的精神状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精神状态的好坏,影响着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即“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精神安宁,则人体的气血运行通畅,正气充沛,新陈代谢正常,形体健康,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正如诸葛孔明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的境界,不但是古代名士的精神追求,还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前提之一。现代研究提示[5],适度的情绪有助于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七情过激或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长,即能引起情志内伤而致病,如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甚至癌症等。而情志与疾病的关联机制主要是由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发挥着整体调控作用,不良情志刺激作用于该系统最终引起免疫功能的改变而导致疾病的发生[6]。

2.4 修身明德 古人素有把“修身明德”作为养生举措的“传统要求”,如《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寿”。指出,仁、德的修养可以令人长寿。什么叫“仁”?《孟子·离娄下》言:“仁者,爱人”,即要求人内心充满仁爱之心,这样的人才会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其中,“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多方面的内容。“德”呢?德就是道德品质,《论语·述而》中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德”与“仁”相联系、相依附。从某个层面讲,“仁”与“德”同,故有“仁德”之名。“仁德”为什么是长寿的原因之一呢?和中浚等[7]通过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故仁人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及《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来进一步阐明:心地光明坦荡,神清气爽,轻松愉快,有益于健康长寿;心术不正则整天耗心劳神,精神压力很大,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不可能长寿。因此,追求健康长寿的养生,除了身体的护理之外,还必须注意精神道德方面的修养。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心境,有利于心理健康,从而避免各种不同的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可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中医养生护理的基本准则,是要求我们认识自然规律,从饮食、起居、情志、修身4个方面去养护,使人的活动符合天地的阴阳、寒暑变化,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健康长寿的目的。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养生护理、防病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上古素问阴阳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上古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