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舒教授以湿热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总结※

2019-01-29 04:35李明哲高天舒崔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羌活痹证口渴

李明哲高天舒崔 鹭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3;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沈阳 10084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是糖尿病 (diabetic mellitus,DM) 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据统计,中国 30%~90%DM患者患DPN[2]。目前现代医学尚不明确该病发病机制[3-6],临床多给予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等措施。DPN可归于中医学的“痹证”“痿证”等范畴。

高天舒教授在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认为DPN的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情志失调、治疗失宜等,导致人体湿热之邪增加,邪气上蒙下流,阻滞经络,流注关节,致痹阻气血,从而发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关节重着、麻木、红肿疼痛之湿热痹证。因此高天舒教授提出“湿热致消,继而致痹”的理论,以“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为治疗以湿热型 DPN的大法,并在临床上运用自拟方药治疗该病,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亦减轻了患者的思想和经济负担,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高天舒教授认为消渴痹证的发生由以下几方面因素所致:

1.1 体质因素 从体质方面来看,人之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有所不同,其体质亦有阴阳、寒热、燥湿等方面差异。偏阳者,偏食生冷、瓜果之品,助湿痰之邪产生;偏阴者,嗜用辛辣炙煿之食,使湿热之邪为患。特别是先受湿邪后而化热,或先伏温病后受湿邪,伤及阴液而成消渴,久则致痹。

1.2 饮食所伤 《医学入门·痰》谓:“热痰因厚味积热,食痰因饮食不化”。嗜食肥甘厚味鸡鸭鱼肉。不合理膳食结构,多饮多食的习惯是导致湿热形成的重要原因,体现了“肥甘厚腻,滋生湿热”的传统医学思想。《六科证治准绳·伤饮食》谓:“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又有“嗜酒,胃多湿热”之说,故过饮则易湿向热化。肺阴易损,肺为“水之上源”,肺受损则宣肃失常,水液代谢失司,痰湿内生,日久化热,酿成湿热而致消渴,若未及时纠正病因,湿热痹阻于经脉、肌肉而形成痹证。

1.3 情志所伤 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司,津液停聚,痰湿内生;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使得湿从热化。《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意识高,人际关系复杂,易使人精神紧张焦虑、情绪急躁,造成心肝郁热(或郁而化火),灼津成痰,湿热内生。

1.4 缺乏运动 体力活动减少,脾胃壅滞,易生湿热。《素问·太阴阳明论》:“四支皆禀气于胃……必因于脾”。《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其充在肌”。均说明适当的肢体运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若四肢懒惰,活动量减少,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酿生湿热。当今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体力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大大减少,这也是消渴湿热证增加的重要原因。

2 临床方药

高天舒教授指出“湿热致消,继而致痹”,脾虚湿热是本病的关键,采用“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为治疗基本原则,方药则使用加味当归拈痛汤辨证加减:羌活、猪苓、泽泻、茵陈蒿、炒黄芩、知母、苦参、防风、葛根、升麻、炒白术、苍术、法半夏、人参、当归身、甘草。

本方具有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效。高天舒教授对此方的组成有深刻的领悟,运用灵活,使之成为治疗痹证之验方,对该方组成特点做如下陈述: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防风、羌活、当归、升麻等药物有抗炎镇痛作用;炒黄芩、猪苓、苦参等药物有利尿作用;羌活、当归、升麻、防风、炒黄芩、苦参、茵陈蒿等药物具有抗菌作用,部分药物还能抗病毒;炒黄芩、甘草、防风、羌活、苦参、升麻、泽泻等药物具有抗炎作用,部分药物还具有抗过敏的作用;防风、羌活、甘草等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猪苓、炒黄芩、炒白术等药物可以增强免疫力;人参更是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系统的功效。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58岁,职员。2013年 7月29日初诊,自述“口渴多饮10年,加重伴双下肢麻痛1个月”。该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症状,日饮水量3500 mL,尿量与饮水量相当,就诊于当地医院查 RBG 10.0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当时予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日3次口服,未系统监测血糖。1年前改用运动加调整饮食的方式降糖,FBG控制在8.0 mmol/L左右,2 hBG控制在 13.0 mmol/L左右。1个月前口渴多饮症状加重,同时伴有双下肢麻痛。现证见: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疲乏无力、脘腹胀满,双下肢麻疼。小便黄浑、大便黏腻、偶有肛门灼热。食眠尚可,舌质暗、苔黄腻,脉沉滑。专科检查:BMI 26.0 kg/m2,WC 78 cm。双足背皮温稍凉,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相关检查:RBG 8.9 mmol/L。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周围神经病变(双侧胫神经SCV下降100%)。既往史:无高血压、冠心病等。个人史: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经常饮酒。中医诊断:消渴痹证(湿热血瘀证)。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故治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活血止痛,方以加味当归拈痛汤加减。处方:茵陈蒿30 g,升麻 10 g,防风 15 g,苦参 15 g,羌活 15 g,炒黄芩 15 g,炒白术 15 g,猪苓 15 g,泽泻 15 g,知母 15 g,葛根15 g,炙甘草 10 g,桃仁 15 g,威灵仙 15 g,当归 15 g,法半夏15 g。7剂,水煎服,1剂/d,每日三餐前半小时服下。同时使用地特胰岛素注射液 8 u,每日睡前皮下注射,阿卡波糖50 mg三餐时嚼服,以控制血糖。嘱患者清淡饮食,生活作息规律,畅情志,随诊。

2013年8月7日二诊:经治疗后,患者口渴多饮,双下肢麻疼症状有所缓解,守方10剂。续观。

2013年8月21日三诊:诸症状皆有所缓解,口渴多饮减轻,双下肢麻疼症状明显改善,食眠皆可,便溏,舌质暗、苔白,脉濡。查FBG 5.8 mmol/L。上方去桃仁,加生黄芪30 g,继服14剂。

按语:患者有DM病史10年,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郁阻中焦,津不上承,口渴多饮。湿热阻滞脉络,影响气机,血行不畅,留瘀为患,瘀阻肢体脉络,下肢麻疼。湿热痹阻,影响气机,则脘腹胀满。湿热阻滞于大肠,大便黏腻,偶有肛门灼热。舌质暗、苔黄腻,脉沉滑均为湿热血瘀之征象。故初诊予加味当归拈痛汤,并加入桃仁以增强活血之功效。二诊诸证好转,疼痛减轻,效不更方。三诊过后,诸症明显好转,双下肢麻疼症状明显改善,但出现便溏症状,考虑为久病耗气并用活血药物,故去桃仁,加入生黄芪以增强补气。

4 讨论

许多医家认为 DPN病机可分为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正虚多指气血阴阳亏虚,导致脏腑功能受损,而邪实多为瘀血、痰浊、肝郁、糖毒等病理因素所致经络筋脉痹阻,因此多从补虚祛邪为法进行治疗[7-8]。目前医学尚无明确且有效的针对性治疗 DPN的药物,但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治疗,常收效显著[9]。高天舒教授钻研中医经典,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结合临床,认为DPN患者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治疗不当等,故导致湿热之邪内蕴,滞留于体内,痹阻筋脉而发此病证。就“湿热致消,继而致痹”的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消渴日久,湿中蕴热,蒸酿为患,湿热之邪阻滞经络,流注关节,以致痹阻气血运行,发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关节重着、麻木、红肿疼痛之湿热痹证。脾气虚是湿邪产生的重要环节,故采用“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作为治疗湿热型DPN的基本原则,临床上使用加味当归拈痛汤加减进行治疗,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羌活痹证口渴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不同基源羌活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口渴见了水却不喝
野生药材羌活驯化高效育苗探析
李天王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